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考中清华北大比清朝的秀才还略不如
清朝296年间产生46万名秀才,平均每年也就1600名不到,考虑到清朝的人口,这个数乘以4吧(其实并不能用人口比率直接乘,因为清朝人口的基数也过亿),也就每年六七千人,和清华北大每年招的本科生人数差不多(不含特招生)在古代考中秀才见到县太爷是可以不用行大礼的,比起现在一个县城平均考中一两个清华北大县部门领导在那个时候出席一下欢迎仪式强不少,县委书记还不一定能接见一下(只有偏远县可能有这个可能性)
清朝的秀才不能直接做官,只有考中举人才有这个资格,相当于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现在找不到好工作,转行甚至失业,至少也得是个硕士且通过了各地选调或者人才引进才有可能性,而且大部分和做官不能比
所以,综上,现在的清北本科生和清朝秀才差不多,还略不如 考中秀才在古代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一个县城大的地方有面子,可以穿好衣服,奉为座上宾,这和现在的清北本科生在一个县城巴掌的地方那几年感觉良好一个意思。但没有进一步实质上的好处了,有人说清北本科生和清朝举人差不多,那差太多了,不能比,秀才就和今天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科员差不多,就像马翔宇一样,而且马翔宇还是硕士+人才引进,如果是举人,差不多就是对应祝欢那个级别以上了 以前是不充分竞争,很多人大字都不识一个,八股有天赋却被埋没者不计其数。就是放二十年前也不少人由于环境生活限制...
现在是完全充分竞争,有应试天赋基本上都被挑出来。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4-12-27 10:56
以前是不充分竞争,很多人大字都不识一个,八股有天赋却被埋没者不计其数。就是放二十年前也不少人由于环境 ...
额,可不是这个道理,清朝进士大多不是八旗子弟……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4-12-27 10:56
以前是不充分竞争,很多人大字都不识一个,八股有天赋却被埋没者不计其数。就是放二十年前也不少人由于环境 ...
贵人见解独到 3000个秀才比不上1个卢梭。 就考取难度和人数比例来看,如今考取清北就真和当年考取秀才差不多,大家不要小看秀才了,不易考取哈。举人、进士考取难度确实很高,所以“范进中举”的现象实在情有可原,可以理解。 985选调博士,1年候补正科级,大概举人水平 确实不如秀才,有的村庄直接以秀才的姓命名。 受教育的基数不同。录取比率不同。难以直接对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