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2|回复: 3

【哈军工】他发明了我国军用计算机——著名军事家科学家柳克俊教授专访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6 17: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发明了我国军用计算机——著名军事家科学家柳克俊教授专访


【人物名片】柳克俊,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专家。

1933年生于江苏南京,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班。1956~1970年任职中国人民JFJ军事工程学院,历任讲师、教学组长、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其后在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历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为我军的装备数字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组织研制成中国第一台电子数字式鱼雷指挥仪系统;

研制成我国首台完全国产化的半导体军用电子计算机;

率先开创电子计算机在海军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与创建我国军队系统院校的第一批计算机和系统工程专业和研究所。

从事系统工程研究,创导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为我国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作出了贡献。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简要谈谈您的学习经历。   

柳克俊(以下简称柳):1950年,我从南京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3年本科毕业,留在本校从师我国著名电机和自动控制工程学家钟士模教授,在电机系就读研究生。


钟士模(1911-1970),电机工程和自动控制工程学家,中国自动控制学科和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和自动控制系,建立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自动化学科和教学体系,并担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前身)首任系主任。

为了更好地向苏联学习,国家决定在一些学校直接邀请苏联专家教学。读完第一年研究生后,领导派我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学习,并在学成之后,按照苏联的教学体系,在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大学中创办一系列新的科系,所以我与清华大学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来到哈尔滨后,所有苏联专家不再配中文翻译,所有教学全用俄语进行,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当时的俄语水平基本无法进行日常会话,但可以读懂一些技术文章,如后来我还翻译了我国第一本《电机驱动》教材。   

记:后来您是如何进入哈军工做教员的呢?   

柳:1956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按照领导的安排我进入103部队,在中国人民JFJ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员,学院要在海军系建立水中兵器射击指挥仪专业。我当时对海军一窍不通,更没有上过军舰,对完成这项任务没有把握。


海军系的黄景文主任和邓易非政委跟我谈了很长时间,他们鼓励我说:“你有知识基础、有工作能力、政治过硬、成绩也突出,相信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就这样我成为了哈军工的一名教员。

一方面我要教授电子学、自动控制等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水中兵器射击指挥仪专业的建设,包括要解决设备装置、学员招生等问题。   

记:1958年,我国首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您作为负责人,最初是怎么想到要研制这台计算机的呢?   

柳:上世纪50年代,人民海军的建设方针是“空、潜、快”,快艇是重要的水面“爆破手”,装备鱼雷武器。由于海上作战时,敌我双方舰艇都在运动,海水也在流动,鱼雷发射时必须与目标成一定角度,在没有可靠的测算手段之前,我们的快艇只能依靠接近敌舰和夜晚攻击的方式实施鱼雷打击,这样危险性和误差都非常大。所以,如何在较远的距离保证鱼雷准确打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40年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就已经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当时是用于炮兵的弹道测算。因为我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就考虑能不能也用电子数字计算的方式解决鱼雷准确打击的问题。

我收集世界上关于电子计算机的只字片段资料,从逻辑代数、自动机理论、数值计算、编程理论、脉冲技术、电子器件等多方面着手研究并利用实验室里的备用电子管和示波器等设备做实验。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在1957年实验成功。

记:实验成功可喜可贺,接下来的生产问题怎么解决呢?   

柳: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陆续集合了百余人,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就安排不同的工作,经过大家夜以继日地团结奋斗,终于在1958年国庆节前把这台计算机组装出来,经过反复输入数据检验结果,非常好用。

这台计算机被命名为33-1型,意为在三系(即海军系)三科(即水中兵器科)研制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后来,考虑到三系当时有造船、火炮、水中兵器、无线电、水声、雷达、动力、机电共8个科,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远不止水中兵器,应该立为第9个科,这样33-1型计算机就被改名为901型(第9科的第一台计算机),这也是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式鱼雷指挥仪系统。


柳克俊向林彪元帅介绍901型计算机


记:在研制计算机期间,您还曾出国考察,这次考察有哪些收获?   

柳:1957年5月,我曾随军事院校代表团赴苏联、捷克和波兰等国考察,主要是去参观考察这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学习他们的经验。通过这次考察,我发现这些国家对本国教育、科研成果的严密保护。

例如,在苏联的外国军事留学生不能与本国学生一同学习,也不能和本国学生使用同一图书馆,甚至到实习的时候,军事留学生也要回到各自的国家进行,对苏联的一些先进技术并不了解。   

记:这台计算机研制成功后,您又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柳:这台计算机上采用电子管体积大、功率大、发热量大、还易碎,真要搬到快艇上去,很容易损坏,所以一定要继续在实用性方面下功夫,实现半导体化。

如何找半导体材料是个问题,国外对中国还在封锁,材料进不来。

当时国内生产的很多晶体三极管可靠性很差。我就想到个办法,既要选用质量好的,并多用冗余技术,设多重“保险”,一个失灵了另一个可以顶上来,之后及时把失灵的换下来就可以了。这台计算机制造完成后,可对全部战场环境进行计算,人员进行操作监视就可以了,我们又反复进行了海上试验。每次在海上试验这套系统我都坚持参加,这有助于掌握第一手试验信息。   



5238号鱼雷快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大型钢质鱼雷快艇。


记:我国从1970年代开始,在舰艇上进行鱼雷加、改装导弹的工程,导弹的指挥控制系统也是以您最初研制的计算机为基础吗?   

柳:我们在1950年代末研制出的901型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是我国军用电子数字指挥系统的一个基础。不论是导弹还是鱼雷,计算机的原理都是类似的,只要进行一些软、硬件的改装升级就行了,到改装导弹的时候,已经是我的学生研究了。

到后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开发出了如“龙芯”处理器等产品,使我们的水面舰艇和潜艇指挥系统也可以真正拥有“中国芯”了。   

记:2012年9月,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这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在人民海军装备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曾有过相关技术储备,比如直升机上舰等。据我所知,在舰载直升机反潜技术上的研究方面,您也做了大量工作。

柳:我曾多次出差、访问过美、苏、英等国家的海军,深刻感受到国家要强大必须要重视海洋、重视海军建设,国家间的军事访问,海军也一定是主角。海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说,如果现代海军没有制空权的话,也只能成为别人的靶子,所以,中国一定要有航母和舰载机。   

在80年代末,我们实现了军舰搭载直升机系统,但舰载直升机并不具备反潜功能。

这个时期,我已调到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工作,正好中国从法国进口了“超黄蜂”直升机,但上面的反潜系统在来到中国之前就被撤掉了。如果舰载直升机没有反潜功能,是十分被动的,我们就考虑要加装反潜系统。

但当时遇到了几个困难:

首先是“超黄蜂”直升机价格较高,加装反潜系统必须十分谨慎;

另外,大家也担心试验时的安全问题,怕出危险;

再加上法国不给提供反潜系统,我们国内相关部门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们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

考虑反潜功能对舰载机和舰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没有图纸、缺少经验、合作单位多、责任重大的情况下,我开始着手研究,设计改装方案。   

因为我本身不是学习航空专业的,所以在提出方案后,多次征求了各单位以及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协调和讨论研究。由于以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改装经验,所以在这期间,很多同志心里也没底,但我一直坚信,只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标准,不要粗心大意,就没有问题。

在改装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法方提供的图纸有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们又与法方联系,询问图纸的问题。经过多方的通力合作,90年代初,“超黄蜂”终于在军舰上同时完成了上舰和改装反潜系统。   

记:请您谈谈在哈军工工作多年来的感受。   

柳:我感觉,哈军工的建立对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乃至推动国家科技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我们的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苦难,深深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然而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也使我坚定了要强大靠我们自己的信念。另外,我还认识到了创新和拼搏的力量,国外在很多技术方面确实比我们先进,但人家不可能无条件地提供给我们,时刻谨记要自我创新和勇于在逆境中拼搏,才能走上自强的道路。今天,国家在日益强大,奋勇向前,这就是我在多年工作中的最大体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3-6 18: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克俊: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901机的研制经历 | “难以计算的贡献”访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3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6 18:0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院士吗?也不是院士啊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3-6 18:12: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评院士的称为“开拓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4-5 23:40 , Processed in 0.02727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