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技术想超车?先问问中国徐光宪!西方诺奖的遮羞布该撕了
为什么美国举全国之力都搞不定稀土?
美国现在活着的物理、化学诺贝尔奖得主只剩30多人,却突破不了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留下的技术霸权。
更讽刺的是,徐光宪的成就足以拿诺奖,但西方学术界就是装看不见。


30个诺奖科学家,能救得了美国稀土吗?
美国现在活着的诺贝尔奖得主大概100多人,但真正搞物理、化学的只有30多个。
这些人大多是理论派,比如研究量子力学、宇宙暗物质,但稀土提炼是实打实的工业技术,光靠发论文根本没用。

比如,美国稀土企业Lynas在马来西亚建厂,使用的是从中国购买的二手分离设备,技术手册还得请中国工程师翻译。五角大楼去年搞了个"稀土自主计划",结果发现成本是中国的5倍,产量却连美军需求的10%都满足不了。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诺奖不认,但全世界买单
十年前的4 月 28 日,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逝世,享年 95 岁。

就在上月,马斯克发推特称稀土一点也不稀缺,紧接着下一句就是,“但全世界的稀土都得运到中国提炼”。
要知道,上世纪60到80年代,美国可是稀土行业的绝对霸主。他们靠着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和当时最先进的溶剂萃取技术,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稀土供应。

那时候的中国有多憋屈?只能把自家稀土当白菜价贱卖,再花高价从美国买回精炼成品。谁能想到,只一代人的功夫,整个局面就被彻底翻了个底朝天。而改写这段历史的,正是后来被称为"稀土之父"的徐光宪院士。

徐光宪于 1947 年底赴美学*,攻读量子化学,1951年和他夫人高小霞放弃美国工作毅然回国。他们先是主导了核燃料萃取技术研发,助力首颗原子弹成功引爆工程。1972年,中国军工急需高纯度稀土,但国际技术被美日垄断。徐光宪临危受命,要求突破稀土提纯技术。

当时中国稀土分离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尖端武器需求。彼时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一周工作80小时,终于在1974年成功突破稀土串级萃取技术,将单一的稀土提纯从不足99%提升至99.999%,成本降低至原来的4分之1。很快徐光宪团队通过了他的专注稀土和技术培训,扩散至全行业和整个稀土产业。

至此,中国不再贱卖稀土原矿,开始转向出口高附加值提纯的产品。美国mountain PaaS矿在中国成本优势的碾压下,于2002年关闭。2004年美国最后一家稀土稀土工厂,有的工厂宣布关闭。但是新的问题也来了。
1990年市场化改革后,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徐光宪的技术被民营资本低价获取,国企技术骨干被高薪挖走,在江西赣州一带年流失稀土数万吨,技术红利沦为无序竞争的牺牲品。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增加了十倍,但出口价格却跌下了不足当年的一半。2005年已经85岁高龄的徐光宪两次上述国务院通称中国稀土贱卖滥采危机,称中国稀土不能当猪肉卖。这一呼吁直接触发了国家稀土战略大调整。对内双管齐下,打击非法开采,2011年稀土被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明确归国家所有。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 年全球关键矿物展望》报告,2023 年中国单独占据了全球稀土精炼产量比例的 92%。从重稀土分离产能来看,中国控制着全球约 98% 的重稀土分离产能,年产量超过 15 万吨。

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院士与世长辞。有人曾问徐光宪一生中最感到满意的事是什么呢?徐光宪回答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2019年,纽约时报在对国外的一家稀土公司的采访中写道,大约100名博士长期在中国从事稀土应用和技术开发,但在中国以外数量是0,在产业应用领域无独立研发团队。这些博士多数都师承徐光宪。

2008年,徐光宪拿到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但诺贝尔奖委员会始终装瞎。对比一下: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锂电池发明者,但锂电池的核心材料——高纯稀土,全是靠徐光宪的技术提炼的。
诺奖宁可颁给研究酵母的,也不敢承认中国稀土技术,是怕西方企业彻底绝望吧?

市场不骗人,美国该醒醒了。
送给美国一句话:与其做梦超车,不如先给徐光宪补发个诺奖——虽然人家根本不需要! 书都出版了,抄就行了 西方电力太贵了 独孤九剑破刀式 发表于 2025-10-13 18:38
书都出版了,抄就行了
应该是产业链整体不行,硬上马成本也很高,没有比较优势 独孤九剑破刀式 发表于 2025-10-13 18:38
书都出版了,抄就行了
理论是有,但要做出来做好,是技术问题,也是时间问题。 独孤九剑破刀式 发表于 2025-10-13 18:38
书都出版了,抄就行了
建立稀土系统,有个时间差(10年左右)。
这个时间差,比咱与ASML的技术差距还要大。
再说,等他们花十年建成稀土系统时,
咱可以以白菜价倾销稀土,让他们建成即破产。: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