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外对两弹一星工程有较大贡献的科学家名单
排名没有先后杨承宗
杨澄中
汪德熙
汪容
王承书
张沛霖
龚祖同
李薰
师昌绪
杨庆年
顾子恺
于永忠
黄耀曾
黄祖洽
林兰英
王守武
王守觉
林鸿荪
黄敞
阎沛霖
杨南生
庄长恭
吴学周
张大煜
汪德昭
马大猷
朱洪元
关肇直
冯康
汤定元
匡定波
唐九华
黄维垣
王正
郑哲敏
闵桂荣
刘恢先
周行建
陆祖荫
陆元九
屠善澄
本帖最后由 亦可归去来 于 2025-3-27 18:08 编辑
原子弹有彭桓武和理论部的八大主任,这里不全,
1982年,《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由于对署名作者的人数限制,该项成果只署名了9位科研集体的代表。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是当年分管核武器理论研究的领导者,位列第一。其余8位,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周毓麟、秦元勋、江泽培及何桂莲,是二机部九所理论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前身)的业务主任和副主任,这8位大专家也被称为理论部八大主任。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3-27 18:04
不是两弹一星功勋的九大主任,这里不全,
不是所有当官的都要列上去的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5-3-28 08:29 编辑
俞鸿儒,必须是他。八大课题组长之一,没有跻身元勋实为憾事。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5-3-27 18:33 编辑
宁汉你在搞啥?你这名单哪里来的?科学院都有专门的纪念网站,你自己还要炮制一个。 kapior 发表于 2025-3-27 18:12
宁汉你在搞啥?你这名单哪里来的?科学院都有专门的几年网站,你自己还要炮制一个。 ...
我这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比较权威的 谢家祺,没上科学院纪念网站有点奇怪。作为中国核武器的总设计师,氢弹科技进步特等奖排第六,自己牵头也拿下一个一等奖。可惜在评选院士的过程中去世而被剥夺评选资格。 萌萌的小猫 发表于 2025-3-27 18:17
我这个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比较权威的
你比科学院还权威?车大的孩子真让人捉鸡啊。 kapior 发表于 2025-3-27 18:17
谢家祺,没上科学院纪念网站有点奇怪。作为中国核武器的总设计师,氢弹科技进步特等奖排第六,自己牵头也拿 ...
谢家祺,怎么百度都搜不到?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3-27 18:58
谢家祺,怎么百度都搜不到?
因为核武器本身保密度要求就高,过了很久才会脱密。关键词加上“核武器”,科学院官网有介绍。
2003年,谢家祺73岁,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他是我国研究核武器的总设计师,担任过多个型号核武器的总工程师,同时在质量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管理工作。在去年,以他排名第一的项目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也不幸在第二轮评审前去世。按中国工程院的规定,选院士都是选在世的人。两名候选人未折桂而人先亡,中国工程院不会追授他们一个什么称号。 kapior 发表于 2025-3-27 19:11
因为核武器本身保密度要求就高,过了很久才会脱密。关键词加上“核武器”,科学院官网有介绍。
2003年, ...
感谢提示, 以上出自张劲夫的叙述,没有一个人是我列的,人家的高度不比你的高,知道的不比你们多?;P kapior 发表于 2025-3-27 18:08
俞鸿儒,必须是他。八大课题组长之一,没有跻身元勋实为憾事。
爆轰驱动近些年逐步露出水面,那么作为先驱的俞鸿儒院士是不是可以角逐国家最高科技奖呢。俞鸿儒院士是位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后期更是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在解决航空航天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俞鸿儒院士,1988年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1998年建成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这一成果被评为中国力学近十年五大进展之一,在国家863、973等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百度的介绍,至今还有5个奖项未公布内容。 严济慈,镭研究所,著名教育家的同时,也是科学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