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节选】朱维铮:复旦学的是列宁格勒大学
本帖最后由 亦可归去来 于 2025-5-17 06:35 编辑朱维铮:复旦学的是列宁格勒大学
采访时间:2009年8月13日下午3:00-5:00
采访地点:上海复光苑朱维铮先生寓所
被采访者: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采访者:王维江、舒秦玉凤
问:您是什么时候进复旦的?
朱:我1955年进复旦大学历史系。9月进来,复旦开始改制,当时复旦属于全国最主要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北方是北大,南方就是复旦。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复旦由15个大学的文理学院并起来。经过三年思想改造,以后又是乱七八糟的政治运动。
问:是不是正好赶上学苏联?
朱:我一进来,就开始学苏联。当时定的目标是,北大学莫斯科大学,复旦学的是列宁格勒大学,所以我们这里的苏联专家是两种人,一种是苏共中央派过来的,还有一种就是从列宁格勒来的,专家组的头姓科契托夫(音)。我进大学的时候,复旦历史系的学生每一届招90人,五年制,最多时学生总数达到450人。
当时学苏联,第一要学的是它的体制,完全参照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来改造复旦历史系: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有哪些东西,我们这里也得有;按照教学研究室进行分科,分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和世界史三个教研室。列宁格勒大学实行系主任负责制,这个我们没有照搬,因为苏联的党组织没有像我们搞得这么厉害,中国的党组织从延安时代就有,军队里面支部建在连上。解放以后,我们的党支部就建在系里,然后一直贯彻到班上。这是我们学苏联而比他们厉害的地方。但是我们的教学体制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来做的,课程也基本上是参考他们的,他们有些什么课程,我们对应的也有,比如基础课,他们有俄国史、苏联史,那么我们就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好像要学三年,像苏联通史那样来教,连课时多少也要相对应,不同的是他们以俄国为主,我们这里是以中国为主。
再有就是学制,我们原来是四年制。从1916年蔡元培改组北大始,就学英美体制,大学一般来讲是四年,只有医科大学特别长,培养一般医生是四年,培养高级医生要八年,这一点上跟苏联不太一样。但很快医学院学制也学苏联,把最好的协和医学院撤销,并到所谓的中国医科大学去了。所以我进校时学制已是五年,五年分成两段,前三年学基础课程,后两年就开始分,像我这个班是第一届,分“专门化”——奇怪的名字,现在我讲“专门化”,包括我们本校的年轻教师都听不懂,因为“文革”打掉了这一套东西。第一次分出“专门化”是1958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高年级有三个“专门化”:一个是中国史专门化、一个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门化、还有一个是当时特别重视的亚非拉专门化——亚洲、非洲、拉美,所谓第三世界。世界史是没有的,尽管当时我们系世界史是很强的,世界史教授在国内都是属于比较顶尖的人物,很多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原来教英国史的老师,改行去教印度史——我就学过印度史。五年分两段,这是苏联体制。到后来才知道,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是一样的,一个模式,就像我们跟北京大学是一个模式一样。
我们原来是百分制,学苏联改成五分制。美国是两种,一种是百分制,一种是AB制,分成A、B等级。苏联是五分制,但是苏联阵营包括东德也都是五分制。我们的教授都很不习惯,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照着做。
最奇怪的是,教学大纲也是参照他们的样子做。在1955年以前,特别是在1949年以前,我们的大学讲课还是比较自由的,同样一门课,不同的教授可以有不同的讲法,讲自己的东西。比如讲中国史,没有统一的教科书,虽然也是基础课,但是允许自成风格。学苏联后,就要制定教学大纲。我记得1956年由高等教育部开会决定,委托大学起草教学大纲,我们系被委托起草的教学大纲就是中国历史文选,所以后来教科书就由我们编,我编了很多年的教科书,最早被委托起草教学大纲的就是周予同先生。
……
问:读文科的人很少,对吗?
朱:从1954年开始,一届招90人,生源不足,就招三类人进大学:一是部队里复员的干部,二是机关里愿意再念书的,三是工厂里出来念书的,在工农速成中学读书后,再进大学念书,复旦附中原来就是工农速成中学。一般来讲,这批人数理化不行、外语也不行,进了大学大多选择念文史。这批人是单位推荐来的,考分要求非常低,他们被通称为调干生。我们一届开始进来的90人里面,大概一半以上是调干生。因为缺生源,我们高中生的选择余地很大,几乎没有考不上大学的,同我一起高中毕业的那些人,180个人中只有一人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考上的原因是政治上通不过。我在中学里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但是我的家庭成分不好,父母在国民党军医院里做过,所以我没有被推荐留学的资格,中学里推荐生都要看成份,有的功课蹩脚得不得了的学生,因为成份好就能到苏联或者东欧留学。我也没资格报考涉外的专业,比如北大的东方语言系,主要培养外交人才。我同班的就有去东方语言系的,有的念朝鲜语、蒙古语,那也要经过很严厉的政治审查。复旦的外语系有点两样,因为是学西方资产阶级的语言——主要是英文,所以叫外国语言文学系。不像北大,既然有东语系,那么原来就有的外国语言文学系就变成了西语系。西语系是可以报考的。读外国语言文学系的好处是出来可以当教师,可以做文学翻译。像我这样的高中生,最热门的选择就是推荐留学,其次是推荐到特殊的学校,比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那也要经过很严厉的政审。但是读一般的工科大学,比如清华,我要是愿意报清华的话,一定会被录取。当时哈尔滨有两个大学是很奇怪的,都是苏联帮助建立起来的,非常有名,一个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高干子弟念书的地方,我们现在第二代领导人,很多都是哈军工出来的;另一所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哈工大和清华大学是同一个级别。高中毕业出来读文史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自己有兴趣的,再有一种是数理化差的。高中生一类,调干生一类,这是我们学生的结构。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生源就是这样。
问:复旦理科学生也是这种结构吗?
朱:复旦大学当时是纯理科,所谓纯理科,就是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生物系比较容易考,因为要跟动物植物打交道,有些人不愿意,但复旦的数理化很难考。数理化的系没有调干生,调干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和历史系。调干生也进不了外文系,因为外语基础不行。“文革”冲击得最厉害的是外文系,说他们是资产阶级化的系,当时在读外语的确实很多是上海资本家的子女。外文系很奇怪,基本没有调干生,干部子女也很少,因为他们都跑到哈军工或者部队院校去了。
问:当时是不是觉得复旦的文科很没趣味?
朱:复旦文科还有一个系很重要,这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新闻系,是陈望道先生建起来的。北大中文系里有个新闻专业,复旦当时文科有新闻系,进去大量的调干生。但是我不要念新闻系,因为新闻系没有多少好的教授。五十年代高中生考新闻系的很多,考分要求相应也高。想当记者就报考新闻系,进去以后大失所望,因为新闻系没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学中文和历史。
问:您为什么选择读历史系呢?
朱:因为我功课很好,人家认为我一定会读工科大学。我不愿意读理科,也不愿意读工科,所以我的父母气得不得了。他们是医生,使劲动员我学医。学医有两个选择,一是上海的第一医科大学,现在并成了复旦的医学院,当时第一医科大学是最好的一些医学院系并起来的;再有一个选择——念北京的医科大学,它是在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我有个弟弟,比我低两班,因为我不肯学医,后来父母就要他学医,结果他考进了第一医科大学,他在大学里真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现在已成为福建全省最好的骨科医生。
调干生带工资来上学,我们只有助学金,分成等级评,按照人口平均收入评级,上海家庭平均收入每人12块钱就没有资格申请助学金。助学价最高的是12块钱一个月,刚好够吃饭,吃饭一个月要交12.5元。最低的一个月4块钱。住宿不要钱。
问:如何评价复旦五十年代的这些变化?
朱:五十年代学苏联,一是把体制简单化,原来的很多系科都取消了;再有就是完全分成综合大学、工业性大学、医科大学,还有一些很特殊的如哈军工。所以说,1952年院系调整把原来的体制完全摧毁。复旦在解放以前有名气,但并不是最好的学校,抗战时复旦大学搬到重庆去,变成国立大学,稍稍有点钱的、或者知识分子子女,不肯念复旦。复旦迁回上海才变得很有名,因为国立大学由国家补助,学生进来以后基本上不要学费,政府每个月供给一些配给米,一般进来的都是穷学生,食堂的饭很坏,里面有老鼠屎、小石子,学生一吃就生气,一生气就在一块闹,所以复旦大学有名,是闹学潮厉害,这也是后来考虑变成综合大学的原因。当时南方的综合大学,最好的是浙江大学——东南第一校。另外就是一些教会大学,比如圣约翰,东吴大学比它差一点,还有沪江大学,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教会大学。还有一个在南方非常有名的综合大学——有名的是理工科——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本来文理科最强,院系调整后,文科一部分留在浙江变成师范学院的底子,很多好的教授都到复旦来了,复旦大学由此在院系调整中受益,最大的受益就是引入了一批浙大、交大和一些教会学校的文理科好教授,复旦一下子在综合大学里变得很强。
创办复旦的是马相伯,但在复旦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是李登辉。李登辉是美国留学生,他的那套美国的实用主义非常厉害,接办复旦以后,上海的资本家希望他办什么院系,他就办什么院系。解放以前,复旦外语很强,因为马相伯重视。李登辉感兴趣的是很实用的经济系、银行系、会计系这种系科。另外还有一些很奇怪的系,上海丝织很发达,丝织要从养蚕开始,所以复旦有蚕桑系,那是老的复旦。还有就是法律系,那时的法律系跟以前的法学系不一样,像北大有法学系,那是培养法律学者,我们这边叫法律系,就是培养打官司的律师。复旦2005年庆祝建校100周年,但是有两个系只能够庆祝80周年,就是中文系和历史系,还有数学系。复旦的文学院、理学院都是后来成立的,比复旦校龄要年轻20岁。 本帖最后由 亦可归去来 于 2025-5-17 08:37 编辑
"北大学莫斯科大学,复旦学的是列宁格勒大学,
学医有两个选择,一是上海的第一医科大学,现在并成了复旦的医学院,当时第一医科大学是最好的一些医学院系并起来的;再有一个选择——念北京的医科大学,它是在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当时哈尔滨有两个大学是很奇怪的,都是苏联帮助建立起来的,非常有名,一个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高干子弟念书的地方,我们现在第二代领导人,很多都是哈军工出来的;另一所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哈工大和清华大学是同一个级别。
当时南方的综合大学,最好的是浙江大学——东南第一校。另外就是一些教会大学,比如圣约翰,东吴大学比它差一点,还有沪江大学,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教会大学。还有一个在南方非常有名的综合大学——有名的是理工科——交通大学。
还有就是法律系,那时的法律系跟以前的法学系不一样,像北大有法学系,那是培养法律学者,我们这边叫法律系,就是培养打官司的律师。
……" 这人也是满嘴跑火车啊 上海滩xx光荣史 苏式也有好处,至少工科强校的核心学科没完全跟着米国那套走,向米式看齐,主要研究高大上脱离产业的理工交叉,以发顶刊为目标,对龙国国情不适合。 闹学潮成名校了?复旦迁回上海才变得很有名,因为国立大学由国家补助,学生进来以后基本上不要学费,政府每个月供给一些配给米,一般进来的都是穷学生,食堂的饭很坏,里面有老鼠屎、小石子,学生一吃就生气,一生气就在一块闹,所以复旦大学有名,是闹学潮厉害,这也是后来考虑变成综合大学的原因。 复旦学生严厉批评母校还是勇敢的,类似北大也有。说复旦是野鸡的也是多年前的复旦学子,叫什么名字来着?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5-17 09:03
苏式也有好处,至少工科强校的核心学科没完全跟着米国那套走,向米式看齐,主要研究高大上脱离产业的理工交 ...
文科学民国就可以了。苏式教育 就是工科至上 军工为首 钻木取火 发表于 2025-5-17 09:28
文科学民国就可以了。苏式教育 就是工科至上 军工为首
苏联大学专门化,好像学的法国?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5-17 09:30
苏联大学专门化,好像学的法国?
是的。工业化早期的设置。苏联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跟印度的佛教一样,扎根了。。。 按认知来说北大南大复旦南开这些大学应该是头牌 中低层次的大学搞工科 钻木取火 发表于 2025-5-17 09:53
中低层次的大学搞工科
的确,这类及以下学校侧重应用技术学科更适合。 钻木取火 发表于 2025-5-17 09:53
中低层次的大学搞工科
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同,头部大学的任务不同,
美国是已经世界第一,但别的梯队国家不能和美国学习, 列宁格勒大学算个屁,理科,医科,信息学科那样能比的上复旦?
拿莫斯科大学来比比还差不多! 钻木取火 发表于 2025-5-17 09:53
中低层次的大学搞工科
你哪个学校毕业的?比MIT 斯坦福还牛逼?人家都是搞工科的! 挺有趣的采访及内容。 “当时南方的综合大学,最好的是浙江大学——东南第一校。另外就是一些教会大学,比如圣约翰,东吴大学比它差一点,还有沪江大学,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教会大学。还有一个在南方非常有名的综合大学——有名的是理工科——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本来文理科最强,院系调整后,文科一部分留在浙江变成师范学院的底子,很多好的教授都到复旦来了,复旦大学由此在院系调整中受益,最大的受益就是引入了一批浙大、交大和一些教会学校的文理科好教授,复旦一下子在综合大学里变得很强。”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5-17 11:43
“当时南方的综合大学,最好的是浙江大学——东南第一校。另外就是一些教会大学,比如圣约翰,东吴大学比它 ...
没提到隔壁的中央大学(1949-1952的南京大学)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