大争之世:校友培养能力将取代人才帽子的盲目攀比,产学研闭环反馈将调节泛生化环材类学科的无序侵袭。
以武汉大学为例,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爱校荣校的杰出校友、行业精英。此时此刻,那些自吹“国家定位高”,甚至还以某位大领导随口说的几个校名、还对先后顺序而大肆炫耀、一脸的谄媚样的人,是啥心情?人才培养能力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这个国际形势下,在面对各行各业“卡脖子”问题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各种风投还在观望、不知切入哪个赛道的形势下,这就意味着有海量的资金在闲置、空转,是钱在等技术。这是个没有神、也不需要造神的时代,有没有干货,拉出来试试就知道,市场会对你的有效研究给予巨大的报酬与回报。空口白话画大饼PPT也只就能维持个三五年。
传统的简单的以人才帽子为评价指标,导致出现大量的、重复的、短平快的专职刷论文的冗余人员,生化环材学科已经泛化,并在快速侵蚀其他学科发展的根基。1个搞纳米石墨烯的杰青长江和10个搞纳米石墨烯的杰青长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而后者显然占用的资源更多。当资源总量趋于稳定甚至有所降低的情况下,资源投入的效率与收益将会是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因素。那些发不了顶刊的、产学研做的差的、又占用大量编制和科研资源的生化环材研究人员,是不是优先优化的对象呢?人啊,不怕没缺点,就怕没亮点,一个学校一个学科也都是如此。盲目追求规模上的大而全,从而导致大量的冗余研究人员,将成为很多高校和学科发展的累赘,这个问题将在接下来的十到十五年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传统的大学、学科评价体系正在逐步解构,构建全新的育人体系、大学文化、行政管理机制,以及根据市场建立实时动态的产学研闭环反馈机制,将是决定一个大学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两大关键机制。
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大争之世,是一个没有神、也不需要造神的时代,也许传统的学阀会被新的学阀所取代而占据了一些资源。但市场是广阔的,是钱在等着你们,但前提是真正的潜下心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不过几十年,那些刷论文的绝大多数也是60多岁到点就退休,毕竟年龄越大接受新事物越慢,肯定是不如新人刷的快的,再过几年又有人谁能记住你呢? 现在的风向,军工系高校/研究所的红利期可能确实要戛然而止了,接下来的周期应该是日用民用商品国产化的潮头,其实是利于华科中山上交等高校的 话说过来,武大的生化环材文章也是前列之列 “会议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改革重点,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指挥棒作用,为高校特色发展、教师潜心教学致研营造良好环境。”
整个政策大方向正在按我说的走。:victory: 道理是这个道理。
问题在于极其普遍的贼喊追贼现象。
人们常常犯一个毛病:
就是将,一个人说得正确的内容,不假思索地等同于,这个人做到了他所说的。
这就是表达者红利的根源。
传播高手第一定律:我表达,并技巧性地让别人认为,我做到。 理性 发表于 2025-1-18 23:27
道理是这个道理。
问题在于极其普遍的贼喊追贼现象。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朝什么方向改?在整个大政策出台前,说明已经有科研机构试验过、思考过,是少数人领导大多数人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表达,即我做到”,这就是改革的红利,舆论只是其中之一的获利方。沉默者、旁观者、随大流者注定上不了多高的台面。 武汉大学的生化专业名声在外 理性 发表于 2025-1-18 23:27
道理是这个道理。
问题在于极其普遍的贼喊追贼现象。
这还得了!
我相信你的话是对的,
但是把你的话推论到极致,
或者说翻译成大白话,
会出现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
站在最高位的人天天表达,
处在最底层的听众认为那个人做到了。
再推论一下:
这就是骗子和傻子的闭环。
所以老实交代,你是不是很大胆?:lol 楼主赶紧给ZY发报: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