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哈工大召开的那个地外人居环境研讨会,华科应该也过去一下
开会的那帮人是真正的国家队,华科那个月球烧砖的项目应该及早介入进来,免得到时候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虽然开始还是找个洞钻进去,但月球烧砖也真的很有意思。。。 哈工校友的炒作能力在论坛属于超一流水平 哈工的炒作能力不行,像这种超级大项目,
要是某些学校,
早炒出100楼了。 远征是哪里来的炒作g 你说说看 赛里斯888 发表于 2025-1-27 08:47
哈工校友的炒作能力在论坛属于超一流水平
这个还真不是炒作,88年夏天也是在哈工大,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研讨会在哈工大举行,航天部,航空部的相关人员齐聚哈工大,研讨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划,确定了火箭,飞船的发展方向,那个时候航空部还提出了航天飞机的方案,后来被大多数人不看好给否了,如果那个时候你进不去,后面就别想了。。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09:30
哈工大也就是凭借地皮便宜提供开会场地来蹭航天的热度,当年载人航天全是北航清华的校友搞起来:王永志, ...
Yu老师又来蹭热度了,
当年载人航天方案投票,戚院士投票权都没有。
主持人是孙家栋和庄逢甘。 《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议书》定稿版是哈工大起草的,以航空航天部部长的名义递总经理办公室。 changwu 发表于 2025-1-27 09:37
Yu老师又来蹭热度了,
当年载人航天方案投票,戚院士投票权都没有。
主持人是孙家栋和庄逢甘。 ...
那时候还是小戚,还根本上不了台面的。。。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0:30
发射东方红一号时的卫星总师就是戚发轫了,只有tg自己培养的年轻人才会如此被完全信任,第一颗卫星的总师+ ...
东方红一号的时候,小戚还是20出头,啥是卫星还没有搞明白,换一个人吹。。。 小戚:1992年,戚发轫卸下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师,东方红一号是60年代开始的,小戚还是一个学徒工。。。 华科公众号:月球基地项目,舍我其谁?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1:30
自古英雄出少年。爱因斯坦20多岁就搞出了相对论呢。戚发轫绝对可靠,20多岁就主持设计和发射了东方红一号 ...
没有委任状,你就这么胡吹??问题是人家小戚自己说在东方红一号是向前辈学习的阶段,学习了前辈若干精神云云。。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1:45
197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按照惯例,首都北京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型群众集会联欢。
“东方红一号”卫星 ...
小戚那时候还是造反派代表上去的,搞笑吧。。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3:12
‘这天傍晚,毛**、周总经理特意把钱学森、任新民、戚发轫等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 ...
任新民是不能随意被碰瓷的,只有他可以不算是钱学森的学生或者记名弟子,连助手都不能算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3:12
‘这天傍晚,毛**、周总经理特意把钱学森、任新民、戚发轫等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 ...
没关系,但你的委任状给低了,造反派那时候是革委会主任。。哈工大有校友参加志愿军,打进过汉城,那时候还是个连长;也有校友参加苏联红军,打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进了柏林,北航那点浅薄历史,太苍白了,只能把造反派拿出来,可怜。。。 本帖最后由 congyun 于 2025-1-27 15:17 编辑
载人航天核心团队清华、哈工、哈军工,西工大校友,这还有编的?签字的原件赠送给哈工大,现在航天馆保存。 哈工大的局,有华科上桌的份吗 补充下:科工委原主任北航校友刘主任因为C9 时候给北航单独送条子被退二线了。
载人时任科工委主任是哈工程校友张云川 刘主任写的条子被领导批示后被公开传阅作为典型当时部委都传为佳话。 一份原文件北华航天就露馅了。
总指挥和2位副总指挥都是哈工大本科校友,指挥员里还有2位。王永志清华校友最高奖已经写的很清楚,张庆伟那时候还没被快递北航的文凭,而且庆伟的官方简历只有西工大。
沈工的水平航天口都清楚,刘主任的遗作。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5:04
你也就是只会造谣污蔑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早知道你校智能培养出汉奸了。
载人航天你校参与度为0,全都是北 ...
把杨利伟送上天的长二F总师刘竹生院士,哈工大本科生。你睁眼说瞎话,不瞎骚? 还要碰瓷,看来清华健身房还要继续用下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5:15
长二F就是长二捆,北航校友搞出来的。刘只是使用。
长二捆的关健技术:捆绑分离、整流罩分离,都是刘竹生搞的。 小梅沙 发表于 2025-1-27 15:19
长二捆的关健技术:捆绑分离、整说罩分离,都是刘竹生搞的。
你和一个北华的专科生说啥,连首长签字的名单都认不全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5:20
又在造谣瞎吹。长二捆的总师是北航校友,不是刘。
北航负责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哈工大负责造假吹牛。 ...
王永志讲说:
捆绑和分离是难点,交给总体设计部总体室结构组。
发射前一个半月,卫星整流罩平推分离试验还未成功。
火工品很关键,不合格。
结构组副组长刘竹生迸发灵感,解决了问题。 可能这里面于登云你们不认识吧,就华科的。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5:28
没有你哈文工团小作文解决不了的问题,哈工大航天人才为0,所以只能编故事会吹。 ...
1963年,刘竹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起初主要做一些火箭强度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后来调到总体部。到总体部后,竹生搞的主要是我国的战略武器——“东风五号”导弹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1969年,刘竹生下放到东北农场接受“再教育”,当时这套“东风五号”的发射方式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只是还要建一个试验发射系统。待他下放回来后,“东风五号”已经搞成功了,试验发射系统也基本建成。
刘竹生对“东风五号”及其发射系统又进行了认真的检验,发现了一些在研制过程中无法预测的问题。比如,导弹结构锁紧方式是否能够承受发射时强大的气流等。他认为,应该再做一次不飞的试验,学名叫“系留试验”。这种试验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这种发射方式的可靠性如何,以及导弹在这种方式下能否适应。否则,如果在正式发射时出现问题,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他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领导答复说:“国防科工委领导已经决定不做系留试验了,因为做系留试验要增加不少开支。”
当时,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决定当然具有权威性。但刘竹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花,花了这些钱,未必能测出问题,可不花这些钱,不做这项试验,出了问题,国家就要受更大的损失!”
刘竹生坚定的态度终于引起了领导的重视。经过反复论证,上级领导终于同意了刘竹生等人的意见。
系留试验开始了。点燃之后,“东风五号”像一条被钢索缚住的苍龙,喷云吐雾,气喘吁吁,但就是腾挪不得。试验进行了几秒钟后,果然出了问题,一些舱口盖因承受不住强大气流的冲击,被打开了……仅此一项,就足以证明刘竹生当初的分析是正确的。宇航工程无小事,如果不进行系留试验,火箭上天后舱口盖被冲击开,后果不堪设想。后来,“东风五号”又做了些改进,终于顺利发射成功。刘竹生功不可没。(二)
1985年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正式投放国际市场。我国航天业成立了对外开发公司——长城公司。
国外的一些宇航公司陆续来找我国宇航界联系,希望与我们合作。我国先是利用自己卫星的剩余空间为法国马特拉公司和联邦德国MBB公司搭载了太空微重力试验装置;利用自己火箭的富余运载能力,搭载发射了瑞典的科学试验卫星;再利用已经成熟的运载火箭技术为亚洲通信卫星公司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但是这些商业合作还远远不够,因为当时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还比较弱,只能发射到离地球三四百公里的近地点轨道和较小运动能力的同步转移轨道。这种“小打小闹”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要求。要发射适应国际宇航界需要的第二代通信卫星,就必须研制出运载能力大的新火箭。
形势逼人,研制新火箭的任务落到了刘竹生等人身上。
刘竹生和同事们仔细研究了国际上运载火箭的各种类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总结出,研制运载能力足够大的新火箭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要研制出推力足够大的发动机,研制这种大的发动机,一般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耗资太大,是慢、差、费的路;再一条就是利用现有条件,用几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火箭并联,增加运载能力,从而达到发射较大卫星的要求。这种捆绑式火箭上马快,出成果也快。
刘竹生和同事们很快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致,制订出了搞捆绑式火箭的方案,并获得了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批准。
新火箭被命名为“长二捆”,全名“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捆绑式”火箭的设计从理论上终于过关了。
刘竹生一人就攻克了“长二捆”的三个理论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在原有的芯级火箭上加助推器的问题。如果“长二捆”的设计能利用在以往的芯级火箭上加上助推器的方法而不另起炉灶,可以节省很多开支。刘竹生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决定,就在助推器的两端用三个传力结构与芯级火箭连接,这样既可以不破坏原来芯级火箭的结构,又可以使助推器有力地推动火箭前进。
第二个难题是解决火攻品的问题。所谓火攻品就是一种特殊的爆炸螺栓。由于火箭发射后,在预定的时间,比如“长二捆”是在发射后160秒时,芯级火箭必须与助推器分离,这就要求芯级火箭与助推器连接部位的火攻品,在连接时要牢固,在需要分离时要保证准确无误地炸开。“长二捆”之前的火箭,虽然也有火攻品,但那时的火攻品承载能力小,而且分离的可靠性也不高。刘竹生在原有火攻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了火攻品的承载能力,使它可以运用到“长二捆”火箭上。同时,他还在连接芯级火箭与助推器的传力结构上,串联上两个火攻品,这样即便发射后其中的一个火攻品没有炸开,另一个炸开也可以使芯级火箭与助推器分离。
第三个难题是在火攻品的试验中,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开支。当时,如果按照常规进行火攻品的试验,必须打出298发,而每发的成本都相当于两台彩电的价格,这样进行试验,成本太高。刘竹生经过计算,找出了使火攻品准确爆炸所需炸药的临界点,即在这个范围内的炸药量,可以保证准确地使火攻品炸开。这样经过十余次试验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并可节省上百万元的开支。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长二捆”火箭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二捆”火箭的成功发射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业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三)
1988年11月1日,长城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订用“长二捆”火箭发射两颗澳星的合同。
按照合同要求,长城公司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进行一次试验性发射;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只要用户认为中方不能发射或不能按时发射,就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这分明是一份极不平等的合同。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硬着头皮接受这些条件,因为我们还处在艰苦创业的阶段,只能用成功的事实来争取客户。
刘竹生很清楚,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风险,接受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挑战。
一枚尚未研制成功的新型火箭,一个还没有图纸的新发射塔。如果正式发射失败,不仅长城公司将承受政治、经济、技术上的巨大损失,澳星公司也有可能破产,休斯公司的市场也将滞后或者萎缩……
就在刘竹生感到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的同时,他又不断地感受到来自祖国和人民的支持。
12月,“长二捆”工程上马,中国人民银行贷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数亿元人民币。
为了解决“长二捆”工程急需的物资,有关部委召开专项物资紧急订货会,一天半签订了90%的订货合同。7个月后,7000多项物资、2000多吨金属材料、1000多种机电产品和近60万个电子元器件就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北京。
承担制造任务的四川省有关企业在生产“长二捆”配件时,一度用电吃紧,一位副省长批示:宁愿损失地方利益,也要保证“长二捆”用电!
承担新型火箭发射台生产任务的天津发电机设备厂,为了“长二捆”宁愿损失企业的收益,连续加班奋战,终于攻克难关,并冒着风雪严寒把产品送到目的地。
在“长二捆”研制过程中,刘竹生和全室的同志们共发明创造出18项先进技术,有些技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如大喷管发动机、推进剂利用系统、捆绑分离等。这18项发明创造中,刘竹生一人便独得其中三项。其中,风险最大,最难啃的“骨头”应该说是整流罩分离方案的设计。
“长二捆”整流罩按设计要求,点火后200秒时,炸药索将合缝处的全部铆钉炸开,使之像瓜子壳一样分开,与主体脱离。但设计室的同志们在试验时发现,由于有炸药的作用,冲击力比较大,钢硬的整流罩被震得像纸一样呼扇,学名叫“呼吸运动”,这一“呼吸”,便将向外冲击的能量都吸收、抵消了,整流罩分离力不够,老是不能顺利打开。当时距合同规定的发射日期仅剩两个月了,室里具体分管这项工作的同志仍在做着试验。
按照合同规定,如果超过规定的期限,每超过一天,就要罚款一万美元。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就是市场经济。
如果不遵守合同,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政治上的影响更大。“长二捆”启动后,休斯公司的顾问曾坦率地对“长二捆”总设计师王德臣说:“18个月拿出新型火箭,这在美国也不可能。”
王德臣自信地说:“18个月后,我请你到西昌观看发射。”
室里的同志们都懂得总师的豪言壮语是代表中国宇航界向世界发出的誓言。难道我们真的要由于整流罩的问题而失信于国际宇航界,让外国人看中国人的笑话?
时间一天天地逼近了,整流罩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总师的心目中,刘竹生是个善于啃硬骨头的人,看来这个问题非他解决不可。
按计划规定,刘竹生该上靶场了,但王德臣对刘竹生说:“你不能走,你得留下来继续研制整流罩分离方案,而且只能给你30天的时间。”
军令如山倒。
刘竹生一门心思钻进了整流罩分离方案的研制中,他带着两个同志一起搞,几乎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一天到晚连轴转。
他们先搞方案,过去的方案是用平推的方法,将整流罩用炸药推开。刘竹生经过分析后对另外两个同志说:“这种平推的方法看来不适用,一则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二则不具备测试的条件。整流罩长10多米,直径4.2米,这么大的面积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平推过来,迎风面积大,空气阻力也大,它在真空环境里如何分开,根本试不出来。况且国外做这种试验都有真空罐,而我们没有这么大的真空罐。”
“那你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看,应该根据现有的条件,完全抛开平推方案,另起炉灶,搞个翻转方案。”刘竹生介绍了自己的翻转方案。
新方案先要经过计算,刘竹生向负责提供整流罩数据的同志要来数据后,便开始设计。大约过了五六天,一试验,轻的一瓣翻过去了,重的一瓣还没过顶又回来了,仍然是打不开,一看这结果,竹生立时就傻了。
时间不等人哪,两位同事也急得直跺脚:“离预定发射的日子只有二十几天了。”
“二十几天搞个小发明还嫌时间短呢,搞这种重大课题的研制,就太紧迫了。”
刘竹生此时心中乱成了麻,但他强制自己冷静下来,尽可能地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态。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自己毕竟是这个项目的带头人哪!
时间要按分秒来计算了。他们又赶紧从头查起:核实原始数据、分析原因,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考虑到了,生怕有疏漏。
在核实数据的过程中,刘竹生忽然有了灵感,他对其中的一个同事说:“不知负责整流罩设计的同志提供的数据是他们计算出来的还是实测出来的?这两者之间可是大不相同。你赶紧去问问。”
那位同事回来说:“前几天提供的数据是他们计算出来的。”竹生一听这话,立刻就明白问题大致出在哪儿了。他眼里放出了灿烂的光,兴奋地说:“有门儿了!”
试验所的同志们积极配合,加班加点,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把实测的数据给了刘竹生,刘竹生等人将实测的数据与计算出的数据一比较,两者相去甚远。看来是号准脉了,竹生不禁大喜过望。
他们又赶紧按新测的数据重新设计。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竹生等人仔细分析了试验录相后,又发现了新问题。整流罩除了有呼吸运动外,分离转轴处因振动会反复回弹,还要吸收能量,整流罩分离还要受影响……
这时离合同规定的发射时间只剩十几天了,刘竹生从来没有像此时那样感到时间的宝贵。十几天,对刘竹生来说就等于是没时间了,即便此时已经设计出来了,赶制改装件,再经过试验,时间也不够呀!他觉得自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卡住了脖子,要置他于死地。
夜里,他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整个人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脑袋里始终在跑火车……要是问题再解决不了,自己挨批评写检查都是小事,咱在国际上丢不起这人哪。
那天深夜,竹生不知在床上翻了多少个个儿。忽然他急中生智:应该将整流罩分离旋转轴上的槽在运动时由宽变窄,让它往固定的方向运动,回弹时一下就能把它锁住,这样就可以避免反复回弹,消耗能量……想到这儿,竹生的大脑神经就像过了电似地更加兴奋起来,他再也躺不住了,立刻上楼敲响了同事的门。
俩人没二话,黑灯瞎火地奔到研究所。他们又把工厂的师傅请来一起探讨。工人师傅也觉得有道理。竹生信心大增。于是,他们赶紧画图。工人师傅对他们说:“时间这么紧,你们就别画正式蓝图了,画草图就行;反正你们盯着干,随时测量,错不了!”
一张张铅笔绘的草图出来了,他们在和时间赛跑……
大约忙到早上10点钟,草图全部拿了出来。工人师傅们早已做好了迎战的一切准备,他们拿到草图后说:“下面就看我们的了。我们保证一分钟也不耽误!”
那天,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中间不休息,吃饭轮流吃。一个伟大阶级的力量充分显现了出来。就这样,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终于把成品件制作了出来。
成品组装之后,刘竹生组织了一次试验,在这次决定命运的试验中,整流罩终于正常分离。
为了保险起见,三天后,刘竹生又做了一次试验。分离还是正常。
1990年6月30日,我国第一枚大推力“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矗立在了西昌发射场上。
如约而来的那位休斯公司的专家,一下飞机便对王德臣总师说:“我在中国看到了奇迹!”火箭如期发射,除将一颗模拟卫星送入轨道外,还顺利地将一颗巴基斯坦科学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四
刘竹生在发射“长二捆”第五时担任副总指挥,“长二捆”第八发射成功后,刘竹生被任命为“长二F”的总设计师。
“长二F”是我国从未搞过的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刘竹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欠缺些。而且还有“长二捆”副总师的重任在肩,两副担子集于一身,他生怕有所闪失,有负重望。
1998年的一天,为载人飞船培训的航天员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观,刘竹生陪同参观。他看到这些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小伙子,这些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人才,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但也更加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造成世人瞩目的大悲剧,这给所有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的设计者的心中投下了难以释怀的阴影。要精心,精心,再精心,这可是我国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哪!
刘竹生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被历史推到了一个肩负国家和民族重要使命的岗位上。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实战开始了,刘竹生像当年打“三大战役”的指挥员那样,以饱满的热情挑起了“长二F”的重担。
“长二F”火箭是在“长二捆”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捆绑式火箭。“长二F”的运载能力是7.8吨,为了保证发射成功,从各方面都加强了可靠性,增加了很多保证安全发射的系统。
研制“长二F”,国家投资虽然不多,但基本经费都能保证,因此,进度还是比较快的。
目前,“神舟号”飞船已成功发射四次,作为“神舟号”飞船的运载火箭,“长二F”也已多次成功完成发射任务。
今年8月下旬,“神舟五号”飞船和“长二F”火箭已经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进行垂直组装,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
9月13日,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设立的“求是杰出奖”揭晓,袁家军、戚发轫、施金苗、黄春平、刘竹生、顾逸东这六位参与“神舟”飞船试验的专家获得“求是杰出成就集体奖”,总奖金为两百万元人民币。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亲自为六位获奖者颁奖。杨振宁还表示,希望在现场亲眼观看“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神舟号”飞船真正实现载人飞行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作为“长二F”总设计师的刘竹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他就像即将参加决赛的运动员那样紧张、兴奋。他已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荣誉完全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正和他的同事们以十二万分的小心谨慎努力工作着,准备用自己的双手迎接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来临。
于院士也是哈工大校友 yuquanshan 发表于 2025-1-27 15:42
小作业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长二捆总师是北航校友,刘只是辅助人员。
你口里的辅助人员刘竹生,解决了关健技术问题,评为院士。北航的王德臣总师,行政管理为主,没有上院士。
于登云
1981年—1985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
1991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包院士哈军工子弟11岁随哈工大/哈军工随迁到重庆,后并入长沙工学院。当选院士第二年收到北航快递博士纸一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