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几年间培养的著名校友略览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修科组建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23年南京高师全部并入。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等江苏省9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1-1927年,满打满算7年时间,这里整理了近70位(67位)曾经在国立东南大学入学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入选要求至少是著名大学/研究所资深教授、研究员以上级别的人物,在某个领域有重大贡献
著: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已有本科生毕业,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撤销
吴定良 1948年中央研究院生物组院士 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
吴学周 1948年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 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
赵忠尧 1948年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 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
严济慈 1948年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 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
王家楫 1948年中央研究院生物组院士 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
吕叔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毕业,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向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第一副所长
金善宝,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农学系,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其昀,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单位任职。1949年到台,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郭廷以台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执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升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5年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筹备处主任,后任近代史所所长
芮逸夫 台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毕业
李国鼎1926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旋即转入物理系。193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台湾“经济发展的建筑师”和“科技之父”
唐培经: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毕业,抗战时期曾任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主任、中央大学教务长。1948年,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949年3月,任美国衣阿华州学院教授
杨惟义,192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1949年1月,任南昌中正大学教授。1952年10月—1968年10月,任江西农学院教授、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肇骞,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冯泽芳,1925年获东南大学本科学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邰爽秋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理事长,北师大教授,四大教育怪杰之一,首倡教师节
胡焕庸 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毕业,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
何增禄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1927年毕业校友,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主持过浙江大学物理系,创办了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和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高真空技术专业
周鸿经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1927年毕业校友,中央大学教务长及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9年去台湾。复兼数学研究所所长,在台大任教。1950年在台湾创建自然科学促进会,任理事长
施汝为,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物理系毕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5年—193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助教,1957年—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恽子强,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化学系毕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柳大纲,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化学系毕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王葆任,1925年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化学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化学系主人,浙江大学教务长,化学系主任,化学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大高分子化学系主人
陆学善,1924年,陆学善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物理学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学术顾问
余瑞璜,1925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52年从清华大学调到长春筹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担任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之后改任名誉系主任
袁见齐,1924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物理学系,后入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学位委员会主任
李善邦,1922年,李善邦考进国立东南大学(现东南大学)物理系。1925年,李善邦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在北平西郊创建中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1943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I型水平向地震仪,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中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同时编制中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李善邦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
霍秉权,1925年考入东南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首批从事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改进威尔逊云室,提高了云室的功能,并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双云室”宇宙线探测器,为开创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和发展核物理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为创办和发展郑州大学做出了贡献,1935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43年赴美国华盛顿卡内基(Carnegie)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44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6—1949);东北工学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51—1952);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1955)。1956年到河南省筹建郑州大学,历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
吴蕴瑞: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系,获学士学位,吴蕴瑞是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先驱,在教学过程中开僻了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吴蕴瑞是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数十年中培养了众多体育界的栋梁之才。吴蕴瑞长期担任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发祥地南京大学(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校上海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的创始人
郑集,1922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主修生物学,辅修化学,长期执教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系,2010年病逝。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
刘恺钟 国立东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监察院”秘书长,中央评议委员
章昭煌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助教
朱正元: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1924年毕业校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苏州大学物理系名誉系主任
朱福炘: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1925年毕业校友,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参与创建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
毛宗良,1927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农科园艺系,1933年归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兼园艺系主任。1952年起任沈阳农学院(现为)教授。长期从事园艺学教育工作,并对园艺植物分类有深入研究,1956年一级教授
陈宗器:1925年获东南大学物理系理学士,1928年任清华大学工程学系助教,地磁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他开创了中国的地磁科学事业,建立并领导了若干重要台站。他与刘庆龄发表了《中国地磁测量结果之初步报告》等著作。后期从事科学管理与领导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邹钟琳: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农业专修科改为本科,邹钟琳一边担任助教工作,一边补修本科的课程,不久,通过考试获得学士学位;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是我国水稻螟虫防治研究的先驱。他首次提出栽培治螟的防治方法;在昆虫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昆虫生态学》专著;1945—1948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兼二部主任。1948—1949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9—1983年 任南京大学教授。
张宗蠡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徐震堮,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文史部毕业,浙江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后任华东师大古籍所名誉所长
洪谦,东南大学法学学习,1948年后,历任武汉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首批博士生导师
唐圭璋,1922年夏,考进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1953年秋,调回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授古典文学至1990年,首批博士生导师
毛礼锐,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攻教育原理,当代著名教育家、杰出的教育史学家、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李何林,1924年肄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首批博士生导师
王起,1925年考入东南大学中文系,建国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历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首批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张世禄,1921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192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士,1952年到上海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文字学、训诂学、语音学及词汇学研究,尤其擅长汉语音韵学研究。他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探索汉语内部规律,为建设中国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作了开拓性工作,是首批博士生导师
范存忠,1924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26年因东大学潮提前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6年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并曾任图书馆馆长、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文科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英语文学界的一位一级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
夏翔,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33~1941年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体育教授,夏翔先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田径运动员,1924年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荣获撑竿跳高第一名。他还曾代表我国参加1923年第六届、1925年第七届、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并在第八届运动会上创造中国的撑杆跳高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兼任北京市体委副主任。1964年当选为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1979 年当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和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
王恒守,1924年,考进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专攻理论物理。1932年秋回国,历任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建国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1958年调安徽大学任教
沙玉彦,国立东南大学理化系1925年毕业校友,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云南大学物理系教授。1942年受聘到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沙玉彦任物理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
孙增光,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1926年毕业校友,1942年秋转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授,1950年秋孙增光应母校理学院长孙光远之邀第三次回到母校,此时母校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他在理学院数学系任教授,随华航迁往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后来又改为西北工业大学,1958年孙增光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不久升为二级教授,担任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后来成立应用数学系,任系主任。他长期担任上海市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职务
徐柏园,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商学院,先后任台湾银行董事长,台湾省财政厅厅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外贸会主任委员。任国民党中央财委会主任委员长达17年。1970年,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
吕炯,1922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理学院地学系,193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36―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43—1949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筹建气象研究室,任室主任。同年,被借调去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建农业气象研究室,并任室主任
汤文通,1926年转入国立南京东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中国著名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1940年后历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任技正、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等职 ,1944年因兄病逝永安,再度回闽,任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1946年后历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艺系主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所长、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兼系主任等职
朱任宏,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2年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中草药化学研究。在中草药的化学研究上,朱任宏从中草药中发现了众多的有效单体,并用之于临床实践。他从野生植物黄藤中提取的延胡索乙素,是一种优良止痛安眠药。他研究了近20种乌头,分得40余种生物碱成分,在学术上解决10余种新生物碱结构,发现不少具有镇痛的生理活性成分,并发现新的强心物质。1947年,首先在国产川草中发现薯蓣皂甙元。他从中药三七中发现皂甙元乙素,比国外早20年
郑鹤声,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任讲师、教官和教授。解放后一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1951年,到青岛山东大学,1958年随山东大学迁往济南,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赫赫有名的山东大学历史系八大教授之一。历任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委员等职,是我国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王驾吾,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史地部,著名文史学家,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保管﹑编辑两部主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81年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陈训慈,1924年东南大学毕业。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中央大学史学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先后创办《文澜学报》、《浙江图书馆馆刊》、《图书展望》、《读书周刊》等。1936年主持举办“浙江文献展览会”。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浙图藏书,抢运《四库全书》和古籍善本,及天一阁古籍九千多册到浙南龙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政协一至六届委员,省文管会主任委员
曾勉,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园艺系,历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应邀赴波兰讲学。1958年,担任农业部黄河古道地区果树考察团团长。1960年后,在四川江津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先后任所长、名誉所长
黄质夫,1924年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毕业,中国乡村教育先驱之一,创办并主持江苏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投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长达20余年
罗炳之, 1925 年,回南京入东南大学 ( 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进修教育,兼习文理科,1936年在河南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和教育系主任,1940 年,罗炳之离开昆明,前往江西泰和任中正大学教授兼教务长、社会教育系主任
朱子清,1921年他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26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民国24年他学成回国,历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上海)研究员并代理所长、国立暨南大学(上海)化学系主任,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主任、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兰州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景晟,1925年转学至国立东南大学,1941—1949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兼重庆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1976年 任南京大学教授、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副主任
陆星垣,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农科,1953年1月—1960年7月 任教于浙江农学院蚕桑系,被聘为教授。1960年8月 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蚕桑系副系主任
吕斯百,初入东南大学艺术系,得徐悲鸿赏识,并于1928年被推荐赴法国留学,初在里昂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曾游历西欧各国,考察美术,1934年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出任系主任。1949年后,先后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
唐耀,中国木材学的开拓者,著名的木材学家,1927年春,唐耀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理科植物系,林业部中央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森工系主任及研究员
顾敬心,1924就读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28年毕业,顾敬心自1950年以后,历任石油部抚顺石油三厂、石油一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石油部抚顺石油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辽宁省石油化工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等。他当选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可以看到,涵盖物理系,化学系,算学系(数学系),中文系,经济系,史学系,外文系,体育系,地学系,园艺系,教育系,艺术系,植物系等等星罗万象,名士辈出;
而且大多数是1927年之前毕业的学生,以1923年有第一届毕业生(实际上从1924年之后才集中有毕业生),也就短短3-4年,就出了这么多英才 所以韦校长要强行将南工改名东南。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5-8 17:38 编辑
kapior 发表于 2025-5-8 16:28
所以韦校长要强行将南工改名东南。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已经有了工科,国立东南大学刚成立头几年也是有工科的,但是只集中几个系,后来由于经费问题,1924年4月,停办工科,将机械,土木,电气三个系给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河海工程大学,1927年合并成立的第四中山大学又把河海工程大学并入了,所以中央大学的工科相比于南北洋这些学校发展的比较晚,不过早期也是有名人的,这里没列
所以实际上合并组建的国立中央大学,相当于之前的国立东南大学只是稍微扩充了下部分工科,将上海医学院纳入办学,不过后来上海医学院又独立出去了,上海商学院也独立出去了,其他的,个人觉得没多大变化,合并了个寂寞,因为东南大学本身就因为政府干预导致的换校长学潮风波元气大伤,成就了其他的一些学校,国立中央大学最巅峰时期也就是和国立东南大学相当,多了医学院(重办的),工学院发展到最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