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8|回复: 1

《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7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研发与市场同频共振——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5 i0 i" g2 \" x$ W+ m# @1 `
《科技日报》2025年5月7日  符晓波
4 f) b: b  f" j6 I: Z8 U- ?
0 S: o$ q# [0 {5 S! y6 g6 g! [
“凭借创新机制的支撑,我们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5月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洪文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u9 O9 }5 z% G$ g( I
$ B- l. J. Z* o- W9 w$ q1 P- D! `
从事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洪文晶团队,以“完成人作价投资”模式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派瑞未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并孵化出8家子公司,业务覆盖科学仪器、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目前,部分子公司已成功入选高新技术企业,有的还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e* k7 K7 D! g* R5 |1 A

/ i& w( ?6 s- k+ d7 ?) M$ A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校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破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难题,推动科研人员从“能做”走向“能产”,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大动力。; f5 G. c$ G: ~5 C- {8 ]

3 @$ t% ?5 W- A$ L- P7 x( ~政策松绑“放水养鱼”" H: X/ {- N5 N. c) J2 D2 y2 W

/ o: t$ p! ?- p; n1 r“2021年之前,我们每年新增专利近千件,累计存量专利超过4.5万项,但整体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转化办公室主任张典慧说。
0 t. J& |6 X5 u2 d" y7 t1 e3 b! l1 b9 `1 \4 y5 U" ~5 ?% W& v0 m
谈及成果转化曾经的困境,洪文晶坦言:“我们对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运作的了解很有限。工艺放大、成本核算和供应链匹配等环节面临诸多难题,让人望而却步。”
* z2 m; L& N& K  N; ^1 X7 Y- ]/ U% ?) S3 R) N$ R6 u# X  |5 A/ ^
张典慧补充说:“成果转化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估值过低或者转化失败,都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大家不敢轻易尝试。”
1 |. ^, }( _( j7 `" \( |' B
! z/ Z7 b8 M+ ?/ o4 A+ b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关联交易界定、交易定价流程、行政人员审核免责机制等,均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6 p( ?  J2 m8 H; J* j, Z1 [
/ Z3 E, {6 x' N" \$ B7 R为破解“不敢转”的难题,厦门大学先后召开12次专题讨论会,于2021年发布了《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包含7章56条措施及6个实施细则附件,设计了详尽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案。# ?* F3 Q& l& I: X$ J

3 `2 E# g; ~3 c$ Q9 r“我们在成果所有权、自主处置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参与办法制定的张典慧说,这一办法“抓大放小、放水养鱼”,从制度上解放了科研人员的思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X3 H; n) q. J  n0 b. A; W# M( u0 y1 }! x9 P) c4 S; j! @
2021年至2023年,厦门大学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从35项增长到72项,合同金额从2870万元增长到2.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h- y" h6 j) e# Z# p
! G" P2 T* a& Z$ i! k+ t职能整合拆除“高墙”, g* P3 U$ m$ F; Z' g6 y
4 x: `  g7 T% _( S6 C$ h+ m
制度解开了科研人员心结,“放管服”改革,则进一步让他们放开手脚。) M% U+ \3 Z2 t0 }, Z" ^
: d5 h! f2 o9 N0 {5 u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同多个行政部门沟通协调。然而,成果界定、评估以及制定具体转化方案等工作,并非科研人员所擅长,往往会耗费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
8 N5 T% G" R+ @/ o0 [
- @9 y% Z0 V' `  d6 @0 ^为解决这些问题,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在2022年共同成立了一个混合型新型研发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市场化手段,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张表、一门式”的全流程管家服务。
# N1 V6 h/ Y+ z  I& ^' I" ^" y: i7 y' D( ^0 j' a# l) A) \' w9 H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小平介绍,研究院整合了学校资产公司、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个机构的职能,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外人员混编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这样,既能为高校团队技术研发与实验提供支撑,又能为师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还形成了全链条促进转化的运行机制。+ e' h5 I* C& {) v

& W) p9 U- s3 ^如今,在厦门大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仅由一个部门全程对接。科研人员只需提出需求,就有专人对转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定价、合作对象、关联交易等要素均通过“一张表”来体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 W/ V8 J( u7 s8 p: n# G' ~2 ~
6 @" U- p3 a5 u- I* ]/ k8 K2 C“此前四个机构各自运行,不仅要配置大量人员,还需投入高额经费。而研究院作为独立实体,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自负盈亏,主动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沈小平说,这种模式使研究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需求,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精准对接。8 F7 Q- V) V% ]+ k

( Z, i8 `/ G: y, a: o
. i; N) a; s3 H) S! ]2 R" \三大平台对接产业1 R# I9 q& s7 u+ _
/ P9 u; \2 l& ^) T* W0 v/ ^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多依赖传统技术转让与许可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操作便捷、风险可控,但难以实现长远发展。3 @0 t5 a, f$ }6 [) K5 ^1 {
4 X8 O5 C' M, |! ~" d: K( W# z# U% K+ ~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产出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收益。”张典慧认为,高校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学科方向、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科研团队应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L/ L. _8 r; E! c. w" z

! I8 K: h5 w/ N) p- P  c为达成这一目标,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搭建了技术库、企业库与资本库三大平台,引导成果产出较多的课题组和实验室,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3 d+ a8 [/ Q$ Q+ }1 l

% {7 S/ o& |6 W$ X福建小知大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民洪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多年来,该公司一直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吴清强教授团队合作。在一次对“企业需求库”摸底调研后,技术经理人成功撮合双方共同成立了“计算艺术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美育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这一合作不仅系统性解决了产品迭代的技术难题,还助力公司实现营收突破1亿元。* h! J5 ]  C& \# ~8 S; V0 X

" c( p- \+ x' x' P8 ^- K“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深度绑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张典慧说,“这种模式既符合培育、转化、升级的创新规律,又避免了短视交易对技术潜力的低估,更有利于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
' S8 O2 B5 Z* _, G& A& F! d- C4 S8 P* q4 W" ^
截至目前,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已推动建立24个校企研发平台,转移转化了74项知识产权,带动成立了70家产学研融合的科技成果创新企业。
2 m$ A5 r+ K7 @+ o2 y. q" @# f5 B5 g6 X' o" w6 o6 R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与合同金额的跨越式增长,更折射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
) Q3 _0 h9 e& Z2 ^
) v- {6 L0 c4 _% G/ V* _5 d据最新统计,厦门大学2024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达100项,合同金额总计5792.21万元。其中,项目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39%,较2021年增长186%。; N( y  C4 G, g

4 ]8 ?$ L) B; e' G沈小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探索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创新平台,紧密对接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
* `9 ?# R% D5 i0 {# s% `4 }3 [4 X3 \9 V0 x; T$ m4 i% X$ E

' I/ d9 U0 ]$ y) t7 d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效应”
% y* }/ M0 p& b' T+ V. A2 @6 s( i7 u. S5 M! v4 l7 @+ {
厦门大学的转化模式不仅关注单个项目成功,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
# v: J7 N- L/ K) E校企联合平台:已建立24个校企研发中心,孵化70家科技企业,累计产值2.6亿元;- S5 y1 P9 Q0 A6 C0 g
环厦大科创圈: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整合周边产业园、孵化器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 q& Z1 k. T! @5 l6 D
人才反哺机制:设立“成果转化型”职称序列,近三年20余名教师凭借转化业绩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形成“创新-转化-晋升”正向循环
$ n# A" B6 f0 y( J6 H$ e# W+ E2 Q% G# n7 O2 }2 R
对比启示:& U$ e( y' s0 W: E
与陕西“三项改革”相比,厦门模式更强调市场化运营(如研究院自负盈亏)和区域产业适配性,而陕西则侧重政策普惠(如职务成果单列管理)。两者共同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研活力,通过专业化服务降低转化门槛。" h4 o5 e2 ?( U% M" V( J
1 T: U  A; b- j/ N
未来展望:从“校地协同”到“国家战略”/ d; n" k& U) R/ Z2 }
厦门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市校共建”机制,探索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如半导体、新能源)布局专项转化计划。正如知名品牌学者杨晓东所言:“科技成果转化需以品牌建设为载体,通过高质量产品树立市场认知,而厦门大学已走在全国前列。”7 D6 E) A2 N/ C  L
* x0 D3 O/ n- A, T
结语
; i4 I7 Q3 ~/ P, n/ W厦门大学的实践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需要制度、人才、平台、生态的四维重构。其经验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以政策松绑释放活力,以专业服务降低门槛,以市场化机制链接供需,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未来,随着更多“派瑞未来”的崛起,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将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6 Z$ I5 e4 Y/ ]% y& x;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20 00:31 , Processed in 0.02766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