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89|回复: 12

合集: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谈双一流

[复制链接]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2-17 03: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定林 于 2022-2-17 05:39 编辑
. F6 P/ n* g' R1 a: E) i( |
" O! D; z1 A3 }2 X
  • 韩启德(主任委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大学使命与责任
  • 杜玉波(副主任委员):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 杨卫(副主任委员):双一流建设的上行式评估
  • 刘海峰(委员):“双一流”建设的继承、创新与推进
  • 钟秉林(委员):“双一流”如何选定?
  • 黄达人(委员):我所了解的“双一流”建设
    3 c! F. A8 e4 z# c
9 @3 j. k2 R; @4 W2 \" s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3: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定林 于 2022-2-17 03:06 编辑 ! [: J* r$ ]' L" R4 k$ Q" S
/ [- H" f% ?2 y
杜玉波,国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0 p# w& h+ W1 m6 ?$ p- m0 q2 K
. S/ c# ?. w9 Y1 V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 I( H7 g  j1 c) P; @作者:杜玉波《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7日 13版)3 w9 N0 [# m5 v. `6 L& B8 j  K" p3 U
5 W$ m9 C& W. ~  Y+ o
  【专家视角】  
$ r) z$ T- q# j5 N* y/ M# J, j: o$ K" |+ r3 H/ Y
  *近*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总书记的讲话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首轮“双一流”建设,各地各建设高校各项工作平稳推进,成效明显,为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阶段,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国家急需、坚持特色一流、保持战略定力。从建设进程看,要着眼世界一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与世界各国高校同台竞技,不“自说自话”,不做井底之蛙。要着力中国特色,立足国情,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一流大学应该为社会解决诸多实际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栋梁之材,为世界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不是“自娱自乐”。具体来讲,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核心关键,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 S( }$ r1 k( I, e( `9 e9 R, q
9 \0 K# D: K1 a, t% w- ^
1 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K' |, ]2 u' s6 x+ X& r! ^

; d0 m! j% ~6 a3 m  从根本上来说,“双一流”建设成功与否,关键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换句话说,检验“双一流”建设的最大成效主要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其中涌现出引领社会发展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良才。也就是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领军领导人才、战略科学家、总工程师、国家教学名师等大师级人才。我们说,“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单纯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也不在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而在于它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为民族复兴担负起多大责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始终保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的报国情怀。正如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广大人才所要求的那样,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 C8 f* H4 u$ i2 [
: o" |+ d$ |7 Z' U4 N  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我们要毫不动摇,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没有什么比培养接班人更重要,没有什么比这个方面出问题更危险。在人才培养的路径上,要尊重规律。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要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我们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只有这样,才是适合每个学生的高质量教育。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力量上,要持续加强。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以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主要标志。我们的校长要当学生的校长,我们的教授和最优秀的教师要给本科生上课。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要真正成为大学的“底色”和“第一使命”。
" h1 y% P1 o% }
( T% [/ m& L- S( h7 v( I2 坚持服务国家需求,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8 j0 |! Z. N  x9 Y4 m
+ z9 S2 C* _8 }$ Z) u  *近*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这不仅是对清华大学的要求,更是对“双一流”建设高校赋予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体现国家意志,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体现社会责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体现教育自信,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品质。
8 P  C/ ?& N4 w. {) u% n5 T
% w$ E  b2 K8 n6 @2 ?' X- G  这些年来,我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无不与人才和科技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这个战场要有所作为,要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对接,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作出大贡献,彰显服务国家的重大价值和实际贡献。具体来讲,“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重大战略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切实担负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要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搭建合作平台、创新育人载体、建立协同机制与国家发展布局同频共振,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与国家主体功能区高度耦合,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_% W6 D4 K7 c0 I3 v. R5 w( x
2 ^% W7 \" U) R- w3 N0 d
  从根本上讲,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水平的竞争。从服务“四个面向”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办好前沿性、引领性学科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我们说,搞基础研究“急不得”,要坐“冷板凳”;搞技术转化“断不得”,要做“长链条”。“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这方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考虑。  e2 h& O4 X2 S

) X+ Y# Y  g' q+ ~! ^8 v) w3 坚持学科建设有选择性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 S' O6 X2 P! S
/ O2 l! {6 f# u! s
  *近*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学科建设在学校处于龙头地位,学科特色是学校最根本的特色,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体系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根基,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 X5 i4 x9 b6 }; z0 }* X7 g
( m4 n. ?7 }8 o% w" x$ U2 l! W& |  在学科建设的布局上,要坚持学科有选择性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形象地讲,“学科建设不是张开巴掌拍下去,而是攥紧拳头砸下去”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中,没有一所能够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双一流”建设高校首先要把国家已认定的一流学科做强,以此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顶天立地,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 j: P8 p( B* i9 l

) n! ]5 [' w3 w% `, [  进一步讲,“特色+优势+水平”,才是真正的一流,才是持久的一流。“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积淀和努力,没有坚实的基础,短时间内想实现一个高的目标,往往不现实。“双一流”建设的一般规律,应该是稳中求进,进中求特,特中求优,优中求强,强变一流。说到底,“双一流”建设重在内涵和质量,绝不仅仅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
+ Z! X+ e' s9 t( {) c8 v$ H. x; m3 R" A4 y- |
4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 s1 c9 D' e, g9 \  P; y) _" X
5 o( ^0 Y. P( B$ a  一所大学的发展兴盛,归根到底要靠学科实力和优秀人才。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是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一批、大胆使用一批、及早储备一批”的建设思路,及早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 A+ D2 f6 S# K( L- V& g
9 r1 ^7 g7 b. x# G$ Y% W+ P6 ?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我们说,“双一流”建设高校当前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希望依然是人才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精准引才,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让高端更尖端,让青年更拔尖。要坚持精心育才,从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关心培养和特殊支持,使他们能够安心、热心、舒心地在学校工作。还要坚持精细用才,按需设岗,以岗聘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在一线历练成长。
! R8 j% g, X$ p4 x; v5 e1 E' y& H& g3 p4 Q( S
  在人才培养和集聚方面,还要特别注意以学科为主体,学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单凭名声和“帽子”来引进,再漂亮的枫叶也长不到榕树上;以学院为主责,倡导“学院办大学”,而不是传统的“大学办学院”,学院要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的作用,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担负起人才集聚的重要责任;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主要是管师德、管结构、管政策,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既鼓励“全能冠军”,又支持“单项冠军”,尤其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由“钓鱼式个体”向“捕鱼式团队”转型。% y$ b6 q3 n5 D6 |
6 ^3 j# D  W# W! h* a, V
5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 ]6 R) ~+ ]" E  v6 P

! {* ?. S- k3 r- A* b' p  *近*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指引;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大学领导体制的核心坚守;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托。对于这几点,我们不用怀疑,不能动摇,要一以贯之落实好、执行好。* p% a0 M7 M8 T* i: W+ j, z
, u; S8 w: k- ]0 v; v) G2 D  B( i% e
  适应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多点发力,以攻坚克难激发办学活力。一要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二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要深化质量保障机制改革。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建立经费投入机制,还要建立提升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四要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不要仅仅围绕一些大学排行榜和一些指标体系转,更不要只在这里面找“兴奋点”,而看不到短板。对于教育评价,特别要强调破立结合,以立促破。我们说的“破五唯”,破的是“唯”而不是“五”,“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不是完全不要,关键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作为唯一的指标,要凸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的实际贡献,彰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3 V0 u. N$ r" v9 F5 d$ K: q+ P1 a
" O  n) t2 I5 t0 s7 F8 e+ P
  进入“十四五”时期,“双一流”建设从哪里站位,向哪里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要“低头看五年,抬头望十年,走起路来想着三十年”,努力做到长远谋划,谋定而后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唯有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聚力攻坚,奋发有为,才能建设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大学,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 q  d/ q0 e3 T; S5 D

( I/ r" s  u  }) c' _, A- w  (作者:杜玉波,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定林 于 2022-2-17 03:06 编辑
0 D+ h1 J( W  N; t7 \# X$ c  M
0 X1 d: F! |2 g; k杨卫,国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 @7 [- P5 B/ P$ q7 ^! q
  T3 \, g' y1 r1 w3 W* A) B杨卫:“双一流”建设的上行式评估  M8 a- ~) b/ a, ^6 w! J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9-15浏览次数:527( ~% E$ J- \( [2 c+ ?" {

1 ]. Z  w8 B; v9 ^' q6 x$ }9 q摘要$ l: A# {  M7 Y0 [# O5 Q" K

: g* j  G4 n- V2 V' W$ x从“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未来走向出发,本文阐述对其建设把握的上行式评估,着重表达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体现的六层评估境界。对“双一流”建设序列的入门遴选,关键在于特征学评估;对已经确立“双一流”发展目标而处于上升期的大学,要把握动力学评估;对行进至健康的全面发展阶段的大学,要观测其统计学评估;对已经长期处于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学,要监测其生态学指标;对处于一流大学高端的大学,要考察其在全球范畴的教育学感召力;对位于一流大学之巅的高校,要观测其哲学意义的引领高度。6 ~% m4 p4 t- P9 c& `
3 F, }9 y* ]2 E3 G0 k
关键词
. f0 I' F5 Y% h# ]/ V* Z
; f$ a) ^$ [) i- `* I5 G0 B( b“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评估;成效评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5 Q! A9 F3 r7 [3 \- p

% R8 C( E' C( }0 P 1 D1 D. B! u. N* D* A

3 u% C6 n% l7 s7 c0 c" `+ m历史观:“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 U8 j0 v6 I9 P+ j8 g
3 k3 s: P/ y( O
(一)“双一流”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核心目标
( q  e+ T3 ^9 K& ]/ i. I$ s
  Y8 k5 l5 R4 A6 j. ^8 Y* P0 y; x( N社会主义强国只能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建成。要形成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驱动主导能力,就必然要求我国自身建成科技强国。要实现科技强国,则需要我国先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来提供人才和思想的源泉。后者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 o3 z+ p+ s5 C- z
: ~. _- G# z! x0 H# m* G在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先抓科技、抓教育,力排众议推出海外留学计划,让大批留学生去海外学习先进科技。他就是要为我国数十年后的科技腾飞、大学腾飞打下基础。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20余年间中国大学绘出了绚丽的发展轨迹,美国科学理事会在2000年度《科学与工程索引》报告中对中国的挑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x+ S2 @: i+ O6 B5 x" A. B, O5 m) g
(二)“双一流”建设是全国人民对教育的最大期盼
+ S5 a; p# X. r( Q* o
) C3 s# H! }( P% q人民需要满意的教育,这包括满意的幼儿教育、小学、中学教育、普通大学教育等。然而,通往希望之巅的是满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从一流幼儿园到一流大学,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长征,长征目的地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办好幼儿园,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办好中小学,是为通往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之路打好基础;而一流大学,是全国人民对子女教育所神往的终极目标,是王冠上的明珠。我国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中华民族的好苗子就会大量流往国外一流大学。我们的孩子尽管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无法在祖国向终点冲刺,整个教育将失去其追求的最高目标。9 z, M# V. Q5 x( U: y
% m/ v% H% a. @9 i9 C3 T' i
尽管教育部没有刻意宣传“双一流”建设,但它却不胫而走,得到了社会各阶层、全国各地域的高度重视。每所大学都将“双一流”建设视为其中心任务,每个省份都把“双一流”建设视为其教育战线的头等大事,每家企业在制定其人事政策时都体现了对“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的眷顾,每名家长都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就读。. B$ p5 a- T4 U5 M1 @  b

' x9 r+ Y4 A1 R(三)“双一流”建设要低调务实
( P0 N0 k5 |6 h. \
/ q* ~. w3 \2 r% n  x. w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双一流”建设一定要坚持少说多做、低调务实。我们之所以取得让世界惊艳的进展,其关键在于坚持了中国特色。特色之一在于改革开放的国策,现在已经看到大量高端人才回流和民间科研国际合作。特点之二在于因地制宜的发展方略,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进行大学硬件转型,没有照搬欧美的大学发展模式。特点之三在于动力型发展的思路,以增量发展来迅速更新师资队伍,使各主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人才梯队在竞争中砥砺前行。特点之四在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勤劳智慧,只要看到希望,就会闷头拼搏,由个人业绩的不断上升造成学校总体数据的迅速充盈。特点之五在于日益充沛的资源支持。长此以往,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有望成功。
* n" T: x' v1 Z8 s. s6 \2 d+ Y7 x- Y# w4 Y: W  c2 M
(四)“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 o2 B- b; Y3 M: y$ Z

8 @$ u; Z, C& o7 `1 K/ w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引人瞩目,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成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国GDP在未来十年间有大概率的可能性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始牵引技术发展与国防事业进步。技术与产业发展以5-10年为一代,而教育与学术发展以20-30年为一代。百年老店、百年公司难见,数百年的大学却不下百所。与经济和技术发展相比,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哺育一流的基础研究可能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一流大学建设周期长,能力提升相对较慢,需要几代人传承。与经济与高新技术发展相比,我国一流大学可能较晚才能引领世界,但一旦引领,则将长期持续。这就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它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长期兴旺保驾护航。3 N/ [" U/ b0 {9 ]1 {
/ S2 w. Z( d. ?; Q
现实观:“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步骤, I# D3 F5 {7 [2 m$ v

' d( C/ a; z: E(一)“双一流”建设的近期目标# v7 Z: c7 p9 w* _
: k0 Z0 l4 b- s* l# Z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国家行为,是国家牵头、地方争先、人民踊跃支持的国家大计。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分两个层级配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137所(若按照跨省设置大学的属地分列则是140所)。中央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将主导投入人民币1100亿元,比“十二五”规划中对“985工程”与“211工程”的联合投入还要增加一倍。地方政府相应配套比中央投入应只多不少。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展开,人们期待到2035年,在世界百强大学中,中国能够占有至少10席(目前各种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大概占3-5席);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h3 @7 }9 X) s, S) J  L2 A
9 V+ K. x% ^* s( @5 [! u( }1 V6 w  o
(二)“双一流”建设的遴选
& V) d$ j6 M$ Q; x
7 ~. }7 V5 p# c7 H8 c当前的学科评价系统,尽管林林总总,却不外乎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类。客观评价通过在科学数据之上的指标体系设计来实现。它在公开和内部独有的基础数据上,通过构建评价的基本框架和分级指标,再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出评价的矩阵,实现对评估对象的结构化评价。但是,在现实情境中,该方法的应用受到数据通用性、可靠性、公平性等诸多因素考验和制约,也存在着评价范式的非包容性。主观评价的组织实施过程采取同行评议的方法,同行可能是“小同行”,也可能是“大同行”。主观评价是基于(所邀请的)专家知识与经验的一种判断,是学术共识型评价,是对专家型评审人才的一种尊重。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同行的学术价值观、学术观点、信息对称性、学术判断的可塑造性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一言以概之,主观评价取决于评价专家的学术世界观之共识,有唯学、唯心的风险;客观评价取决于公式、权重、数据,有机械唯物论(以“五唯”为其代表)的风险。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采用了在充分客观信息条件下的专家评审方式。
6 l" r: {0 y2 w
6 J3 i; B0 n# \$ K% ]“双一流”建设的遴选采取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两混合”的方式。对一流学科遴选采取了专家委员会投票认同规则下的客观评价方式,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遴选采取了客观数据辅助下的专家投票方式。在一流学科遴选中,具体的步骤可表达为“一前置、四渠道”。“一前置”是将教学评估作为前置条件,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四渠道”是设立了四条并行渠道来通过学术评估关,四条渠道中任何一条达到标准即可通过。这四条渠道分别是:(1)参考国内权威学科评估结果;(2)参考国际上有关大学学科评价结果;(3)做出杰出研究贡献(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和高规格的政府人文社科奖);(4)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新学科。这类先确定规则,后输入数据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论理在先,这时专家们并不详知各校数据,摆脱了本位主义;而缺点在于规则一经确定,便无法根据数据进行必要修正,所以不乏粗放之处,且无法微调,会产生明显不合理的个别案例。尽管有上述不足,“双一流”建设遴选的结果还是得到了各高校主体的接受,并认为基本上是公平的。
' A! @$ |; `. t2 w6 p* h( e+ f+ {, f, R2 x
(三)“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估
8 X5 i% H# O2 Q
1 t  U2 B6 p( E$ t# K中期成效评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教育部与“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采用动态观测数据库与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案来评价“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步骤可体现为“一前置、六核心、三视角”。“一前置”是把党的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作为前置条件。“六核心”是按照六个核心性维度来展开评估,分别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贡献、文化创新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三视角”是从学校或学科的成长提升程度、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视角来考察其进步。
7 y" y* S6 }5 n. W5 H$ R( M$ M6 p) E; x& u
未来观:“双一流”建设评估的六层境界% G# n( _8 n5 v) o
7 n! {% @3 G9 {; z& {' ?/ v1 ~. ]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其评估也必然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体现我国大学的不断进步和“双一流”建设文化的演进。以“五唯”为特征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僵化体系,若要反对“五唯”,就必然要采取一个与时俱进的上行式评估体系。上行式评估体系有不同的评估境界。“双一流”建设评估的六层境界,分别为特征学、动力学、统计学、生态学、教育学、哲学的不同境界。$ [) y) `6 Z2 F+ Z0 F; h
! b; M7 ~) B9 d6 k1 }) ~
(一)第一层境界:特征学(Characteristics)+ `. l8 r. c. J
* a/ m* T/ m8 o; S; J2 B8 b" K
对要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的学校或学科,其关键在于展现特色,这时可从特征学的角度上进行评估。有特色就是要从“专项一流”的角度上启动“双一流”建设。所选取的“特色”必须是认真、有分量的,符合该校的主体内涵并得到全校大多数师生员工的认同。然后,一张蓝图干到底,把这个特色发扬光大。这里的特色可以是下列五类之一:$ p, H/ T+ f: k8 x  Z

7 W  ?3 b$ N5 D. @  Q1 r" P$ \* v(1)学科特色。学科特色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学科影响力是体现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具备了评估学基础的指标。目前,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已经在ESI的22个学科领域全面发力。中国已经在3个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的影响力为世界第一名,8个学科为世界第二名。此外,学术产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学术影响力的先行指标。中国的学术产出已经在5个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为世界第一名,另有12个学科为世界第二名。
, b# Y: p5 w# e  u7 F8 k5 U  N9 f; w( A7 B: n# S" u8 D4 T# P
(2)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是国学国粹的特征。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着重点不应放在学术产出的数量,而应该放在学术产出的分量,尤其要关注经史子集类标志性巨著(如新儒学等现代人文进展);不仅要注重SSCI、Scopus等国际数据库的数据,也要在同质等效的原则下,吸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知网(CNKI)等中国数据库的数据,注重对国家(地方)大政方针的智库服务和对政策制定的咨询贡献;要不唯帽子,但应注重全国学科领军人才和国际人文艺术大师的作用。
3 _* w7 y9 g, B: @, A/ s; O6 [% b1 a* W
(3)领域特色。我国很多专科性的大学是依据领域设置的,如农林水、地矿油等。“双一流”建设不应该泯灭这一类大学的初心与特色。要以此为基础,形成学科的山型结构或门型结构。
) [8 @$ [) k5 q& @7 |: R* A% |
/ k0 x: S( v$ H; D) \, ~(4)意识形态特色。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国家,有着坚定的意识形态追求。这一点体现在学校的治理体系和全校师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对教师来说,中国特色评价体系要监督所在高校的师德师风以及全体教师在道德伦理和诚信教育方面的水平,如全国优秀教师典型、师德负面报道、伦理投诉率、学风一票否决状况、撤稿率等可能的指标数。对研究生来说,中国特色评价体系要监督所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成效,如: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调查数据,思政课成效、研究生优秀党支部、党员比率,论文查重一次通过率等等。; l1 B: P, B+ p2 y( E
) b8 P" U. Z5 |+ ]! e- {
(5)教育特色。在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中,教育教学要把握知识、能力、价值观全方位评价。除考察学校在传授知识的数据外,还要看思政、看能力、看实绩。对博士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要注重考查其学位论文的突破度、完整性、学术影响,可参考的评价指标包括质量抽查优良率、全国学会的优博论文数、领域加权引用率、5年薪酬或成才率等,在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获奖状况也可以作为反映其能力的一项指标。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质量应以行业评价为主,其主导指标不应是传统的学术指标,而应该是衡量职业胜任力的指标,如行业成才量、企事业中晋升速度、跨专业迁移率、技术进步关键性贡献等。
% @/ X4 w9 L) t+ |  e+ k  v( U  N$ Q' T9 o) \
(二)第二层境界:动力学(Dynamics)
; x: [& a$ @2 u5 `
; a$ H8 N- _/ z6 n) }对已经确立双一流发展目标,而处于上升期的大学要把握其发展的动力学特征,考察其“成长提升程度”。在动力学的评估境界,应着重考察学校或学科的成长提升速度。动力学评估要表明该学校或学科在全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典型公认指标上,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动力学上升态势,从而确立了后发制人的追击地位。这里所说的典型公认指标有四类:(1)教育指标,如生源质量(或就学选择性)、培养质量等。(2)学术指标,如师资水平、学术产出、学术影响力、标志性贡献等。(3)资源指标,如资源投入、硬件条件等。(4)排名指标,包括学校排名和学科排名。作为动力学评估的一个例证,图1展示了来自中国的C9高校(即第一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与国际几大高校联盟在前1%高引论文产出所占的百分比随年代发展的动力学变化,其中2019年的数据尚不完备,故以虚线示出(以下各图均同,不再赘述)。十年间,C9高校联盟前1%论文的产生占比从2008年的0.8%增加至2017年的2.5%,超过了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联盟,甚至已经略优于北美大学联盟(AAU)与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 Group)的平均水平,但与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尚有可观的差距。若这一动力学趋势延续下去,C9的高引论文产出比将在2050年达到常春藤联盟的水平。
0 ^  d- p; r1 s" N2 l2 L9 `; j# ^* v; L6 m

0 q$ |$ W" @2 p' L2 `5 O
8 E. ^$ g: W8 H9 N
. O7 D/ `5 T6 `/ p
% I6 g4 X5 C" x' l
) N+ m7 d  Y) b( E图1 几大高校联盟前1%高引论文占比变化
7 Y$ s: S! v0 P9 Y; v5 R' J  H  [
, L" e7 K; {/ J“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估维度是人才与师资。人才与师资水平的上升是学校与学科呈动力学发展态势的前提条件,即抓一流建设始于抓人才。这一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源优秀、因材施教,名师云集、任教门槛高,人才良性流动,人才待遇丰厚、资源配置得当。对破“五唯”来讲,要不唯录取成绩、人才帽子、薪酬,要看教育成效、业绩发展、国际地位,看同类学校或学科中的人才吸引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青年教师人才群的崛起。从进出中国的科技人才的流量来看,已经从15年前的“出七回一”到当前的“出七回六”。以杰青、卓青、优青、青千、青拔、青长、青科、青托等青年人才项目申请热度持续飙升,形成八“青”过海的态势。科研项目主持人年轻化趋势明显,如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的平均年龄近五年每年年轻1岁。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低于45岁。在这一情况下,为了有利于在高校教师队伍评价中既能破除“五唯”,又能保持适度的竞争压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形成对教师资源配置的融通体系,实现有帽子但不唯帽子。作为对学校与学科的人才评估来讲,应该逐渐从高峰评估转为教师队伍断面分析,对相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实行队列式的参照系评估。要综合全面地考察人才架构(如国际大师层、院士层、学术带头人层、四大四青、骨干教师、支撑教师等)、职称结构、断面质量、人才厚度。帽子要逐渐实现多元化,不要形成台阶式系列,评审也不应唯资历、唯关系。- I0 O  v4 s) l) y  R+ M8 w  H# C/ \
/ A# m: S+ X5 I2 U! I$ |% ?7 J. u
(三)第三层境界:统计学(Statistics)  U$ x  [, h; \% k8 o
) ~; {6 F  |3 I- |! t8 [3 n# a7 c
“双一流”建设的第三层境界是指从统计学的角度上,学校或学科的总体数据(以各主要排名榜的均值来衡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是从“整体发展水平”的视角上进行评估。在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对学校在2050年的建设总体目标有:(1)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5校);(2)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10-15校);(3)进入世界顶尖大学行列(北大、清华等5校);(4)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前列(1校)等不同提法,在表示进入程度的动词中采取了“跻身、成为、牢固占据、当然成员”等提法。如果在这一境界上破“五唯”的话,就是不能靠模糊统计下的加法定理来误判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程度。
' Y* n, r3 ^/ C, a: v8 X- ~' R% f& ^; `1 g
近年来,源自中国的学术产出呈急剧攀升态势。以国际知名的数据库WoS及Scopus为例,中国学者发表的被WoS数据库收录论文在2018年已经达到40.9万篇,仅次于美国的59.6万篇。在Scopus数据库中,中国学者的成果数从1999年的每年4.3万篇激增至2018年的60.7万篇,仅次于美国的66万篇(见图2)。全球主要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学术产出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并在2019年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的水平。  Q+ V. o5 _# Y! B" H
7 t0 l1 }& B5 m; W: B, Y& H
6 i% M  M: h) Q5 h4 u/ P

  H% }4 b, v( I/ J8 [
1 Z1 b& x! n+ F8 A
- T& D- t* n+ u' R) B$ I9 ^8 f% ]8 T) H) i, M& c
( u: F: }" t( B: |1 K; v8 f5 Y
图2 Scopus数据库历年收录各国的成果数
5 Z: Y0 Z5 z3 L) q" T
6 l" [0 t) S! B) Y2 x! X3 T在学术产出数量急剧攀升的同时,中国学术产出的质量也在稳步上升。这一态势可用学科归一化的影响因子(FWCI)来说明,见图3。该因子的世界均值为1.0。在Scopus数据库中,主要发达国家近20年的FWCI值呈稳定状态,几乎没什么变化,而中国则在这个时间段内翻倍,同时增长比较快的还有印度与俄罗斯。在WoS数据库中,2018年源于中国的学术产出的FWCI值为1.08,高于世界平均值,但仍显著低于美国的FWCI值(1.33)。
# t- c9 I# c8 U% P$ E& E! g8 T4 ]' x4 p  R
# i4 g2 ^1 [. @& v" I

7 k- W1 ^2 i* Z( o: a- I" Y
4 w$ U: t1 [7 T( o+ T# k* `图3 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各国/联盟历年FWCI值6 B) o4 a6 U  T3 w8 X  D
* X" a+ @# B/ |# e8 `$ H2 g
另一个更为迅速的变化是世界各国前1%高引论文数的变化情况(见图4)。中国在这个指标上增加尤为惊人,在最近几年直接拉低了欧盟与美国的数值。我国在2018年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的对应数量,也非常接近欧盟28国的总贡献。不完备的数据表明,在2019年可能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虚线所示)。
, j: y# P! f( h; w0 P: I
5 v5 U+ |* I1 ?9 z % {1 {& K; N" C+ Q+ }

$ S# T$ M  U2 p, p. K' J; H
' G. @7 g# t2 y5 ^  `6 E# U- m7 n& F) V, W
图4 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各国/联盟历年前1%高引论文数
+ e2 V/ h, w* X: n  i( ^- {; v' l  {$ X7 y: ]0 W2 S- p* V
(四)第四层境界:生态学(Ecology)
: u' \; j5 F7 N- q" N* Z9 Z3 f; g) y8 u7 x" K9 ]2 S
若一所大学或学科进入了“双一流”建设的第四层(即生态学)的境界,就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视角加以度量。从破“五唯”的角度来说,此时学校或学科的建设已经不再唯评估指标,而进入了“自在”的层次。对学校来讲,已经是一流大学的当然成员,正在实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跃迁,应该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以雇主调查作为评价依据;应该不再追求各种排名,而应该确保具有长期保持一流的能力。对学科来讲,应该以学科的质量与成熟度,不断发育学科成熟度、育人成熟度、质量稳定性和师资的倒三角结构。这时可用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数作为质量指标,以学术诚信指数(学校/学科撤稿率与世界均值之比)作为学风指标。2 z$ k! z8 |) A- H5 t6 _% x

" A6 m* I; s/ o根据撤稿观察网(RetractionWatch)的数据(见图5),中国经历了2010年前后撤稿高峰后,每年的撤稿量快速回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在近十年来的科研诚信教育工作。2019年我国相对撤稿率为1.4,仍高于世界均值(1.0),但与2010年时的峰值5.8相比,已经大有好转。对比日本、德国等国的撤稿数据,他们也出现过明显的撤稿高峰后,随着加强科研诚信的措施,而趋于平稳下降的情形。中国科研总体的科研生态在复苏之中,源自中国的学术产出的国际声誉将会上升,但构建一个健康的科研生态环境注定是一项长远工作。
7 {# W5 T6 x5 D. P/ D& B0 y( s4 D2 Z# |  E" J% I

" o, e, L3 p" S, ^3 r' B9 t& P2 C" j2 ^, C  l$ p9 h# j
7 U* K# \4 ?) |! W& L$ Q
图5 世界各国的相对撤稿率的编年数据" ]0 Y' Q; [* F
9 O# f. A8 r% Z4 Y+ w& ^
(五)第五层境界:教育学(Education)8 X. c1 ^% p+ a7 d# I% u3 q

  d9 U) i( v7 {% N8 L- ^6 A5 `在能够长期确保世界一流大学的健康生态后,就可以准备迎接一流大学建设的第五层境界,即教育学的境界。最优秀的大学应该以教育作为自身的最高追求。在全球学界桃李满天下之日,便是第五层境界实现之时。教育学境界的一流大学追求下述五方面的目标:(1)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学生,成为全球生源选择性最高的因材施教学府;(2)可培养一流大学的师资,成为一流大学家族的教育培养基地;(3)可孕育学术界的新学派,大学中每一位教授都以开辟新方向为荣;(4)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在教育学的意义上引领世界一流大学;(5)成为全球的教育中心,进入“自为”状态。- }" v3 Z& u# w% f8 l

. J2 E& ^, W* X' i5 M- t/ ^& C, A国际引领是“双一流”建设在这一境界的折射维度,我国一流大学在这一境界的发展征程尚十分漫长。仍需时日,才能成为优秀国际生的集聚地,成为世界学术交流中心结点。但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各级政府正在发力做好这一事业,如国际合作的资助经费日益充裕,在某些领域与学科开始出现学科领导力,开始造就一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平台,等等。! A; u7 h$ E1 L7 w
8 K4 b& Q% M( V# o) _1 W
(六)第六层境界:哲学(Philosophy)  ]. b1 V3 g/ w4 D% V/ b3 r. Q

% T" H! t$ U! ]. I& p. `& U哲学是抓总的。一流大学建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哲学层面上的境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所谓“真”就是要成为全球的知识宝库,成为真理的象征;所谓“善”,就是塑造良法善治,造就各学科、行业的规范指南;所谓“美”,就是实现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大师云集,拥有像当年引领百科全书派的亚里士多德先贤、“探索星空、力陈道德”三批判的康德先哲和举国仰慕的钱学森先生这样的顶峰学者。- O" B' `0 c$ T4 h# O1 p
0 P; V& B5 m) l* J8 H( b
“双一流”建设评估的六层境界是相互连通和相互激励的,它将记录我国一流大学在全世界的崛起过程。
, h7 U7 \+ B3 C0 L* f/ a
- l, ~' l9 ^9 w& s  C, g
1 d/ q: Z2 y5 w6 _
6 F8 k: v9 t+ b  L8 D* w/ q作者简介:杨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6 u0 [" V) i/ h0 t& W
6 ~  Y3 z- m5 d注:文章来源于《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1期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海峰,国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 j# O' u/ e5 s9 y. F/ B" t9 i3 v0 r) ]
! t5 `) u+ V- b/ K刘海峰:“双一流”建设的继承、创新与推进   O/ w. v- U- L+ D! T+ }
2021-03-10 00:00: u  {: u" J, T9 L. H
   
1 k& w+ C- ^1 B) Y0 i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科举学与考试制度研究。
' p1 e4 D! E2 k& V# J5 t: c2 O* w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1)
. D. ]8 @+ \7 B# d  t' F9 v+ z6 H. A8 D' Q: A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体现为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机制、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三个方面。“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平衡不同学科入选数量的差距,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其动态调整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
( J5 _. A/ m# M' ~- Q
: H- l) s4 O7 @  ~1 |  ?- U3 T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
! J4 Z8 Q) z' c; X  _
% I& G: B% ^. Q# _( ?/ L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880044)。3 P+ m( m- Q8 s4 N" ]
  L# @' A! G, Z
如果要问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热点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会选择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不仅关乎许多高校和学科的身份与地位、利益与经费、招生与就业,关乎许多高校和学科的光荣与梦想、欣悦与失落、现在与未来,而且牵涉到众多学子和家庭的前途与命运、奋斗与收获、目标与追求。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宏图擘画,“双一流”建设不仅备受高教界的重视,而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自2017年以来,各种高等教育刊物几乎每一期都会刊发与“双一流”建设相关或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题的论文。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如今“双一流”建设已进入第一个建设周期的尾声,各相关高校已于2020年9月开展了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其中许多高校还召开了专家评议会,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在“双一流”建设即将开始周期转换的时刻,回顾“双一流”建设的缘起与进程,梳理其继承基础与改革创新之处,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下一步推进与发展。
7 P( x; o$ p- Y' e8 y5 O+ T6 f, v
* y1 h' s" n! H' p9 H# J一、“双一流”建设的继承
- M9 m  J; U; r/ Z! |, [( X/ p9 M( n! Y; M+ f9 G- r  \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
0 S3 d2 Y& W0 W3 X
! c% v+ n' r' @/ T4 J0 |中国人一直就有建成世界著名大学的愿望。早在民国时期,不少教育家就提出过类似想法。例如,1921年,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强调要“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1]1947年9月,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指出,“中国专科以上学校有一百四十单位以上,大家都在吃稀饭,一千年也爬不上去”。同时他还提出,中国应学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倾全国之力,只办东京及京都两帝大,后来才添办其他几所帝国大学。中国应制定争取学术独立十年计划,“在十年之内,集中国家的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成绩最好的大学,使他们尽力发展他们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成为一流的研究中心”。胡适的设想是第一个五年,先培植起五个大学,因为国家的人才与财力,恐怕不够同时发展十个第一流的大学。在第二个五年里,再挑选五个大学,用同样的力量培植他们,“特别发展他们的研究所,使他们在短期内发展成为现代学术的重要中心”。[2]胡适还具体提出第一批五所大学为北大、清华、浙大、武大及中大(中央大学)。此想法经记者采访公布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其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等深表赞同,南开大学教务长陈序经、中山大学前校长邹鲁、复旦大学校长张益、交通大学校长程孝刚等则提出不同意见。[3]胡适当时就已经指出,如果所有高校都平均分配资源,不集中力量来办几所大学,一千年都办不出第一等的大学,很难争取到世界学术地位。虽然胡适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他提出的“两个五年”的大学培植计划,是中国人具体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初设想。
6 ^! }, v/ z+ Q- y/ Z) n3 G! H( T1 h& v. u+ r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大学都由国家指定。1959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学校。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到1963年,国家分四批确定了68所全国重点大学。“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不仅主持恢复了高考,而且十分重视重点大学的建设工作。1977年 7月29日,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听取方毅、刘西尧关于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时说:“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4]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78年,国务院确定北大、清华等88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至1981年,全国共有99所重点大学,数量达到顶峰。
4 W# G+ S. @+ @' e3 C- V$ f4 H9 l0 R% H
1995年11月,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宣言书和号角。此后,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持续建设,这两个概念广泛流行,官方一般不再使用同时民间也很少使用“重点大学”这一概念了。. M# d" S1 _1 j2 x5 a

' H: U  T1 o. p!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体制的特点和优势。“985工程”大大推进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以刘念才为首的团队受教育部委托,研究“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其结论是:“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很大,最突出地表现在诺贝尔奖、年均在Nature和 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科研经费、博士教师比例、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等方面。预计到2025年左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可能进入世界大学体系的前100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可能进入前200名 ,成为世界知名大学。”[5]事实上,经过20年的建设,“985工程”的实际成效比当初预想的要好许多,根据软科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清华排第29名,北大排第49名,浙大排第58名,中国的大学中已经有6所进入了前100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Q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的排名也越来越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这四大排行榜上基本上都在前100名以内,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 V$ h) Y# S$ K7 W( E* a' |( L" R) [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实施办法》首次全面而明确地界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6],并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六个方面具体阐释了一流大学的内涵。
3 Q$ {6 |5 b6 [! \& Q9 ]
9 j7 Z4 K) h; m$ ~2 W7 X$ `$ a按《实施办法》提出的标准,多数人都以为能够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的高校数量肯定很少,而“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的说法,也让许多人估计能够纳入的学科数量也不会很多。而事实上,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发布,原来的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其中A类有36所,B类有3所,同时新增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3所为B类。原来的“211工程”高校也全部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37所,“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达465个,比原先大部分人预计的要多出许多。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将所有的“211工程”大学都转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如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便说,所有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都自动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这对其他高校是不公平的。[7]+ Q+ o# Q/ P. @% S9 _- f$ y3 T

5 {  W% y$ j% e9 z4 A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它们是一脉相承、互相衔接的。1995年,《“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便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前身)、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与现在三部委联合印发《实施办法》相同,而且“双一流”建设的一些要素在“211工程”尤其是“985工程”中已有所体现。“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中国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或者说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第一次启动“双一流”建设的时候,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只有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8]
; N' O) m' |) S7 P5 P
  p; B# m5 B4 L7 x5 v6 ]! ?4 D同时,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期间,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以多种方式对相关高校提供了支持,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抛开这两个工程,另起炉灶,不仅会挫伤这些学校的积极性,而且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和其他部委对相关学校支持减少。《实施办法》明确指出:“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由于“双一流”建设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具有继承性,因而许多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减少支持,而且还加大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持力度。如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的云南大学、郑州大学都获得省财政的强力支持,获得的经费远高于部分省市对原“985工程”高校的投入。& d& g  A7 L8 [/ J0 ], \  V& c

( ^) K. X8 t8 i对于“211工程”和“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关系,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在回应咨询时曾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9]而且从正式文件来看,政府已有多年不用“211工程”、“985工程”称呼,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就包括《“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文件,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因此,从制度和法理上说,“211工程”、“985工程”已成为历史。就正式文件而言,“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在五年前就已成为历史名词。虽然多数原“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在学校主页上仍继续沿用这两个概念,同时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流传,这两个概念在广大民众中也已根深蒂固,社会上仍然继续广泛沿用,但现在官方文件中“211工程”和“985工程”已被 “双一流”建设替代,未来这两个名称在民间也将会逐渐淡化,就像“重点大学”这一概念慢慢退出一样。
# s0 `* p3 N: S
# E$ k  m8 y* `- s* o( |. u二、“双一流”建设的创新8 `4 a, K+ Z+ T, z4 f

2 H. \4 K. B5 u8 e; \" l$ z/ x曾经辉煌并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有着强烈的赶超梦想和进取心态。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需要持续的努力,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双一流”建设有多方面的创新,具体而言,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t* F' r/ d6 H/ F* X% a6 f  S% N! Q
1.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的机制6 h, E# E% a# S2 d( b( j' ~
3 B; O: V% I' F
与“211工程”和“985工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双一流”建设建立了动态调整、能上能下的机制。
5 k' R, T: ]% h5 \( J) D( i) C1 N$ `) h% j# L/ y
总体而言,“211工程”和“985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最为人们诟病的就是终身制,一旦入选就能上不能下。一些没能入选的学校对此很有意见,强烈呼吁要打破这种身份固化的状况。2011年12月30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增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开始进入了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阶段。同时为了更加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高校中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10]可见,为了解决“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身份固化的问题,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引进竞争机制,让其他不能整体进入这两个工程的高校也有机会以学科的身份部分进入。不过,这种开放只是局部的放开,仅限于少量学科平台,对许多高校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8 h! B# n) t0 m; r8 I( z' |7 E7 n9 v& b9 @
为顺应民意,“双一流”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每五年为一个周期。2017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只要你认为有这个本事、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11]事实也是如此,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就有不少未进入“211工程”的地方高校,对于这些学校来说,相当于进入了过去的“211工程”,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 F0 [0 Y* Z% N. V! i: C
4 w) v. u: A! a$ _动态调整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双一流”建设虽然继承了“985工程”的成分,但并非一成不变。比如,39所原“985工程”大学中有3所被划入B类,在名单公布时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而这三所大学近年来发愤图强、宵旰图治,均力争下个周期能列入A类。此外,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全局出发,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2017年国家在中西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省份的“211工程”高校中,遴选了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行列。其中,云南大学在民国时期就是国立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211工程”期间建设成效也较好,而且地处户籍人口将近1亿的人口大省河南;新疆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是国家重点大学,并且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这三所大学入选之后也不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可见,虽然调整的高校数量不多,但是局部的动态调整对许多高校都有很大的触动,对高等教育全局也有重要的意义。# _" Y/ L0 H/ s

# F* k8 M' U) A6 K+ \# J; x+ `0 y2.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
# Q4 C# t% W; E0 N+ |4 m  j" ~) _0 \! c3 w! x% G
相对于“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建设还有一个重要创新是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也参与“双一流”建设相关事务的决策,而不仅仅由行政领导审批决定。
( O$ `! j! q  g) N" D& G( z( m$ _
/ H! S3 E. ~4 `; E. D4 _! F- P以往在决定“211工程”或“985工程”入选学校名单的时候,各高校和地方、有关部委都竞相要求教育部能将某所学校纳入建设行列,教育部面临很大的压力。“双一流”建设则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实施办法》第九条提出:“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12]专家委员会的任期与“双一流”建设周期相同,稳定性较强,并且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专家委员会首先论证、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再根据这一标准遴选产生建议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之后,入选学校制定建设方案,专家委员会对其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根据专家委员的意见,三部委再最后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报国务院批准。这跟过去“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遴选程序是不一样的,即主要依靠专家委员会,而不是完全由政府部门决定。这种决策办法可以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3 X+ t. g% m9 H) X0 g
, P* y; e2 o$ u8 p- l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机制是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2017年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专家评选,就是组建专家委员会,这项工作正在做,最近几天做完,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专家组成,由他们根据标准进行评选。”6 H3 ?# _# X9 f! Z

2 _# w/ a- M1 {6 R0 {2017年4月成立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还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章程,建立了工作机制。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遴选认定建设高校、复核建设方案、监督建设过程、考核建设成效、指导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一定的决策功能。三年多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在许多方面履行了职责,对推进“双一流”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9 @: t* @! b6 `: Y$ K) x3 y% D: v& J) M3 G  i
3.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7 g' H+ U, I! Q6 T9 t: y
: A3 n( H( l; U( f6 }9 {, y; R
不采用申报制,而是根据第三方的数据,采取认定方式来遴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和学科,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创新。
8 T  X' Q7 M  C1 a& H* X
. w0 `; V) ?3 q9 Q. P“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方式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遴选程序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用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认定一流学科”。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组织申报评审,无须高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申请,减轻了学校负担,避免了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不少高校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做法杜绝了不正常的人情往来,不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有利于学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内涵建设上来。”[13]: i5 W3 J4 [/ o% @6 l( X% S$ F6 f
- G5 z0 g" m( [# z
以往的国家重点学科都由各高校申报,主管部门再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同行评议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申报单位竞相公关请托的弊端。假如“双一流”建设也采用申报制,遴选100余所高校的话,可能会有三四百所高校来申请,这些高校要广泛动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申报材料,可以想见将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而“双一流”建设依托专家委员会,根据认定标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家委员会则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0 Y$ y+ K. }1 q! M
/ k5 R0 W: p, i4 O, e由国家来遴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对不是那么复杂,但确定遴选标准并全面认定所有不同的一流学科则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没有先例可循,确实是一个难题。一流学科遴选标准有许多复杂因素必须考虑在内,尤其是要求“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而国外的第三方评价因为与我国的学科划分有所不同,有一些学科无法对应,需要认真研究和完善。
. m' {: m1 _6 R5 @. O: G' e  e+ C5 s* p* ?5 ~: R" r
三、“双一流”建设的推进
! T+ \8 ~1 j8 w: Z3 ?2 K* s
: s9 h' ^  ]. q9 b1 v# m3 Q经过严格遴选,共有137所高校、465个学科(其中自定学科44个)进入首期“双一流”建设名单,数量超出许多人的预期。2017年9月22日,在名单公布之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特别说明: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14]
8 R. L9 T1 f3 \/ z4 Q$ D0 d% H3 t* i! z% l5 f5 K4 U- B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和推动下,许多省份也陆续实施了省级“双一流”建设计划。比如,广东省便实施了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高校提升计划,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草案)》,以立法的形式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激发了地方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15]有关高校也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使“双一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 v, z9 R. g4 r  q
5 U5 E* h+ ^- k* P8 R- t9 R1 s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双一流”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从2020年9月“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的专家意见看来,不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经初步实现了建设目标。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在新的建设周期内,笔者认为“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W# q3 r3 x  o- R7 _9 t
% I, {% R) C8 F$ B1.平衡不同学科的入选数量. w5 u0 N3 j3 V+ o1 \

7 d' t1 L8 R; `在“双一流”建设的首个周期,按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遴选标准加以遴选,结果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27个,连同自定的3个,共30所高校有该学科;化学一级学科认定的有22个,加上自定的3个,合计也有25个之多;其他如生物学有1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14个、数学有14个、生态学有11个、机械工程有10个学科入选。而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多的是统计学,有7个,但它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后已归到理学门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多的是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都是“5+1”,即5个认定的学科加1个自定的学科;哲学为5个;外国语言文学为“4+1”;中国史为4个;应用经济学为“3+3”;理论经济学、世界史、现代语言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都是3个;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大部分其他学科都只有2个;公安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社会政策与管理等8 个学科仅各入选1 个。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流学科在数量上差异十分明显。* T& z* |3 `& ~. H: q& A  r' |# a8 P
( W. U1 ]  f- |0 y- F$ p  l
由国家来全面认定一流学科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相当的难度。用基本相同的标准来遴选各学科具有挑战性,因为任何标准都很难全面衡量所有学科,因此会出现各学科之间入选数量差异很大的情况。总体来看,首次遴选认定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流学科数量偏少,按照“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标准,部分高校的优势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未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虽然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科技发达时代,向理工农医等领域倾斜具有合理性,一些关乎国家发展的关键学科入选数量多亦理所应当,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流学科也不宜过少。在下一轮一流学科遴选时,需要对遴选标准加强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更为全面,从而平衡不同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巨大差距。此外,同一学科在数量上也不宜入选过多。) m, Z- w4 W3 x0 U
/ T* s4 w. r3 u  H1 ?0 s' O7 I* k
2.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5 ?) E- r' J" R7 x, M6 ^" y. `

3 {. W2 C5 l2 p- j/ r如何遴选认定一流学科,是实施“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认定一流学科的标准有人才培养、学科水平、贡献奖励、政策导向四类国内第三方评价,都切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另外,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反映了各学科点的实力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参考的重要指标。但是,同一高校的学科在不同的国际大学排名中存在较大差异。比如,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有50%的学术声望调查,这种调查的主观评价比重很大,尤其在早期比重更大,而且调查的对象中大多是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因而在这两个国际排名中,英联邦国家的高校排名都相当靠前。正因为国际大学排名有其局限性,其只能作为遴选一流学科的重要参考。( {7 h$ A# {3 }0 ?1 a

6 u3 d, h+ G0 R! q' P& N1 U现在中国许多高校非常在意的还有ESI排名。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逐渐出现了ESI排名热潮,近年来甚至可以说出现了“ESI排名运动”,众多高校高度重视ESI排名,都热衷争取ESI排名学科能够多上几个。本质上是引文索引工具的ESI逐渐演变成衡量我国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唯ESI”正误导着大学办学。[16]其实,ESI排名涵盖22个领域,根本不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也只有经济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两个,而且其“社会科学总论”的内涵与中国的社会科学内涵不一样,其排名标准并不很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仅是ESI排名,就是其他大学排名,指标往往也侧重理工医科。尽信榜则不如无榜,过于看重大学排名会造成许多问题,一些高校领导如果从中选择需要参照的指标,采取应对措施,就会进一步导致重理工而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17]而在2017年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农学、复旦大学的航空航天学科等之所以会入选认定的一流学科并引起人们的不解,就是因为ESI的学科与中国的学科范畴差异颇大。未来在确定一流学科遴选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际学科与ESI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 e: v0 `! o" m7 ]3 @

; w3 {$ u: P% G; }4 @3.动态调整时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 F2 l" w) h8 L5 L  W9 O  X! X4 j

8 D* r/ H0 p& a8 K8 P6 O根据国家政策,2021年初“双一流”建设开始新一轮的建设周期。在此关键时期,许多高校都十分关切“双一流”建设将如何实行动态调整,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大学急切希望能升入A类,多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希望能升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许多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热切希望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一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则非常担心会被挤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z" v, G2 v! y" c' I' D. h7 k6 M

9 N- z3 v0 Q1 {6 B高利害的事情做增量容易,做减量困难。然而,“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非常崇高的目标,但能够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和学科不可能太多。因此,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一定要实行总量控制,不能大幅扩容,否则就会忘掉“双一流”建设的初心,违背制度设计的本意。面对许多高校要求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强大压力,主管部门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要在宏观上进行把控。另外,一定要有部分高校和学科被调整出列,否则又会流于身份固化,违背能上能下的创新机制。但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动态调整,最大的难题是将部分高校和学科调整出“双一流”建设行列。例如,根据第一期的遴选标准,有的学校的一个学科因为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而被认定为一流学科,该校也因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但三年多来,该校没有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如果按改进后的遴选标准还是无法达到要求,是否就将该校调整出列?这类学校当初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时,广大师生和校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才三年多的时间,如果又被调整出来,在该校师生和社会中将会引起很大的震动。因此,“双一流”建设不实行动态调整不行,但为了避免大起大落造成过度的震荡,最好对此类学校设立过渡期,即类似于黄牌处理,如果再经过一个建设周期还是没有产出高水平成果或作出重大贡献,再亮出“红牌”调整出去,大家就会有思想准备,也比较容易接受。经过一两个周期的统筹建设之后,如果非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211工程”高校建设成效不彰,也应该调整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1 R; ?5 z+ `7 s; p

$ b1 T5 L  R4 A- A3 a  {5 Y总之,“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生事物,是新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一个重要发展。“双一流”建设既要继承守正,也需探索完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从1998年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来,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推进,一批大学正日益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一定会出现多所世界顶尖大学、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中国也将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3 f% D6 V7 U0 m) X
$ s0 w& ]: W( |* E' a& x
参考文献:2 S8 f( M7 b1 t7 H

) K7 t( B& E9 Q# j6 W; k: H( P0 J/ K[1]洪永宏.厦门大学校史:1921-1949第1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318.
! M' U$ k! A* t( ]. q0 h# x9 v3 H+ V+ i& N- F, U
[2]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画[N].大公报,1947-09-28(3).
. j4 v# a: U0 I; S, N& S9 c5 l& D  x+ P
[3]朱鲜峰.一流大学之梦:四十年代“学术独立”论战回顾[J].读书,2013,(2):96-102.
) W* N& S# s  c# H& T" {% w  w- q. s4 u) f: s7 _1 R, P+ w6 ]& x
[4]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5.
7 B# F% F/ Q4 V. ^. h: V$ ~
. \7 R) U  G) b/ Y: \[5]刘念才,程莹,刘莉,等.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9-24.
- j/ K. m8 u% c1 c1 ~) [0 S  F" P- ~: R8 B9 M: \
[6][1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 ... 170125_295701.html.
" b* y5 a2 j: G. y/ w
8 d3 q; i* V' t0 r, k4 k  I[7]南通大学校长:所有211和985都自动进入“双一流”,这不公平[EB/OL].https://www.sohu.com/a/398086248 ... 4c0258.ARTICLE_REC.% }8 S" q1 M( u! O1 g
* u. l+ S5 _( A% d# Z9 F( @% J
[8]刘海峰.“双一流”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高等教育评论,2017,(2):8-17.$ ^# R" m8 r# o1 W8 _* z! e) v. i

( ^% M/ S# V8 M$ z3 F2 u1 ~& \" m[9]关于985、211名单的咨询[EB/OL].http://www.moe.gov.cn/jyb_hygq/h ... 191128_409940.html.
+ z0 v8 Q! A6 d# {
  G2 m  O" n9 f9 }9 w* B[10]教育部.不再新设“211”“985”工程的学校[EB/OL].https://gaokao.eol.cn/gxph_2922/20111230/t20111230_725854.shtml.# U# E- x& o4 L1 j# d
2 }2 N# ^" n  ]* y% C( R
[11]陈宝生:争取上半年公布第一批“双一流”建设名单[EB/OL].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0312/c1053-29140220.html.
. [* _, l: G* V" Z) z
' n  V* R0 J  y1 g1 F0 r[13]高靓,董鲁,皖龙.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解读[N].中国教育报,2017-09-22(2).
/ S3 y3 l1 P/ J, c  K9 }) X
3 G, p9 k, L- w[14]晋浩天.“双一流”建设为什么是他们成功入选[N].光明日报,2017-09-22(9).( ~' n' q: g, l  m' M
) n4 s. }# Y6 M3 H  P) Q7 w
[15]黄达人.我所了解的“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19-21.
. H  H; e* z6 V, l, m- O# N9 n: K0 x4 a6 B& f
[16]史秋衡,陈勤.从索引到衡量办学水平:对唯ESI误导我国大学办学的省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1-7.
# D$ Y8 B* e% h# _
5 K& w0 x" w7 _' h' f. |2 k* G[17]刘海峰.尽信榜则不如无榜[N].中国教育报,2010-02-01(5).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3: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秉林,国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东南大学副校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G( a4 Y1 Y3 `- u& v7 R# r0 f

: o$ \1 Y7 o, g4 `“双一流”如何选定?钟秉林这样说,还给了深圳建议
5 K# p  r$ G. m" V8 |3 b. K7 L" G
9 e6 c2 n: E$ p$ y$ r! G2022-02-14 22:595 b3 E8 ?& K  r7 L
   
, v4 X' x6 h: F, v: Y' O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有147所高校入选,其中新增7所建设高校,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数学学科就位列其中。该校成为深圳本土首所进入“双一流”的高校,也是“双一流”中最年轻的中国高校之一,仅次于上海科技大学。
$ j% @4 w" W+ \  l( g6 v+ n( j' O1 Y" C6 I1 s# Z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是如何认定的、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如何?入选“双一流”对南方科技大学以及深圳意味着什么?深圳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钟秉林。( Z' \- Q5 f  b

2 u) L) i9 M; C; E* M; c! s钟秉林:留英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研究。( g) X) ?! }3 }* e+ s" X$ p/ w
& U  Y; Q. g& U/ e3 a/ k
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至2019年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_* J4 Z3 w9 j) j& ]

0 W' J2 A2 L: h5 O9 y目前主要兼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国际副校长等。( G" X# x2 C0 g. G: ^: l9 h2 E3 o
" Y' D; W1 L0 P4 ?: M5 E$ l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 n+ G9 v+ C! F+ p1 K

: ?8 V( ^; h2 v% k* r首轮“双一流”建设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今日公布的(2月14日)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中,共有147所高校入选,其中新增7所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C1 I" r- Z# k2 J/ t* _( j3 {9 t
4 v) {& i. H! D3 `7 ~5 h
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是如何认定的、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又是什么备受关注。
$ V8 X# ^! R' a+ V; M
2 L7 I, ?% l/ V( v.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首轮建设实际成效,以及各方面意见,经专家咨询,确定了“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认定原则。与首轮建设范围认定的程序相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建设学科进入的条件后,以认定方式对第二轮建设范围提出了咨询建议。
5 H1 i) M0 L  }1 u$ p7 l
6 s: k. E+ E6 s, |本次认定中,新增建设学科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切合急需。学科方向需要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有较为精准的匹配度。二是水平出色。对应领域的一级学科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贡献水平等各方面表现均应比同类学科显著,突出建优促强。三是整体达标。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门槛之上,学科认定多维度设置条件,不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根据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三部委研究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轮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E0 \! O. j: O, \
/ _. `5 y; ?9 D2 N1 \; v' u6 Z
钟秉林补充解释称,“双一流”建设学校和学科的确定采用了遴选制,而不是申报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首先审议通过遴选标准,然后将政府权威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事实与遴选标准进行比对,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水平、进步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微调,最后确定入选学校和学科。这种遴选机制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体现了开放性、竞争性和导向性,比如,在指标体系中强化了人才培养工作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导向;淡化了一些“数人头”“数文章”的指标,注重长远发展和特色发展等。
& J/ U8 o( V) P' V6 }& j: U3 t3 W+ U+ I0 G# [- {' u
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V' L+ Z; Z- ?' J+ U
# O9 y  C/ i) h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中国高校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目标,要有世界一流的视野和格局。“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i% y& f- u( g0 K
0 h6 I3 x8 P8 g. U( h
钟秉林表示, 与第一期建设相比,第二期“双一流”建设新增补了35个建设学科,其中包括不在第一期建设系列的7所高校的8个一级学科。这次增补看起来淡化了学校整体入围,实际上是强化了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强调了一流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A5 c) @: \9 t9 f+ v
% }0 J- G3 A# W; v3 B
在他看来,首先,学科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是现代大学的根基,一流学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学实力及学术声誉的重要载体;学校整体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资源、政策和制度保障。其次,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先进理念,为学校发展和学科总体建设提供启示;在一流学科建设基础上进行学科总体规划,构建学科群,孕育新的一流学科建设增长点,包括相近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等;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如体制机制创新、治理结构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等,为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科总体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2 Y% C- o- Z1 W' Z( k1 C$ [+ L

8 l! W  P" C( m  G0 g: T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数学学科进入此次“双一流”名单,是深圳本土首所进入“双一流”的高校。也是此次入选“双一流”最年轻的高校之一,仅次于上海科技大学。
8 A: l- i2 a. T- B9 H% [# X
- T4 ~& J) l, C9 N9 G“可喜可贺!这标志着学校励精图治、十年一剑,在研究型大学创新发展之路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也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南科大策划、筹建和建设发展的见证者,钟秉林感到十分的欣慰。
5 ?' L; S$ `: t! r( r( {
8 V3 X- c( v, A% c: [在钟秉林看来,大学是现代城市的名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彰显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对于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城市而言,冲击“双一流”是政府的执政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市民的殷切期盼。南方科技大学的成功入选,标志着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挥观念、机制和资源优势,在建设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O! }7 J2 N2 _9 f
# i) ]- |( d" o
“‘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深圳大有作为。”对于深圳高等教育发展,钟秉林也给出自己的四大建议:
  P; ~! H/ t% _) f1 H
$ d4 H7 Z% a+ ?: |) U一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层次类型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更好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需求;
' y1 X2 G1 l2 S
6 w4 [. ~. {9 \7 {# e二是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养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发展。& ~4 @/ U# G  _" p! J
* t* A8 `! J8 _& w
三是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多元参与下的协同治理;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 V7 b* K/ G* R2 x! W) w
! W0 L. Z% Q2 y2 R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特征,开拓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形式,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提升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6 Z9 x* m# H# i

# w7 V2 G: H2 G# F  L, W钟秉林表示,相信深圳高等教育一定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全国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k7 R$ v! J4 o5 U' Z, ?3 e
( K! f# v8 x1 C
【撰文】孙颖 蔡敏玲- s9 j' {2 ~1 |& P; g. k5 x( W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5: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达人,国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校长。5 i1 x3 H6 [* e% s

( K8 [7 f4 Q$ Q我所了解的“双一流”建设
  ~; Y$ m- m: f0 q. l$ E8 @5 p2017-09-21 来源:教育部% y7 _) R$ Q1 W* m
  笔者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一些活动,包括第一次会议讨论确定建设高校遴选认定标准、第二次会议审议咨询高校建设方案。并应邀对部分省、市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咨询意见。前一段时间,还参与了若干所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校内评审工作。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和学科建设方案编制有一些了解和感受。 0 ?1 c  B2 f2 y: Q

! w; b* i4 x0 |# V! c/ \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校长 黄达人: L6 D! E8 u7 F/ G2 d3 K/ a
& g! ^. I$ Q  j" T: B8 y
  一、要了解“双一流”建设,首先要了解“双一流”建设遴选的一个重要背景。
5 E: u& u+ C: m3 H9 b
6 S1 ]3 G: y! K% w  “双一流”建设遴选的重要背景,是简政放权。简政放权工作是中央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在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目标,是要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中,重点围绕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编制及岗位管理、进人用人环境、教师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管理以及内部治理等问题,明确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1 y# e- m4 r7 n, F
' q5 P( e! y- E3 d/ I, q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简政放权是手段,根本目的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是说,既要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也要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5 _9 J7 N& g3 R! f% S, g. P3 H' x
; ]! L5 a$ U" w" ]1 L2 A
  我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专家委员会,“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和学科建设方案编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宏观意志,也要给予高校比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5 s0 y1 }- J1 ^( |6 X+ G5 x$ ~
! T5 P: k6 |& b( ~4 k  U- t4 @( ]  二、我所感受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和学科建设方案编制的几个特点。
& g; D) [* n9 O$ }) ~) E3 U' f* u( R- d, H) u; K* O
  “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和学科建设方案编制在原来国家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发扬。
( \8 N+ {8 \! N5 u# {; U. |: @; T, e) N" v. d* K- ]# Z, C8 d
  第一,“双一流”建设在遴选程序上继续采用无需高校事先申报、不折腾高校的做法。与以往有所创新的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和学科建设方案编制更注重发挥专家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国家三部委成立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为主任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中,有部分高校主要负责人,有相关部委领导,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有大学教授代表。4 u% y/ _# q0 s* _: z

; q9 X7 Y0 f0 r& _! y  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过程严格、严肃。专家委员会的结论都经过讨论、记名投票,且不允许委托投票。建议名单的产生,先由专家们讨论并通过遴选方案、认定标准等,再整体生成建议名单。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的作用,又保证了过程的严肃性。6 c$ N" @: f2 T" ~8 f4 I' i5 p& G# t

7 |7 Z, R( u/ h% a) t, R  第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结果既体现了坚持标准,也客观反映了以往重点建设的成效。从遴选结果来看,原“985”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原“211”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我认为,这一结果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效,这也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 o, a  u1 Y* z, ?& C
5 a0 ?7 ]- q6 n, ?+ I% y  第四,“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6 Y- z( q( b- a; |7 s) f/ E
) f: G/ ?+ m- J* U
  遴选的基础是高校的学科水平,同时,也注重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9 Y" ?5 M- e/ b4 @# \

: o# H2 n8 v( N" C6 r' k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因此,国家引导了一批学科基础好、有望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发力。在“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要求里,已经对这批高校进行了布局,希望他们担当起这个使命。* l. U- f" ]# A6 @* s" u+ i. F; \; G0 T
5 w' a; P/ P: ]
  在认定标准方面,同时关注高校发挥特色并为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作出的贡献。在“双一流”建设名单里还特别加入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或具有行业特殊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校。
# P/ |) `9 ?7 a0 ^1 @$ o/ f7 [* T7 R( H- E( ^3 g4 ?
  第五,“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编制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方案编制方面,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要求,建设目标可以是学科,可以是学科群,也可以是学科领域。这样就把学科建设的组织权交给了高校,给予了高校比以往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考核评价方面,2018年以高校自我考核评价为主,三部委只对2020年周期建设成效进行评价。& i0 ?, w4 o- R1 l9 A7 ~

, _$ {& g+ j* d  在评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时看到,有部分高校希望把尽可能多的学科编进方案或者扩大学科建设的覆盖面。我认为,对具体高校而言,要处理好国家整体布局的“双一流”建设任务与高校整体建设的关系。国家布局的一流学科建设并不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全部。“双一流”建设并不妨碍高校在其他学科的重点建设、新兴学科的布局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6 ^* d" R& k+ `% k5 [5 W4 J
8 C" A* N& c" l  三、“双一流”建设将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 q9 X& b; c4 N' }, s% I8 P9 \, N' J
  一直以来,社会舆论对“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包括“双一流”建设在内的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重点建设,可以使一批高校的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重点建设还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就像“211”工程明确提出的“重点建设、带动全局”的方针。在我看来,“带动全局”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效应上。
& ^$ H3 \( ?. u! r
* g* ~' Z. M& B! q- v  一是溢出效应。其中一个体现是教师和毕业生在高校间的流动。二是传递效应。从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情况来看,“双一流”建设的概念已从中央传递到地方,激发了地方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三是竞争效应。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不断变化,说明重点建设的政策起着激励高校发展的作用。四是示范效应。一般来说,重点建设高校往往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体现在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科建设、大学治理等方面。五是带动效应。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仅是“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高水平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都已提上了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4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2-17 06:5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定林点个赞!严谨求实!不过估计很多人没兴趣看,他们只关心结果!

高级战友

Rank: 4

81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7:1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在东大 发表于 2022-2-17 06:54$ X  b9 g5 b) W1 W0 `9 Y" U
为定林点个赞!严谨求实!不过估计很多人没兴趣看,他们只关心结果!

1 c) T  v! |) l- Q贴出来给关心事实的人。其他人爱看不看,反正不是我的损失。

赞助会员

Rank: 4

719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2-2-17 09: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东校友群能有力量左右这几位大佬+财政部+发改委的意见,背上这无中生有的罪名,也算值了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9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2-17 11:2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以为无中生有,还真以为自己实力超群。听菊一句劝,停止刊发《大义觉迷录》了。这也是海安菊花的意见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0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2-17 11:36: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目张胆毫不避讳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0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2-2-17 11:3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位退休老校长是否有丝毫的廉耻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4-10-19 01:21 , Processed in 0.0663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