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清华大学不仅现在全面英文教学,其大学开办早期干脆禁止上中文课,厉害吧
胡敦复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数学界杰出的领导人。他曾创办大同大学,并在复旦公学、北京女子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等校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桃李满天下。其中,在他留学回国与在上海创办大同大学之间,是他任职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时期,也是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发端。清华学堂教务长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胡敦复任教务长。
据李济回忆,清华学堂当时“所有的课程,那时候最早都是由教务长胡敦复先生安排的”。我们通过《吴宓日记》,可以了解当时课程设置的特点。胡敦复将全校课程,依照难度分类,例如:英语有订立英文一、英文二,数学有数学一(笔算)、数学二(初等代数)、数学三(平面几何)、数学四(立体几何)、数学五(平面三角)、数学六(高等代数)、数学七(解析几何)、数学八(球面三角)等,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颁布全校课程表。每门课程标明授课老师、上课地点与时间以及参考书目等。学生经过老师口试而不用分班考试,被指定修习不同难度课程。
如某学生国文程度好,英文次之,数学最差,则他可能被派到国文3A(等于三年级上学期)、英文2B(二年级下学期)、算学1B(一年级下学期)诸班去上课。刘崇入学时,英文很不好,所以派1A,几乎从abcd学起,用的课本是北洋大学教授丁家立(Dr.Tenney)所编的《英文法程》,主要的工作是英译中、中译英。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学习西方。因此,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甫一发轫,便有追求教育自主与学术独立内在驱动。1922年9月1日,胡敦复在给吴在渊《近世初等代数学》一书序中指出:“吾国今日之科学,百不如人,此固不能讳言者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为当今之急务。”“语曰,眇者不忘视,跛者不忘履。吾国今日之科学,已眇矣,已跛矣;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矣。视乎履乎,不佞敢大声而疾呼曰,吾国学者宜亟谋学术之自立。自理之道奈何?第一宜讲演,第二宜翻译,第三宜编纂,第四宜著述,务使初学科学之,可尽脱外国文字之束缚,而多得参考之材。学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趋于发明之一途。不如是,则吾国之学术,终为他国之附庸而已。” 胡敦复曾开办清华学堂,但因不被允许设中国语文课,辞职去上海开办大同大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