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世澂(1896—1978),字天民。安徽芜湖人。著名历史学家。幼入私塾,攻读经书。1910年8月至1913年7月,安徽皖江政法专门学校求学。毕业后,在芜湖私塾执教。1920年9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柳诒徵等名师。1924年9月,转读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1925年8月至抗战前,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文系、中央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历史系等任教。1938年9月起,任四川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46年9月至1951年7月,任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系、安徽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教授。1951年8月至去世前,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三级),曾任该系中国古代及中世纪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指导教师。 |
张开圻,1896年生于江苏无锡。1919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专科。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大同大学等院校。在大同大学时,曾任物理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务。1952年院系调整来到华东师大物理系,被评为二级教授,出任首届物理系主任。1951年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分会改组重建时,张开圻教授任第一届理事,后曾担任付理事长。1953年张开圻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曾任第二届到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1980年5月12日,张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
张宗汉(1899—1985),字真衡。浙江嵊县(今嵊州)人。著名生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06—1914年在浙江嵊县读小学,1914—1918年在浙江绍兴第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18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后因经济困难中途停学去小学任教,1921—1926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学系,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曾兼任江苏海州中学教师。大学毕业后,应聘在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所秉志先生领导下工作,负责建立了生理学研究室,期间曾兼任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师从R.W.Gerard教授,攻读生理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立中正医学院(江西)教授、国立中正大学生理学教授兼生物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人类学系生理学教授、南通学院医科生理学教授、上海同济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等。1951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学系系主任。 |
徐震堮(1901.6.9-1986.10.11),字声越,浙江嘉善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和翻译家。1901年6月9日生。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史部,曾为中学教师十余年。1939年入浙江大学执教。解放后院系调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曾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后,任所长,并受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后任古籍所名誉所长。 |
胡焕庸(1901.11.20-1998.4.30),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是江苏宜兴人,1919-1923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就读。1923-1925年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在东南大学补读地学系学分后获理学士学位,1926-1928留学法国。回国后到中央大学任教,后任地理系主任、教务长,又于1931-1933年受江苏省政府任命担任苏州中学校长。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自然科学社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治淮委员会任职;1953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57年创建国内高校最早的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83年任人口所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等。胡焕庸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也是当代自然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先驱者之一。
1935年胡焕庸发表了著名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悬殊差异的“瑷珲-腾冲线”(因地名变更也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条界线被誉为“胡焕庸线”。这条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切变线’或‘突变线’,它的被发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最本质、最稳定的格局。 |
李锐夫(1903—1987),原名李蕃。浙江平阳人。著名数学家。1903年10月7日生于平阳项桥乡李家车村(现钱库镇)。1925年考入中央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常州中学、广西大学、山东大学任教。1939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归国后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教授。1951年任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兼任副教务长。1960年起任副校长,1962年又兼任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同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辞海》编委和数学分科主编、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所从事的整函数理论研究列入1956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历任第五、六届全国人民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民盟成员。1986年以8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病逝于上海。 |
萧承慎(1905-1970),湖北江陵人。著名教育学家。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学系;193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33年至193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教育理论。曾任中央大学教育学系、河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国立编译馆教育组编辑,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秋起,先后任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上海教育学会第一界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专长教育基本理论。有《教师基本素养三讲》、《师道征故》、《我国中学校长制度之探讨》、《普通教学法讲义》、《莫礼生教学法》、《分数及记分制度》、《教学法基本概念检讨》、《教学原则检讨》等论著。
|
赵祥麟先生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系。1934—1937年创办江苏省江宁中学,任校长。194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赵祥麟先生担任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外国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首批授为硕士生导师。赵祥麟先生还先后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教育大辞典》和《中外教育比较史》顾问,曾负责《辞海》外国教育史条目编撰工作。
他生前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担任民革上海市委员会顾问、民革华东师范大学主任委员。赵祥麟先生于2001年12月10日在上海逝世。 |
沈灌群(1908-1989),号子元,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父亲是秀才出身的塾师,5岁随父发蒙。1918年进免费的如皋县商会私立乙种商业学校,后考入膳宿全免费的江苏省立第二代用师范学校,1928年肄业于江苏省立如皋师范,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系。193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任教员、研究室主任、教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任职于教科书编委会、高教司等部门,并在高校兼职。1944年考取公费留美,入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西方教育史和比较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旋即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1947年初回国,受聘为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教授,讲授中外教育思想史、教育学等课程。1949年上海解放,参加复旦大学接管后清查委员会,参加筹组复旦大学工会,担任教务处注册组主任。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中,随复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育系教授,主讲中国教育史、教育学等课程。1982年起招收中国教育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工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主要有:《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195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1984)、《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1988)、《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1985-1989)、《沈灌群教育论稿》(1993)等。《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1958年俄译本在苏联出版。 |
王文瀚(1909-1976),华东师范大学气象学教授。江苏宝应人。195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38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央气象局沙坪坝测候所主任,交通大学工学院工业管理系副教授,光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气象学会第二、三、四、五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气象、气候观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雷达和气象》、《流星和陨石》等论文。著有《大气圈和气候》、《森林和气候》等。 |
李春芬(1912.10.10-1996.3.3),著名地理学家。江苏兴化(今大丰县)人。1933年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地理系。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因欧战爆发暂缓出国,1940年转往加拿大留学。194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44年在美国内政部地名局工作,任专业4级区域地理学家。1946年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回国,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49年出任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1951年兼任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科主任。1952年浙江大学地理系调进华东师范大学,先生着手创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历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及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等职。除此之外,先生还历任上海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先生毕生从事地理教育,对区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其专著《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荣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现代地理学与其展望》、《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等多篇理论造诣很高的学术论文,主编《中国大百科·世界地理卷》、《辞海·世界地理分册》等多部大型辞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人录, |
金祖孟(1914—1991),浙江义乌平畴乡下朱村人。著名地理教育家、天文地理学家。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留任助教兼在职研究生。1944年获中央大学研究院地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任讲师。1952—1956年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1956年9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五十年从教生涯,全身心投入,讲授多门地理学基础课程,编辑出版多部高质量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深得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称颂和爱戴。文革后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地球概论》,任全国高师《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理事长,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以《地球科学概论》为名在台湾出版发行。1989年《地球概论》课程建设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优秀奖”。金祖孟教授是我国“地名学”最早的开拓者,20世纪40年代发表论文《地名通论》、《地名学概论》等,奠定了“地名学”的理论体系。从事我国二十四史天文律历方面的校点工作,发表《秦汉历法的发展》等多篇研究中国古历的论文。倾注十年心血写成的专著《中国古宇宙论》于1991年正式出版,堪称天文地理学界的创新之作,影响深远。 |
周淑贞(1915—1997),江苏南京人。著名气候学家。中国城市气候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汇文女子中学。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西迁重庆,193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气象学助教。先后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及其附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任九三学社华东师大副主任委员,上海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城市气候研究组组长,国家教委高校地理教材编审委员兼气象水文组组长,全国高校城市气候研究中心主任委员,全国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从事大气科学教学与科研50余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上海发现了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热岛现象,进而率先在我国提出城市气候的五岛效应(热岛效应、湿岛效应、千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开创了我国城市气候研究的先河;在全面分析柯本和斯查勒气候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全球气候分类,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城市气候学导论》、《城市气候学》、《上海城市气候的五岛效应》等论著70余部(篇),先后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在1989年日本京都城市气候会议上,被国际城市气候学界誉为全球功绩卓著的“五大先驱学者”之一。 |
郭圣铭(1915—2006),原名郭节述。江苏丹徒(今镇江丹徒区)人。著名历史学家。1915年12月25日生于丹徒东乡大港的郭家村。幼承家学,耳濡目染,早年受业于私塾。1934年以高一学历越级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1938年大学毕业后,一度执教于南开中学。1941年,经文官考试,入外交部条约司任职。1944年参加留英考试,被录取。次年赴美出任中国驻新奥尔良副领事,同时在杜伦大学继续学习。1950年,经中共地下组织介绍,携家人返归,参加新中国建设。后相继在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任教,1957年奉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专治世界史。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政治夙愿。1989年74岁时退休,以年迈体弱,乏人照应,赴美与家人团聚。先生毕生教书育人,呕心沥血。在学术园地里潜心耕耘,著述丰赡。编撰过《世界古代史简编》、《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合作)、《世界近代史讲义》,能从上到下、独立编出通史系列教材的,国内尚无几人。译有美国《独立宣言》、《格罗特〈希腊史〉选》、《俄国历史地图解说》(曾被作为中苏边界谈判的中方主要参考资料),其早年译作《震撼世界的十日》,后曾数度再版。主持编纂大型历史辞书,任《世界历史词典》编辑委员会主编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总论副主编之一。1983年出版了国内首部《西方史学史概要》,该书于198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9—1985)著作奖。先生晚年仍笔耕不辍,1989年出版了《世界文明史纲要》第一卷(古代部分)。2005年,又以90高龄完成一部近代史译稿。旋又留有《九十自叙》 |
严钦尚(1917—1992),江苏无锡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2年获浙江大学地貌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48-1951年浙江大学史地系副教授、教授。1952-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地貌教研室主任。1972-1981年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1981-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沉积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沉积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和地方的系列科研项目,在冰川与荒漠、河流与坡地、现代海岸与风暴潮沉积、油田地质以及环境演变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上海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沉积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沉积学会会员、国际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会员。著有《新疆地貌》、《地貌学》、《海洋地质学》、《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等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发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60多篇。他主持的“现代海岸与河流沉积研究”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地貌与沉积环境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编的《地貌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1987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陈涵奎(1918-2017),电子科学家,江苏武进人。1939年中央大学电机系学士。1946年公费赴美国留学,194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硕士硕士,195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1950.9—1951.6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系研究员。1951.9—1954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4.8—1972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无线电教研组主任。1961起任微波研究室主任,华东师大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2.9起任华东师大校务委员。1963.2起任教育部高校理科教材编审委员。1964.12—1992任全国政协四至八届委员。1972—1978任上海科大无线电系教授。1978.8回到华东师大物理系。1979任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任上海市高校教师职称评议委员会电子学与自控组副组长。1980—1984任华东师大物理系系主任。1981.12起任华东师大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学位委员会理科主任委员。1983—1989任国务院(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起任华东师大微波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电子学教育学会常委,《电子学报》编委,微波专业学会副主任,上海电子学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协常委。1949—1951在美国参加“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
陈涵奎专长天线、微波技术和电磁场理论,在《中国科学》、《IEEE-AP》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有价值论文数十篇。著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基础》、《纪念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100周年》。
陈涵奎1950年在美国获Sigma Xi学会金钥匙奖,1977年获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奖,198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进步奖。 |
钱谷融(1919.9.28-2017.9.28),原名钱国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文艺理论研究》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副会长等。
钱先生研究著述不多,但文章出手,大都为精品。像《论“文学是人学”》和《〈雷雨〉人物谈》等,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1957年“双百方针”提出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号召教师提交论文。针对当时文学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钱谷融写就《论“文学是人学”》,核心观点就是“文学的任务在于影响人、感化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观中对创作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发表后就得到广泛关注,既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上海的新文艺出版社甚至还将批评文章汇编为《“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荣耀,但在当时钱先生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后来“批判集”并没有第二集,但“文学是人学”的提法成为禁忌。此文后来被誉为“具有学术界公认的创新性、又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理论成果”。1959年,电视正转播《雷雨》,演员的口气、声音、语调,都是极“左”的味道。钱谷融就写了评论《雷雨》人物的系列文章,他不仅着眼于话剧本身,而且从“人学”的理论(包括文学审美理论)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1980年汇聚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研究曹禺话剧《雷雨》的专著,后获上海市1979-1985年社科优秀著作奖。
钱先生自1951年调入刚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到1997年退休、返聘至2001年,50年间桃李满天下。钱先生还调教出一批高质量的高端研究人才,如许子东、戴光宗、王晓明、殷国明、陈惠芬、王雪瑛、钱虹、李劼、夏志厚、吴俊、徐麟、胡河清、刘洪涛、高恒文、格非等,都是他门下的研究生或博士生。
钱先生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提出“文学是人学”的主张,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8列名上海市社联首批“社科大师”。 |
严重敏(1920—2017),浙江舟山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8年进入中央大学学习。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后曾在中大附中、南开中学等校任教。1948年初赴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生部攻读人文地理。新中国诞生后,于1949年秋回国。
1952年起,受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副教授兼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1980年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地理集刊》(现改为《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上海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编委及欧洲篇主编。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195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进行城市地理学研究。1961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推举严重敏等三人成立“人口和居民点地理”小组,负责协调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对我国城市人口发展规律、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组织演变、城镇体系理论、浦东开发、CBD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1987年华东师大授予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教40年荣誉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10月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
冯契(1915—1995年),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县,原名冯宝麟。1935年先生报考南开大学数学系奖学金生,被录取之后,又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公费生,最终决定入读清华哲学系 |
郑一善(1910-1997)字子贞,江苏武进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
陈彪如(1910—2003),曾用名陈友炳。祖籍福建,生于湖北孝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
戴家祥(1906—1998),字幼和,浙江永嘉人。早年在家里接受私塾教育,1920年秋,入浙江瑞安县立中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期研究生 |
方重(1902-1991,英文名Roland C.Fang),字芦浪,著名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生于安徽芜湖,祖籍江苏武进(现常州),1916年入清华中等科,在清华中等科时的英文教师有孟宪承、林语堂等先生,这些先生的悉心指导为其英语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1923年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毕业后 |
王造时(1902-1971),原名雄生,江西安福人,爱国民主人士、学者,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
廖世承(1892-1970),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字茂如,著名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 |
张耀翔(1893.2.23-1964.7.9),心理学家。湖北汉口(今武汉)人。1915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赴美国, |
陈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社会科学情报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早年考入清华社会系,毕业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