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民国平均每年能得庚子退款多少?
1.确认自1909年-1940年止,中国每年应支付赔款为(本金+利息)539,588美元不算通胀时期,一美元相当于四银元,也就是说清华光庚子退款这一项民国每年就有200万入账,而且是专款专用,专门送人去美留学,200万对于当时的教育界是个什么情况呢,巅峰时期,民国教育经费最高的大学也就是200出头多万,也就是清华一个庚款每年就抵得上全国经费最高的大学全校师生一年的经费了,而且这钱专款专用,等于说是定点培样,专门出国,而且大多集中在理科,工科,而清华的规模中等,所以等于说是各个都是精英培训了
而且清华除了庚款外,每年政府拨款的大学教育经费又没少他的,一年也有一百三十多万元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学生皆由各省选送,再经选拔录取,首届毕业生中有金岳霖、侯德榜、叶企孙、杨石先、汤用彤、吴宓等人,后来也都成为各自学科的佼佼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庚款留学生”的计划继续进行。
1914年美国又实施“二次退款”,就是全部退还庚子赔款余额,并于1924年9月组成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简称中基会),推举颜惠庆为董事长,孟禄为副董事长,范源濂为总干事(后由任鸿隽接任),以具体管理这笔庚子退款。
1928年北伐胜利,8月17日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也归入中基会管理。之后,清华系的留学活动仍在延续。
从1909~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名,1929~1932年选送104名,庚款赴美留学生共计1000余名。又一说,1909~1929年间直接或间接受庚款资助的留美学生达1800余人。由庚款留美所促成的留美潮流延续不断,到1917年留美学生已超过1500人,1925年达2500余人。
1931年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年会决定,在此后5年内每年拨款20万圆给北京大学,作设立研究讲座聘请专任教授以及购置图书仪器之用。
1932成立“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由梅贻琦校长牵头,名额大多分配在物理和化学专业,考选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负责,助手是吴有训、张子高等。除教员达5年教龄即可资送出国读学位或进修外,从1933年起“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全国招考6届留学生,每届录取名额30多人,近200名优秀学生被资送留学美国,其中有龚祖同、顾功叙、赵九章、张青莲、陈省身、钱学森、马大猷、杨振宁等人。 再加上,这钱每年是稳定的,不像其他国立大学,很多年份汤都少喝,等于说三重buff因素,清华民国每年经费相当于政府最高经费的大学三倍,再加上专款专用高效留美,以及清华学校院系规模一般,每年招收学生规模中等,你几乎认为假设政府拨款最高的大学每年假设有200万银元而且这钱是供全校师生,校舍,仪器等开支用的,而清华一年有1000万,这还比个毛啊! 清华基本上是民国第一校,而且他的学生出国的多导致学术界校友多 本帖最后由 萌萌的小猫 于 2025-4-2 09:52 编辑
yz123 发表于 2025-4-2 07:24
清华基本上是民国第一校,而且他的学生出国的多导致学术界校友多
就是经费专供出国培养而已,哪有什么第一校
这么多经费换做其他大学,并不会比清华做得差,比如21-26年的国立东南,当时筹集了菲洛克基金20万美元重建科学馆就已经了不得了,而清华每年稳定白得50万美元,富得流油,而且是专门送美国培养的基金
就跟现在中国给亚非拉发奖学金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中国人爱读书会读书,所以给中国教育投资收益特别大。 本来无所谓 发表于 2025-4-2 10:26
就跟现在中国给亚非拉发奖学金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中国人爱读书会读书,所以给中国教育投资收益特别大。 ...
现在一年留学回国有80万人,却再也难见大师了。 现在每年还有分到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