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zgjyb 于 2025-4-29 12:23 编辑
# K! L) \9 L4 B2 {- L" r1 E( G4 X' C+ S
从燕山南麓到南海之滨,从青铜文明到水下宝藏,2016年至2025年,在10年时间里,厦门大学考古学科师生10次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力强劲!这份沉甸甸的考古荣誉,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更展现了厦大考古学科的学术深度与技术创新,彰显了在中华文明探源、海洋文明研究、边疆考古等领域贡献的厦大力量。! m+ M/ }9 o. D4 b
. O) ]% J8 z- S; ]! _. q7 I. ~No.1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 W5 q7 @7 L7 d1 N8 w4 d& V7 w
8 c! u u- E: w6 n. N5 h* r% r1991级周春水校友领衔的水下考古,运用声呐探测与磁法勘探技术,精准定位沉舰位置并确认沉舰的身份为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遗址出土的“鱼雷引信”“机枪铭牌”及大量弹壳,还原了甲午海战的细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实物见证作用。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9 x [* |1 d/ E2 x7 L) z5 r6 _% d0 X) `1 y* u+ \5 l6 j0 A8 h; y7 ~4 v
No.2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l( F+ y, W* h9 z
6 L* z7 G( @3 H" t1999级彭菲校友主持的旷野遗址群考古,与水洞沟遗址一起构筑了我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约4万-1万年的文化演化框架。遗址出土的磨盘、尖状器与直径不足2毫米的钻孔装饰品,揭示了西北干旱区早期人类的生计转型与艺术萌芽。尤为重要的是,数十处结构性火塘及疑似建筑遗迹为研究人类生存模式,生计能力和对气候适应行为,及居址空间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疑似建筑遗迹可能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的同类型遗迹。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n+ u& P$ D- a4 T3 O+ s q
2 o2 f V" m- a: `, \8 n! w
No.3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9 W$ V+ z) |+ g7 p0 \* G- ^( y2 W' k# b( }
1996级羊泽林校友主持的这一项目,将中国原始瓷器烧制历史前推进200年。9座土洞式长条形龙窑遗迹的发现,证实了福建晋江流域在青铜时代的制瓷技术领先地位。产品主要在晋江流域使用,并影响到闽江流域,西周时生产的中心区域转移到闽北地区,以后在与浙东地区的竞争中消亡。苦寨坑窑址的发现,为探索中国瓷器起源与技术传播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p# n% k; [6 v& B) y7 F/ P
8 c/ T$ Q# m$ f9 u" L8 YNo.4 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
1 A. h3 @ o1 P, k" I9 S7 Q
/ l# j+ d2 w. I! ?& P2 l; O6 Z5 h2000级刘志岩、1991级周春水校友作为项目负责人,首次在国内实现内水区域大规模围堰发掘。项目出土张献忠大西政权的金封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等文物,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为水下考古提供了新范式。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8 i" ?$ l5 ]9 h5 Q4 Z* R i% S/ c3 M, F' Z- n9 U, p( i) P
No.5 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 [) x. [3 O, Q! b8 O3 J' v" S
6 z4 \ H1 s- f1991级周春水校友再次领衔水下考古,本次考古调查加大了物探技术的投入,实现浊水环境里水下考古工作与大型舰的宏观展示,揭示了经远舰的舰船结构与海战细节。遗址出土的“毛瑟步枪子弹”“格鲁森炮弹”等,实证了北洋水师的装备水平与战斗过程,成为甲午海战研究的里程碑。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6 j8 Z5 r' d9 Z$ W, q i2 Q `
6 i/ G) y0 J9 ~ M4 w xNo.6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 B' D" o6 }0 K3 h& s0 l$ y( r+ q! G6 ]/ Q4 L( d" ]0 d
1991级孙周勇校友主持的石峁遗址考古,揭开了4000年前东亚最大石城的神秘面纱。皇城台出土的石雕、壁画与玉器,展现了石峁先民的天文观测、建筑技术与礼制雏形。该遗址以逾400万平方米的规模,首次实证了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的文明互动,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视角。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7 F1 d4 j3 D# _) D
$ X( f0 r& R @2 }
No.7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2023年)
2 {7 S) |' N A( S! m, v( |, k( U# y# y; z7 c4 I' h; @
1996级赵东升校友主持的长江下游考古,揭示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其中“崧泽文化大口缸”的发现,改写了区域礼制起源认知,为研究良渚文明的社会复杂化提供了关键链条。对于探究该地区及整个长江下游史前社会的复杂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以及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在皖南地区的演进方式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 T% ^% }7 v2 {9 s( B7 T+ ]
# d3 p1 o& p6 N# sNo.8 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G% W$ m9 R2 T: h6 m4 o9 I
$ }4 Z; M+ J+ ^$ \ i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闻捷教授带领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团队先后主持了平潭榕山遗址、西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与海洋性文化物证。碳十四测年与古DNA分析显示,平潭史前人群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族群存在遗传联系,为南岛语族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成为东南沿海史前社会研究的核心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Q: i3 E2 t* c- N
$ S) Z; P+ N/ Q( ?2 u- ^9 pNo.9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 _! i# q8 k6 N# s' J8 q4 g: w7 G* v, n
1996级郭京宁校友主持的西周燕都考古,首次在城内发现结构清晰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该基址至少四次废弃与再利用,反映了燕国都城的兴衰历程。出土的青铜环首刀、绿松石饰品等,印证了燕文化作为农耕与游牧文明桥梁的历史定位,为研究周代分封制提供了新视角。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Y. d$ [% L1 h: _" W9 w1 N; a2 s d. M" J$ u. e/ y2 c
No.10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d5 @; n+ S% p p* I* B7 H
( P; f5 f* q) _& b; ^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闻捷教授团队自2020年起参与的楚王陵发掘,确认墓主为楚考烈王熊元。该墓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括完整的“木俑坑”与漆木器群,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样本。其“独立陵园”的布局,填补了两周王陵制度的空白,是楚文化考古的里程碑。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d; V6 @8 P- ^4 n9 Z
' w; E; k j$ L! b1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