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7|回复: 0

【哈程大】以科技助力 用青春奉献 我校师生为亚冬会保驾护航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2-15 14: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科技助力 用青春奉献 我校师生为亚冬会保驾护航

2月7日至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各国运动员齐聚冰城,共赴一场冰雪运动的体育盛宴。在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挥洒汗水的赛场背后,从点火仪式到场馆建设再到赛前训练,从传递火炬到赛事技术官员再到全程志愿服务,哈工程师生以科技助力、用青春奉献,为亚冬会保驾护航,国家级媒体给予持续关注报道,其中,央视发布13条相关新闻,《中国青年报》头版头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等媒体都对师生事迹给予展示。

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 科技助力彰显学校创新力量

2024年10月30日,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澎湃”正式发布。造型精美的火炬,以及其使用的创新技术得到央视新闻、光明网等媒体报道。材化学院孙高辉教授团队参与火炬外壳设计制作,配合火炬设计师耗时4个月,筛选出可用的透明特种功能材料,使火炬点燃时呈现出冰与火交融的最佳效果。


第九届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机电学院杜兆群教授团队为火种采集研发了核心装置“冰透镜”。以冰燃火的创意是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科技与冰雪融合的创新尝试。


“简约、安全、精彩”是第九届亚冬会的办赛要求,为保证改造升级的场馆能够安全投入使用,航建学院贺征教授团队研发的治污喷剂在开闭幕式场馆、亚布力场馆、接待宾馆等多地得到应用。团队成员谷德林作为第九届亚冬会场馆建设部环保专班专家,在一线工作6个多月,全力保障场馆建设。


科技助力场馆改造升级,也为运动员高水平训练带来新动力。智能学院管练武副教授团队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化技术等融合到冰雪装备中,研发的“冰雪运动人体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以四季滑雪机为平台,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滑雪者肢体精细动作,为日常训练及技能评估、指导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助力冰雪装备升级。

依托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学校将创新技术应用于冰雪装备,推动冰雪产业升级,全力服务龙江冰雪经济发展。五年来,学校十余个科研团队进行冰雪产业相关的科研工作,20余项专利得到转化应用。

接力“澎湃”见证荣耀 精专多能传递精神力量

2月3日上午,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举行,我国花样滑冰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体育部2006级校友申雪作为第1棒火炬手,高举火炬“澎湃”从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街区起跑。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燃气轮机事业部部长、动力学院1997级校友李名家作为第93棒火炬手,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学院杨德森教授作为第117棒火炬手接力传递。


2月7日晚,亚冬会盛大开幕,中国首位花样滑冰冬奥会冠军、体育部2006级校友赵宏博在开幕式上担任亚奥理事会会旗执旗手。

在杨德森院士看来,亚冬会的盛大开幕,是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在冰天雪地的大力弘扬。而科学精神和体育精神相融相通,都体现了勇攀高峰、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等优秀品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技报国的责任和使命像火炬接力一样,一代代传递下去,在水声等国家急需领域矢志创新,以更多前沿重大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导更多青年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杨德森院士说。

2月8日上午,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上,中国选手李方慧、张可欣包揽金银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亚冬会上夺得的首枚金牌。外国语学院教师梁红、朱戈勋作为本届亚冬会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内技术官员(NTO),现场见证荣耀时刻。

“太燃了!”梁红回忆当时情景,“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深刻感受到为国争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希望有更多老师和学生发挥跨专业的优势和所学所长,为龙江发展、为我国冰雪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本届赛事中,她担任U型场地技巧竞赛长助理,负责协助竞赛长与国际雪联、组委会对接沟通,协调场地赛道、安保通行、技术保障、参赛代表团等事宜,保障赛事严格依照流程推进。

与梁红一起见证夺金时刻的还有担任U型场地技巧发令员的朱戈勋,他在开赛前确认起点各项设备设施符合技术规范,在决赛时准确传达出发指令,完成与裁判员、电视转播的精准衔接。在零下20多度、风速6至7级的室外环境下持续工作数个小时,朱戈勋依然精神满满, “发令员的工作需要细心、耐心与毅力,万众瞩目的首金争夺赛,需要发令员把控节奏、精准沟通。”

此次赛事共设6大项11分项64小项比赛,学校共7位教师担任亚冬会技术官员,分布在U型场地技巧、速度滑冰、越野滑雪、花样滑冰等多个项目,精专多能的哈工程教师队伍在亚冬会赛场中贡献力量。


体育部教师关成雪任亚冬会速度滑冰项目国际技术官员,她曾带领校速滑队在2023年中国大学生速度滑冰赛中获得3枚金牌、获得省级比赛冠军30余项,曾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青年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速度滑冰赛事执裁300余场。体育部冰雪课程负责人黄洪利任越野滑雪项目国内技术官员,他曾在全国高山滑雪比赛、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比赛、全国高校教师滑雪挑战赛等大赛中获得9项冠军,是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竞技项目赛道长,也是国家滑雪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体育部教师刘钰任花样滑冰项目国内技术员官员,1996年哈尔滨第一次举办亚冬会时,她曾作为冰上开幕式主要演员演出,多次参加国内大型赛事的执裁工作,担任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国家级裁判长、裁委会委员。体育部教师童博任坡面障碍技巧项目国内技术官员,他曾参与2022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坡面障碍技巧项目服务工作。体育部教师冯狄作为场馆化竞赛团队服务U型池项目,他先后参与了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学术论坛组委会工作、2021年雪橇世界杯延庆站裁判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橇裁判工作等。参与这次亚冬会执裁工作的7名教师此前都曾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

勇于担当 践行使命 志愿服务展现青春风采

“志愿者不仅仅是服务赛会的中坚力量,更是扛起使命担当、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大国风范的‘友谊使者’,我们将认真严谨做好服务,在亚冬盛会中展现出哈工程学子朝气蓬勃、勇于担当的青春力量。”外国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丹彤说。有一次,两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运动员专业设备无法联网,她和志愿者同事们迅速行动,设备联网成功后,运动员们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对她们说着“谢谢,谢谢中国”,那一刻,王丹彤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亚冬会闭幕式上,王丹彤作为志愿者代表登上舞台,接受亚冬会组委会献花致敬。


担任柬埔寨代表团包保联络人的志愿教师李宁同样体验到志愿服务的乐趣与挑战,更领略到团队合作与跨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志愿服务经理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大型国际赛事的组织与运作机制,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深远意义与价值。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深知自己有责任将这份奉献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学校共选派62名师生参与亚冬会志愿服务,服务保障于城市侧外围志愿者花园邨宾馆、太阳岛宾馆、华旗饭店运动员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雅旺斯酒店、亚布力广电国际酒店7个场馆。赛事侧志愿者共有36名,均来自外国语学院,八成以上人员具有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绝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专项对接亚冬会执委会财务部,围绕材料翻译、文字校对、对接国外参赛队伍完成收费卡一站式服务等业务,开展高水平赛事志愿服务工作。城市侧志愿者共有22名,来自船舶学院、智能学院、水声学院、机电学院等,对接省接待办、省教育厅,承担重要接待工作。

2024年4月以来,学校成立志愿者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学生在校“吃得暖心、住得舒心、服务安心”,全力做好服务支撑保障。志愿者主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专业培训33余次,覆盖1200余人次。

“作为志愿者,能够参与在家门口举办的这场冰雪盛会,我感到非常自豪,这不仅是一次服务社会、回报家乡的机会,更是一次自我成长与实现价值的旅程。我们将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向全世界展现‘强国一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外国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魏煊说。

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的新纽带。学校将办学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与冰雪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不断推动冰雪经济发展、冰雪产业升级贡献智力支撑和人才力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4-9 05:07 , Processed in 0.02761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