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 发表于 2025-6-24 16:15:17

有感谈谈华中科技大学

“华科很厉害。地域不是最好的,也没有独食,也没有“好听”的校名,但就是旱地开花。这也说明,高校发展,最重要还是靠内功。我对华科是很佩服的。”——jojojo123

这是昨天一个帖子里相当令人深刻的一句话,尤其是“旱地生花”四字,是这个论坛难得的水平,好听的校名有哪些,个人觉得:清华、北大、复旦、人民这些校名都相当不错

这个帖子不引战,只通过一些捕风捉影的历史,讲讲华科这个学校本身,“爹不疼、妈不爱”的过往。
爹不疼(在主管部门及以上领导心中无分量)
建校之初——80年代
华中工学院时期,定位基本在30名左右,很多学科也是调来集中后,又突然全部调走给其他“更重要”的大学,自己也只能有苦说不出,为了不影响学院学科发展,华工的领导只能从本就不多的“奶粉钱”里匀一点出来搞自建学科。
80年代——21世纪头十年
这个时期校领导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北京、上海,甚至武大所在的市中心,各种运动沸沸扬扬,各路人马人心浮动,这个在荒郊的大学依然在埋头苦干,解决了一项又一项难题,教委、各部委的奖项名列前茅,发表学科论文,学术水平也进入前十,并在此期间提出并主导建设了“中国光谷”,提振本地经济发展。比如,90年代罗俊院士测量出最精确的重力常数G的防空洞,就是在那时经费省了又省建起来的,条件很差,他本人也因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地下,患了病。但这些并没有得到“更高层面的关注”,或者更多的办学经费。校长办公室都是破烂不堪,也拿不出钱改善科研、教学条件。211、985项目所得经费也少,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时,学校定位大概在20位左右。
新时期以来——至今(开始有人疼)
办学条件逐步获得改善,办学经费开始逐步增长,很多之前默默耕耘积累的成果,有想法、有思路但是没钱干的大科研项目开始纷纷上马,机械、光电、电气、物理等学科蓬勃发展,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投入使用,学校定位大概在10位左右。
妈不爱(湖北省府的偏心)
90年代以前,湖北以及武汉自身经济情况都不好,就不做论述
90年代——07/08年
华科提出“中国光谷”,逐步使武汉产业升级转型,在经济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但在省府教育经费的拨款中,武大始终多于华科,情况直到李省长上任,才拍板定下了两校五五分账,这才多了一笔经费。
08——至今(有变化)
两校经费依然是五五分账,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始愿意给与支持。

所以华科精神其实和胡杨精神类似,顽强的生长、勇敢的抗争、不屈的拼搏、默默的奉献

wsdcxnh 发表于 2025-6-24 16:24:15

实话实说,华科定位一直不高,论国家定位进不了前20,没有首批珠峰计划、没有首批自主学位审核、包括强基计划名额少,都能说明问题,都是纯粹是更多靠自力更生走到今天这个位子,对得起“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Anony 发表于 2025-6-24 16:32:16

wsdcxnh 发表于 2025-6-24 16:24
实话实说,华科定位一直不高,论国家定位进不了前20,没有首批珠峰计划、没有首批自主学位审核、包括强基计 ...

是的,长期都是在20-30,2017年后才逐步到今天的成绩,之前估计也就是上面眼里一个居然可以“吃草挤奶”的意外之喜

海深潭 发表于 2025-6-24 16:59:00

华科确实是没有吃到什么红利的高校,但自身又非常争气

tianya2088 发表于 2025-6-24 17:07:27

不容易。。。

congyun 发表于 2025-6-24 17:15:09

华中理工才20 ?

倔强的驴 发表于 2025-6-24 17:18:13

用当下流行的话说:
人人都不看好你,偏偏你却最争气。
风雪压我两三年,我笑风雪轻如棉。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很有风度007 发表于 2025-6-24 17:23:49

海深潭 发表于 2025-6-24 16:59
华科确实是没有吃到什么红利的高校,但自身又非常争气

也不能说一点都没吃到,合并同济医算是一个大红利了。医科和正在高速发展的医工交叉离不开同济医

academic818 发表于 2025-6-24 17:26:38

很喜欢华科,和老浙大类似的风格

academic818 发表于 2025-6-24 17:26:47

很喜欢华科,和老浙大类似的风格

共田文昭 发表于 2025-6-24 18:37:07

上世纪80年代的华中理工很厉害了!!!

Sxblue0 发表于 2025-6-24 18:46:22

华中理工大学是很不错的学院,认识很多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生,都很优秀。现在的华科,在网上乱糟糟,太浮躁。

我的先人啊 发表于 2025-6-24 20:11:00

华中理工难道不是前十?

Abbvie 发表于 2025-6-24 20:15:15

academic818 发表于 2025-6-24 17:26
很喜欢华科,和老浙大类似的风格

传言老浙大的岑院士似乎和其母校的煤燃烧学科关系很是一般,或是道听途说,如是就当没说。

冰城一绝 发表于 2025-6-24 20:19:55

当年的华中理工就是前10的实力,还前20?   WG让它吃饱了的。

逍遥客33 发表于 2025-6-24 20:54:20

华科是个有气节有追求的学校,在没有被重点建设,也没有被持续输血的条件下,创办了很多新学科,总体实力跻身前十。

共田文昭 发表于 2025-6-24 20:59:35

华中理工一直前十!!!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6-24 21:06:28

从我报考时就知道自华中工学院起就非常强大,工科杠杠的。四十多年下来,综合性的华中更是如虎添翼,成果累累。以前报考,浙江日报会用整整一版或二版介绍全国88所重点大学及部分高校各专业的名称及招生人数。另外,高中的大广场宣传栏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个大学海报。我一般是盯着教育部的工科大学认真阅读,特别是浙大、西交、四大工学院学习,而由于“离家近及饮食或气候习惯”报考仅限于江浙沪,所以非重点的南邮、无锡轻工、上海机械学院等也认真学习过。当时好像可以五个重点大学、五个一般大学。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6-24 21:08:37

academic818 发表于 2025-6-24 17:26
很喜欢华科,和老浙大类似的风格

有点类似。中国盾构机之父杨华勇教授好像是华中工学院出来的。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6-24 21:09:02

看华科只能看排名。国家定位就算了。

Abbvie 发表于 2025-6-24 21:11:00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6-24 21:09
看华科只能看排名。国家定位就算了。

国家定位不过你故意恶心哈工大的幌子而已,玩玩可以,一直玩就好了很多趣味了。

每个高校都是以贡献求发展,清华都不例外。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6-24 21:11:44

华科到底是得益于老武大毕业后来成为专家的一大批工科生成才而兴起,还是WG争取大批专家而蓬勃发展,哪个是主因。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6-24 21:12:22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6-24 21:06
从我报考时就知道自华中工学院起就非常强大,工科杠杠的。四十多年下来,综合性的华中更是如虎添翼,成果累 ...

你还挺挑的,地域方面;P。

冰城一绝 发表于 2025-6-24 21:16:49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6-24 21:11
华科到底是得益于老武大毕业后来成为专家的一大批工科生成才而兴起,还是WG争取大批专家而蓬勃发展,哪个是 ...

靠WG发家

kuga 发表于 2025-6-24 21:17:51

这样的帖子就挺好。

congyun 发表于 2025-6-24 21:28:18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6-24 21:11
华科到底是得益于老武大毕业后来成为专家的一大批工科生成才而兴起,还是WG争取大批专家而蓬勃发展,哪个是 ...

那可不是几个,是一大批京沪各大院所的教授们,虽然现在选择把功劳归功于某个校长。整个武汉高教都没少流入大批科研人员。

逍遥客33 发表于 2025-6-24 21:52:07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6-24 21:08
有点类似。中国盾构机之父杨华勇教授好像是华中工学院出来的。

岑可法,谭建荣,杨华勇,都是华科校友。

逍遥客33 发表于 2025-6-24 21:53:32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6-24 21:09
看华科只能看排名。国家定位就算了。

死鸭子嘴硬。

逍遥客33 发表于 2025-6-24 22:00:21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6-24 21:06
从我报考时就知道自华中工学院起就非常强大,工科杠杠的。四十多年下来,综合性的华中更是如虎添翼,成果累 ...

那时候唯一的信息就是大学招生海报,铜版纸印刷的,花花绿绿,几百张,很漂亮。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6-24 22:13:05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5-6-24 21:12
你还挺挑的,地域方面。

那时候,我真吃不惯“北方的面食”(到现在我也不喜欢面食)及担心“寒冷的室外冬天”(永远不会忘记在西安交大学生食堂,大家蹲在与大圆桌固定的凳子上吃青菜面条....)。还有就是距离太远了,坐绿皮火车二三十个小时,而且挤得水泄不通。比如去北京,那时杭州好像就一天一二班,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杭州到北京的120次快车(也是绿皮),要二十几个小时。上海到北京就多了些,感觉有五六趟快车 记得有一年暑假,从上海去北京,坐高大上的运行不久22次特快列车(也要十五个小时以上),车厢有空调! 窗户有白纱帘! 椅子是软座! 相邻排的靠背椅可以反转180°,变成面对面!

这三四十年中国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高铁真是快捷频繁。随着经济和交通发展导致各地区快速交流交换,现在南北饮食及各种文化越来越接近或交叉了~除了春晚,南方看得人越来越少了,哈哈。

PS:我们华北一个同学,放假带米和黄鱼干乌贼鱼干回去! 其实东北大米才是上品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有感谈谈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