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43|回复: 10

【东南大学•医学】东南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医学第8个))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4-9-13 20:14: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1,东南大学第16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
【东大新闻网9月13日电】(通讯员 蒋烨琳)近日,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9月公布的ESI最新学科统计数据显示,东南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成为我校第1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这是继今年3月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7月免疫学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后,我校学科建设特别是大医科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至此,东南大学已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此次新晋全球前百分之一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领域涉及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附属中大医院、医学院、交通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学院等多个学院及相关单位的一级学科。

东南大学神经精神医学系,建立于1983年。学风严谨、学术传统优良,是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和心理精神科。

近年来,东南大学着力加强大医科建设,将江北校区作为大医科办学主校区,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设立医学科技与工程研究院、器官芯片研究院等实体机构,获批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医工),创办《EngMedicine》国际期刊,发布“医工交叉”十大科技成果,着力构建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大医科”及医工交叉新模式,打造医科发展的“战略先导区”。



供稿: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李震 审核:宋业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0:1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类今年新增2个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1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基地落户中大医院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 2024-09-19 点击量:41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基地。这也标志着中大医院在认知障碍疾病诊疗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并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认知障碍疾病的防控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提高公众对认知障碍疾病的防控意识,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诊治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立防控-干预一体化的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并进行推广和应用,是降低认知障碍疾病患病率快速增长的关键举措。

在2023年10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公布了《2023年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和记忆障碍防治中心遴选结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成功入选国家首批认知障碍高级诊疗中心。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审和考察,特别是综合各单位专业能力、师资团队、培训经验以及区域培训要求,2024年5月30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被认定为国家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基地,为全面提升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提供助力。

据中大医院神经内科谢春明主任介绍,该科持续推进高质量高水平亚专科建设,深耕认知障碍临床诊疗工作和科学研究近20年,现已建立了临床-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细胞分子病理-基因诊断一体化诊疗系统,涵盖院前筛查、院内评估与治疗以及院后随访的全程化管理,显著提高认知障碍患者的确诊率和临床疗效,为日益增多的省内外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

认知障碍亚专科是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最早建立的特色分支学科,目前在丁家桥院区、健民路院区和溧水分院已分别开设特需门诊、专家门诊、记忆障碍专病门诊和神经心理评估专病门诊,建成了认知障碍专科病房和独立的神经心理评估室。近年来,认知障碍亚专科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志珺教授的带领下,已建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团结协作、梯队合理的认知障碍临床研究团队,紧密围绕老年痴呆及临床前阶段的高危人群,包括主观记忆障碍、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痴呆、额颞叶痴呆、多系统萎缩、自身免疫相关痴呆、快速进展性痴呆等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评估、诊断和防治开展了一系列地开创性临床和研究工作。包括牵头和参与了多个国内认知障碍和神经变性疾病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的撰写,完善了认知障碍相关疾病诊断体系和诊疗规范,建立了包含多模态功能影像、外周血和组织标本的生物样本库和临床资料数据库。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在Brain、Molecular Psychiatry、Ebiomedicine、NeuroImage、Nature Human Behavior等本专业顶级期刊发表。

谢春明表示,中大医院将进一步加强认知障碍疾病的平台建设、规范诊治流程、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水平,不断优化和全面提升认知障碍评估及诊治能力,实现认知障碍“早评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为全省认知障碍疾病专科人才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通讯员吴迪、魏云娟 编辑王倩 编审程守勤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19: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大医院获批3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2024-09-20 19:30:27 来源: 扬子晚报网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名单的通知》。记者获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成功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

  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为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全国遴选,旨在重点建设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专科科室,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提升的建设项目。中大医院申报的三个学科经过国家从专科服务规模能力、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建设、专科建设规划等多维度的评估并得到认可,顺利获批。

  据介绍,2023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储备库承建单位,是江苏省唯一入选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大医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工作,根据中大医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扎实做好各方向的学科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全面构建中大医院中西医协同新模式。该院整合中医优势资源,将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中西医结合肛肠科、中西医结合男科、中西医结合全科、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科等7个专科强强联合,组建成立中医医学部,并且全面提升中医部学科群。

  中大医院依托国内一流的高峰学科和特色学科,推进中医和优势学科强强联合,全力建设好中西医协同重症患者救治创新基地、中西医协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慢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康复医学基地、中西医协同影像学研究中心(简称中西医协同“四基地一中心”),形成了中大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其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是集肝病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中心设有编制床位261张,涵盖肝肿瘤、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代谢性肝病等肝病诊疗的4个亚专科方向。

  中心人才济济,学术带头人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国家杰青居胜红,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祁小龙,以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王长松等,中心拥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近5年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由中心牵头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慢性肝病联盟、中国肝脏健康联盟(CHESS)、中国肝癌临床研究联盟(CHANCE),旨在通过多学科、多中心合作,基于临床诊疗工作开展系列研究,同时探索肝脏疾病的优化治疗模式并提高患者长期预后。此外,中心开展了多种中医医疗技术,并积极推进中西医协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江苏省“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江苏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江苏省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特色科室孵化中心、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电诊断/重症康复/言语康复/盆底康复规培基地。拥有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点和硕士点、智慧康复技术专业方向博士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牵头成立“中大康复医学专科联盟”,覆盖苏皖鲁赣地区近89家成员单位(含20余家综合中医院),推动长三角地区康复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具有突出优势的国内重症医学高峰学科,一直引领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是重症医学人才的摇篮。学科是全国首批临床重点学科、国家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重症医学创新中心、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器官衰竭与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学科在历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从2015年起,在复旦版医院专科排行榜中始终位于第1-2位,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重症医学中心之一。

  通讯员封慧刘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梦航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9:3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器官芯片新蓝海  湖南日报 2024-09-22 08:53新湖南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借助微加工、3D打印、纳米自组装等技术,我们‘盖’出了模拟人体环境的‘房子’,再往里面输入相关细胞,就能‘长’出对应器官,获得器官芯片。”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 编辑高雪梅  顾忠泽(右二)为学生讲解器官芯片 8月底,“2024(第四届)类器官大会——类器官与新药研发”在北京召开。两个月前,中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产业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光谷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当前,作为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器官芯片研发不断升温,产品亦走进现实——从个人身体上取出部分组织,在体外培养一个直径可能只有1毫米甚至更小的“迷你器官”,由它代替人体试验药物。 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近500块小芯片上,正生长着跳动的“心脏”、呼吸的“肺”、流动的“血管”……这里诞生了国内首批器官芯片研究团队、首块获批新药临床研究的心脏器官芯片,还有全球首块太空血管组织芯片。  中国首块太空血管器官芯片,由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合作研制 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顾忠泽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器官芯片技术的进步,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环境评估、航天航空甚至美容等领域都可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 再造肿瘤“替身” “总算摆脱轮椅了。”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肿瘤科医生黄稳定的门诊室,来自山东的卢洪(化名)复查时开心地说,经过三次化疗,他的生活终于能自理了,疼痛也从9分缓解到2分(疼痛评级从1到10,数字越高表示越痛)。 “这样的疗效离不开器官芯片的应用。”黄稳定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回忆,三个月前,年过六旬的卢洪坐在轮椅上,被两个孩子推进诊室。他被诊断为肠癌骨转移,肿瘤严重压迫神经,多次化疗和放疗均不能遏止肿瘤扩散。 “对于骨肿瘤患者,临床上主要靠手术联合化疗和放疗,医生开药多是根据经验,这个效果不好就换那个。因此对于患者来说,传统用药方式就像拆盲盒。我向卢洪介绍了器官芯片,他愿意试试这种个性化的精准医疗。”黄稳定表示。 实验室对卢洪的肿瘤组织开展了基因测序,随后开始培育细胞、制备器官芯片。 “借助微加工、3D打印、纳米自组装等技术,我们‘盖’出模拟人体环境的‘房子’,再往里面输入相关细胞,就能‘长’出对应器官,获得器官芯片。”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助理陈早早表示,这个过程需要两三周,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肿瘤替身。在替身上面,实验室会按照医生给出的方案筛选药物。 传统临床前模型包括二维静态细胞和动物模型,由于难以真实模拟人类生理结构和功能,大约90%通过临床前模型评估的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失败。相比而言,肿瘤患者通过器官芯片试药的成功率可达80%。 “自2023年上半年开展器官芯片临床研究至今,我们审慎地进行了十多例尝试。”黄稳定称,在卢洪的案例中,实验室筛选了七八组用药方案,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 药物研发加速器 “器官芯片是由干细胞科学、生物材料工程、纳米加工技术等多个前沿技术交叉集成而成。”顾忠泽表示,该技术不仅能作为替身为患者试药,用于精准治疗,还能减少对动物和人体实验的需求,成为药物研发的加速器。 规律跳动的“心脏”、勤勉代谢的“肝脏”、主掌呼吸的“肺部”、血液奔涌的“血管”……在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巴掌大小的高分子材料里,微型的人体“器官”正在被孕育和培养。 拿起一块肿瘤芯片,触感如橡皮糖一样有弹性。凑近细看,电路导线般的红色、蓝色通道清晰可见。 “红色通道用来构建肿瘤组织,提供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蓝色通道模拟血管,为肿瘤细胞提供营养或用药处理。”陈早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器官芯片看起来简单,却内有乾坤,配合微流控系统可在体外模拟器官生长的微环境。 比如,肝芯片相当于在芯片上盖了“三层楼”,每一层都有不同分工,分别模拟肝血窦和胆管的结构;而皮肤芯片多达“六层楼”,分别模拟了表皮、真皮以及皮下组织,能用于化妆品评价。用高通量的器官芯片做检测,300块芯片即可完成一万次检测,可替代一万只动物做试验。 据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开发研究中心30多年来的统计数据,一个新药的研发成本大约为26亿美元,平均耗时14年。 从培养周期看,家兔成长周期为6至7个月,小鼠需要6至8周,器官芯片的培养仅需2至3周;从检测周期看,以100个化合物为例,使用动物模型,检测周期是90至180天,使用高通量器官芯片,检测周期只需6天。通过全流程优化,新药研发周期可缩短30%以上。  器官芯片不同腔室模拟加样示意图 十年磨一剑 世界上第一个器官芯片是哈佛大学唐纳德·E·英格伯(Donald E. Ingber)于2010年开发成功的肺芯片。作为国内首批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的团队,顾忠泽团队紧随其后,于2012年在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开展研究。 “在体外构建微生理系统是一个未知领域,所有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能成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优势,我国就能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进而彻底摆脱对国外药企数据的依赖。”顾忠泽说。 十年磨一剑。2022年,该团队的“人体器官芯片的构建与精准介观测量”项目获得科技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2023年,该团队和上海恒瑞医药合作,使用人体心脏器官芯片在8个多月的时间内筛选了数百种化合物,筛选出的HRS-1893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成为国内首个采用器官芯片数据获批IND(新药研究申请)的新药。 “我们和上海恒瑞医药的心脏芯片合作已进入二期临床,正在为患者构建个人的精准模型,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亦在此落地了和国内唯一合作的体外模型。”陈早早称,“现在,实验室有20余种、近500块器官芯片在同步试验。” 千亿级蓝海 “器官芯片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徐源称,该公司由顾忠泽团队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于2021年,成立三年来,该公司的器官芯片已在100余家企业、医院及研究机构得到应用。 同一赛道的头部企业还有脱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徽骆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橡科技有限公司、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等。随着中国基础科研积累的提升以及包括政府、资本等多方力量的助力,整体业态蓬勃向好。 “但新技术的推广并非坦途。”徐源坦言,“从用动物组织做实验改为用器官芯片,就像说服一直用算盘的人改用计算机。作为一项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器官芯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也亟待提高。” 目前,众多制药、化妆品和消费品行业的龙头已抢滩布局。比如欧莱雅、辉瑞、阿斯利康、罗氏、赛诺菲等,都在利用器官芯片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测试。 事实上,科技部早在2021年1月就将“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任务,显示出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国际上去动物化实验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2022年底,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新药不需要在动物上进行试验也能获得美国FDA的批准,这为器官芯片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全球细分行业调研机构恒州博智(QYResearch)发布报告,预计2024年至2030年,全球器官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31.2%。 顾忠泽认为:“器官芯片技术造福人类,这将是一片千亿级的蓝海。”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9:3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战略合作启动 2024-09-051615 发布者:李震 分享到: 【东大新闻网9月5日电】(通讯员 张少华)9月3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在中大医院举行。会上,“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类器官/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药物评价与转化分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临床转化中心”同时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相关职能部门、全国重点实验室、学院和附属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附属中大医院执行院长黄英姿、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顾忠泽、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涂景分别签署“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类器官/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药物评价与转化分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临床转化中心”合作协议。  顾忠泽作题为《中大医院——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的主题演讲;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于文龙作题为《多措并举,推进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主题演讲。  据悉,落户附属中大医院的“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类器官/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药物评价与转化分中心”,将基于类器官/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类器官/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平台,建立类器官样本库,开展药物评价与转化研究,为临床患者精准用药提供保障,为创新生物药筛选和快速临床转化提供支持。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合作共建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临床转化中心”,是落实东南大学“大医科”及医工交叉发展战略、推动生命科学与临床学科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人民健康的重要创新举措。新成立的两个中心将瞄准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攻关,加快推进医院的医工交叉和科研转化,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主可控的新质生产力。     供稿:附属中大医院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5:4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揭晓!中大医院18人入选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5:4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该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引用数据系统分析,以被引数、H指数、HM因子等6种综合指标,根据“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从近700 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该榜单分“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两大类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位专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18位专家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09:5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大医院王磊主任当选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4-09-27  点击量:14  本站讯 9月25日,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举行换届选举会议。经过多轮投票,选举产生了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王磊当选候任主任委员,皮肤科主任董正邦、副主任医师粟倩雅当选委员。    据介绍,王磊主任医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眼部美容学组委员、耳再造学组委员、儿童外科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学促进会乳房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美容学组常委,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乳房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皮肤软组织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烧伤整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美容整形分会副会长,江苏省整形外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南京医学会医学美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编辑刘敏 编审程守勤)

初出江湖

Rank: 2

131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4-9-28 12:0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兄弟的版面看得清净些,挺好。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9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21:4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柴人杰教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凤凰网江苏 10-09 17:16 来自江苏   10月9日,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第十七届颁奖典礼在沈阳药科大学举行。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柴人杰教授光荣上榜,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他也是东南大学首位获此殊荣的专家。  柴人杰教授(右十)上台领奖  柴人杰教授(右十)上台领奖  据介绍,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设有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奖项。柴人杰教授因开创了通过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耳聋患者听力的全新研究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的新时代,荣获2024年度第十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柴人杰教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柴人杰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现任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在Cell等SCI期刊发表论著134篇(总影响因子1308.38,平均影响因子9.86,其中IF>30分5篇,IF 10-30分38篇),他引总数7000余次。他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4),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24),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团队奖(2024),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4),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2),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一等奖(2022),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等近20项科技奖励。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柴人杰教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据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设于2008年5月,是谈家桢先生提议,由联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捐资创立,并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生命科学技术奖项。谈家桢先生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将毕生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设立旨在秉承谈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我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目前,该奖项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誉为“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  (通讯员 刘敏 程守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4-12-29 09:13 , Processed in 0.1631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