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4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列出的学校历史上的91位大师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6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5-20 11:03 编辑

学科分类

为了纪念、传承和发扬大师们的学术文化精神,图书馆申报2019-202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启动“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库”建设,并于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正式上线,全方位展示大师的生平、著述、影像、手迹等各方面资料,同时汇聚史料功能、检索功能,为研究大师及其学术思想等提供宝贵资料。

此后,图书馆于2022年11月建立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面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相关人士,常年性征集手稿、笔记日记、信札、字画、签名本、照片、档案、印章等杂项,并多次宣传、展览这些手稿,推广师大学风,传承师大学脉。图书馆随时接受相关资料捐赠,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更新数据,陆续推出其他名师,让我们携手共建师大精神和文化知识的宝库。


其中4位,是52年之后接收大学教育的,其余的均为院系调整前,另外有10人出头是自学成才或没有国内高等教育经历
其余约75人当中:

中央大学校友:18人
清华大学校友:9人
浙江大学校友:5人
圣约翰大学校友:5人
北师大校友:4人
金陵大学校友:3人
光华大学校友:3人
同济大学校友:3人
大夏大学校友:3人
复旦大学校友:3人
北大校友:3人
武汉大学校友:2人
东吴大学校友:2人
雅礼大学校友:2人
之江大学校友:2人
燕京大学、无锡国学专门学院、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大同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大学、中国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国立音专、齐鲁大学、沪江大学各一人


中央大学校友:18人
束世澂(1896—1978),字天民。安徽芜湖人。著名历史学家。幼入私塾,攻读经书。1910年8月至1913年7月,安徽皖江政法专门学校求学。毕业后,在芜湖私塾执教。1920年9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柳诒徵等名师。1924年9月,转读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1925年8月至抗战前,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文系、中央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历史系等任教。1938年9月起,任四川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46年9月至1951年7月,任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系、安徽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教授。1951年8月至去世前,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三级),曾任该系中国古代及中世纪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指导教师。
张开圻,1896年生于江苏无锡。1919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专科。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大同大学等院校。在大同大学时,曾任物理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务。1952年院系调整来到华东师大物理系,被评为二级教授,出任首届物理系主任。1951年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分会改组重建时,张开圻教授任第一届理事,后曾担任付理事长。1953年张开圻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曾任第二届到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1980年5月12日,张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张宗汉(1899—1985),字真衡。浙江嵊县(今嵊州)人。著名生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06—1914年在浙江嵊县读小学,1914—1918年在浙江绍兴第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18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后因经济困难中途停学去小学任教,1921—1926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学系,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曾兼任江苏海州中学教师。大学毕业后,应聘在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所秉志先生领导下工作,负责建立了生理学研究室,期间曾兼任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师从R.W.Gerard教授,攻读生理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立中正医学院(江西)教授、国立中正大学生理学教授兼生物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人类学系生理学教授、南通学院医科生理学教授、上海同济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等。1951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学系系主任。
徐震堮(1901.6.9-1986.10.11),字声越,浙江嘉善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和翻译家。1901年6月9日生。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史部,曾为中学教师十余年。1939年入浙江大学执教。解放后院系调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曾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后,任所长,并受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后任古籍所名誉所长。
胡焕庸(1901.11.20-1998.4.30),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是江苏宜兴人,1919-1923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就读。1923-1925年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在东南大学补读地学系学分后获理学士学位,1926-1928留学法国。回国后到中央大学任教,后任地理系主任、教务长,又于1931-1933年受江苏省政府任命担任苏州中学校长。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自然科学社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治淮委员会任职;1953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57年创建国内高校最早的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83年任人口所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等。胡焕庸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也是当代自然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先驱者之一。

1935年胡焕庸发表了著名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悬殊差异的“瑷珲-腾冲线”(因地名变更也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条界线被誉为“胡焕庸线”。这条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切变线’或‘突变线’,它的被发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最本质、最稳定的格局。
李锐夫(1903—1987),原名李蕃。浙江平阳人。著名数学家。1903年10月7日生于平阳项桥乡李家车村(现钱库镇)。1925年考入中央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常州中学、广西大学、山东大学任教。1939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归国后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教授。1951年任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兼任副教务长。1960年起任副校长,1962年又兼任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同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辞海》编委和数学分科主编、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所从事的整函数理论研究列入1956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历任第五、六届全国人民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民盟成员。1986年以8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病逝于上海。
萧承慎(1905-1970),湖北江陵人。著名教育学家。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学系;193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33年至193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教育理论。曾任中央大学教育学系、河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国立编译馆教育组编辑,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秋起,先后任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上海教育学会第一界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专长教育基本理论。有《教师基本素养三讲》、《师道征故》、《我国中学校长制度之探讨》、《普通教学法讲义》、《莫礼生教学法》、《分数及记分制度》、《教学法基本概念检讨》、《教学原则检讨》等论著。

赵祥麟先生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系。1934—1937年创办江苏省江宁中学,任校长。194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赵祥麟先生担任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外国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首批授为硕士生导师。赵祥麟先生还先后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教育大辞典》和《中外教育比较史》顾问,曾负责《辞海》外国教育史条目编撰工作。

     他生前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担任民革上海市委员会顾问、民革华东师范大学主任委员。赵祥麟先生于2001年12月10日在上海逝世。
沈灌群(1908-1989),号子元,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父亲是秀才出身的塾师,5岁随父发蒙。1918年进免费的如皋县商会私立乙种商业学校,后考入膳宿全免费的江苏省立第二代用师范学校,1928年肄业于江苏省立如皋师范,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系。193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任教员、研究室主任、教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任职于教科书编委会、高教司等部门,并在高校兼职。1944年考取公费留美,入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西方教育史和比较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旋即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1947年初回国,受聘为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教授,讲授中外教育思想史、教育学等课程。1949年上海解放,参加复旦大学接管后清查委员会,参加筹组复旦大学工会,担任教务处注册组主任。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中,随复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育系教授,主讲中国教育史、教育学等课程。1982年起招收中国教育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工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主要有:《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195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1984)、《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1988)、《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1985-1989)、《沈灌群教育论稿》(1993)等。《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1958年俄译本在苏联出版。
王文瀚(1909-1976),华东师范大学气象学教授。江苏宝应人。195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38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央气象局沙坪坝测候所主任,交通大学工学院工业管理系副教授,光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气象学会第二、三、四、五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气象、气候观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雷达和气象》、《流星和陨石》等论文。著有《大气圈和气候》、《森林和气候》等。
李春芬(1912.10.10-1996.3.3),著名地理学家。江苏兴化(今大丰县)人。1933年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地理系。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因欧战爆发暂缓出国,1940年转往加拿大留学。194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加拿大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地质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44年在美国内政部地名局工作,任专业4级区域地理学家。1946年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回国,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49年出任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1951年兼任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科主任。1952年浙江大学地理系调进华东师范大学,先生着手创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历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及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等职。除此之外,先生还历任上海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先生毕生从事地理教育,对区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其专著《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荣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现代地理学与其展望》、《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等多篇理论造诣很高的学术论文,主编《中国大百科·世界地理卷》、《辞海·世界地理分册》等多部大型辞书。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人录,
金祖孟(1914—1991),浙江义乌平畴乡下朱村人。著名地理教育家、天文地理学家。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留任助教兼在职研究生。1944年获中央大学研究院地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任讲师。1952—1956年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1956年9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五十年从教生涯,全身心投入,讲授多门地理学基础课程,编辑出版多部高质量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深得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称颂和爱戴。文革后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地球概论》,任全国高师《地球概论》教学研究会理事长,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以《地球科学概论》为名在台湾出版发行。1989年《地球概论》课程建设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优秀奖”。金祖孟教授是我国“地名学”最早的开拓者,20世纪40年代发表论文《地名通论》、《地名学概论》等,奠定了“地名学”的理论体系。从事我国二十四史天文律历方面的校点工作,发表《秦汉历法的发展》等多篇研究中国古历的论文。倾注十年心血写成的专著《中国古宇宙论》于1991年正式出版,堪称天文地理学界的创新之作,影响深远。
周淑贞(1915—1997),江苏南京人。著名气候学家。中国城市气候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汇文女子中学。1934年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西迁重庆,193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气象学助教。先后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及其附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任九三学社华东师大副主任委员,上海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城市气候研究组组长,国家教委高校地理教材编审委员兼气象水文组组长,全国高校城市气候研究中心主任委员,全国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从事大气科学教学与科研50余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上海发现了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热岛现象,进而率先在我国提出城市气候的五岛效应(热岛效应、湿岛效应、千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开创了我国城市气候研究的先河;在全面分析柯本和斯查勒气候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全球气候分类,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城市气候学导论》、《城市气候学》、《上海城市气候的五岛效应》等论著70余部(篇),先后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在1989年日本京都城市气候会议上,被国际城市气候学界誉为全球功绩卓著的“五大先驱学者”之一。
郭圣铭(1915—2006),原名郭节述。江苏丹徒(今镇江丹徒区)人。著名历史学家。1915年12月25日生于丹徒东乡大港的郭家村。幼承家学,耳濡目染,早年受业于私塾。1934年以高一学历越级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1938年大学毕业后,一度执教于南开中学。1941年,经文官考试,入外交部条约司任职。1944年参加留英考试,被录取。次年赴美出任中国驻新奥尔良副领事,同时在杜伦大学继续学习。1950年,经中共地下组织介绍,携家人返归,参加新中国建设。后相继在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任教,1957年奉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专治世界史。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政治夙愿。1989年74岁时退休,以年迈体弱,乏人照应,赴美与家人团聚。先生毕生教书育人,呕心沥血。在学术园地里潜心耕耘,著述丰赡。编撰过《世界古代史简编》、《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合作)、《世界近代史讲义》,能从上到下、独立编出通史系列教材的,国内尚无几人。译有美国《独立宣言》、《格罗特〈希腊史〉选》、《俄国历史地图解说》(曾被作为中苏边界谈判的中方主要参考资料),其早年译作《震撼世界的十日》,后曾数度再版。主持编纂大型历史辞书,任《世界历史词典》编辑委员会主编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总论副主编之一。1983年出版了国内首部《西方史学史概要》,该书于198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9—1985)著作奖。先生晚年仍笔耕不辍,1989年出版了《世界文明史纲要》第一卷(古代部分)。2005年,又以90高龄完成一部近代史译稿。旋又留有《九十自叙》
严钦尚(1917—1992),江苏无锡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2年获浙江大学地貌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48-1951年浙江大学史地系副教授、教授。1952-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地貌教研室主任。1972-1981年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1981-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沉积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沉积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和地方的系列科研项目,在冰川与荒漠、河流与坡地、现代海岸与风暴潮沉积、油田地质以及环境演变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上海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沉积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沉积学会会员、国际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会员。著有《新疆地貌》、《地貌学》、《海洋地质学》、《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等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发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60多篇。他主持的“现代海岸与河流沉积研究”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地貌与沉积环境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编的《地貌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1987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陈涵奎(1918-2017),电子科学家,江苏武进人。1939年中央大学电机系学士。1946年公费赴美国留学,194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硕士硕士,195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1950.9—1951.6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系研究员。1951.9—1954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4.8—1972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无线电教研组主任。1961起任微波研究室主任,华东师大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2.9起任华东师大校务委员。1963.2起任教育部高校理科教材编审委员。1964.12—1992任全国政协四至八届委员。1972—1978任上海科大无线电系教授。1978.8回到华东师大物理系。1979任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任上海市高校教师职称评议委员会电子学与自控组副组长。1980—1984任华东师大物理系系主任。1981.12起任华东师大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学位委员会理科主任委员。1983—1989任国务院(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起任华东师大微波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电子学教育学会常委,《电子学报》编委,微波专业学会副主任,上海电子学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协常委。1949—1951在美国参加“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

陈涵奎专长天线、微波技术和电磁场理论,在《中国科学》、《IEEE-AP》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有价值论文数十篇。著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基础》、《纪念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100周年》。

陈涵奎1950年在美国获Sigma Xi学会金钥匙奖,1977年获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奖,198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进步奖。
钱谷融(1919.9.28-2017.9.28),原名钱国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江苏武进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历任重庆市立中学教师,交通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文艺理论研究》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副会长等。

钱先生研究著述不多,但文章出手,大都为精品。像《论“文学是人学”》和《〈雷雨〉人物谈》等,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1957年“双百方针”提出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号召教师提交论文。针对当时文学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钱谷融写就《论“文学是人学”》,核心观点就是“文学的任务在于影响人、感化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观中对创作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发表后就得到广泛关注,既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上海的新文艺出版社甚至还将批评文章汇编为《“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第一集)。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荣耀,但在当时钱先生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后来“批判集”并没有第二集,但“文学是人学”的提法成为禁忌。此文后来被誉为“具有学术界公认的创新性、又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理论成果”。1959年,电视正转播《雷雨》,演员的口气、声音、语调,都是极“左”的味道。钱谷融就写了评论《雷雨》人物的系列文章,他不仅着眼于话剧本身,而且从“人学”的理论(包括文学审美理论)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1980年汇聚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研究曹禺话剧《雷雨》的专著,后获上海市1979-1985年社科优秀著作奖。

钱先生自1951年调入刚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到1997年退休、返聘至2001年,50年间桃李满天下。钱先生还调教出一批高质量的高端研究人才,如许子东、戴光宗、王晓明、殷国明、陈惠芬、王雪瑛、钱虹、李劼、夏志厚、吴俊、徐麟、胡河清、刘洪涛、高恒文、格非等,都是他门下的研究生或博士生。

钱先生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提出“文学是人学”的主张,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8列名上海市社联首批“社科大师”。
严重敏(1920—2017),浙江舟山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8年进入中央大学学习。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后曾在中大附中、南开中学等校任教。1948年初赴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生部攻读人文地理。新中国诞生后,于1949年秋回国。

1952年起,受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副教授兼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1980年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地理集刊》(现改为《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上海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编委及欧洲篇主编。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1959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进行城市地理学研究。1961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推举严重敏等三人成立“人口和居民点地理”小组,负责协调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对我国城市人口发展规律、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组织演变、城镇体系理论、浦东开发、CBD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1987年华东师大授予研究生优秀导师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教40年荣誉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10月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清华大学校友:9人
冯契(1915—1995年),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县,原名冯宝麟。1935年先生报考南开大学数学系奖学金生,被录取之后,又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公费生,最终决定入读清华哲学系
郑一善(1910-1997)字子贞,江苏武进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陈彪如(1910—2003),曾用名陈友炳。祖籍福建,生于湖北孝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戴家祥(1906—1998),字幼和,浙江永嘉人。早年在家里接受私塾教育,1920年秋,入浙江瑞安县立中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期研究生
方重(1902-1991,英文名Roland C.Fang),字芦浪,著名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生于安徽芜湖,祖籍江苏武进(现常州),1916年入清华中等科,在清华中等科时的英文教师有孟宪承、林语堂等先生,这些先生的悉心指导为其英语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1923年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造时(1902-1971),原名雄生,江西安福人,爱国民主人士、学者,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廖世承(1892-1970),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字茂如,著名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
张耀翔(1893.2.23-1964.7.9),心理学家。湖北汉口(今武汉)人。1915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赴美国,
陈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社会科学情报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早年考入清华社会系,毕业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

浙江大学校友:5人
陈吉余(1921-2017),江苏灌云人。国际著名河口海岸学家,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45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本科毕业,1947年浙江大学史地系研究生毕业
曹锡华(1920.3——2005.12),著名数学家、教育家。1920年3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27年在上海南市区大东门育才学校读书。1932年上海发生“一 • 二八”事变,到浙江上虞上学。1934年,曹锡华考取了当时全国著名的上海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刚满17岁的曹锡华不得不辍学,进入南京丁家桥陆军交辎学校,学习驾驶与修理汽车,同年11月初学校撤退到长沙,改名为“陆军机械化学校”。1938年毕业后在辰溪陆军辎重兵汽车第二团,担任中尉技术员兼修理班班长。1940年,曹锡华转辗来到重庆,顺利地考取了重庆大学数理系,之后他离开重庆,到当时已迁往贵州的浙江大学求学,在苏步青和陈建功两位先生的指导下,数学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45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毕业
周本湘(1917—2000),安徽省合肥人。著名动物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24—1930年于江苏扬州、湖北武昌完成小学学业,1937年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毕业,1938—194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 1945年在浙江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研究生毕业
严钦尚(1917—1992),江苏无锡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2年获浙江大学地貌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48-1951年浙江大学史地系副教授、教授。1952-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地貌教研室主任。1972-1981年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1981-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沉积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沉积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和地方的系列科研项目,在冰川与荒漠、河流与坡地、现代海岸与风暴潮沉积、油田地质以及环境演变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上海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沉积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沉积学会会员、国际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会员。著有《新疆地貌》、《地貌学》、《海洋地质学》、《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等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发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60多篇。他主持的“现代海岸与河流沉积研究”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地貌与沉积环境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编的《地貌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1987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孙泽瀛(1911.9—1981),数学家、教育家。祖籍四川开江,1911年9月28日生于日本。1928年孙泽瀛先生考入浙江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圣约翰大学校友:5人
魏宗舒(1912-1996),数学家、教育家。1912年2月12日诞生于上海市。1929年7月他被保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徐怀启(1905—1980)

安徽含山人。著名基督教史研究家、逻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逻辑学教授。

1927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哲学系,获文学士学位。1927年至1929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学习。
孟宪承(1894.9.21—1967.7.19),字伯如,江苏省武进县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
潘雨廷(1925.3.26-1991.12.24),易经、道教研究学者,自称二观二玩斋主,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
萧孝嵘(1897.10-1963.6)著名心理学家。1897年10月生于衡阳一个中产家庭,一岁丧母,就养于浙江祖母家,10岁随父亲回湘,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县广化学校、凤池学校及长沙雅礼大学肄业。后至上海继续求学,191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北师大校友:4人
徐德嶙(1902.5-1978.11.30),字莹怀,湖南益阳县人。教授、研究员。1917至1922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本科第l部第17班。在校期间,参加毛泽东指导的进步学生组织“崇新学社”,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徐德嶙品学兼优,深得师长赏识。1922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毕业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张作人(1900-1991),江苏泰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
赵廷为(1900-2001),字轶尘,浙江嘉善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尤长于教学法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教学法的引进和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我国现代教学法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勤奋好学的赵廷为从小便刻苦读书,事事绝不落在同学后面。少年时在家乡一带求学,就因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颇受老师重视。尔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后来为减轻家庭负担,转到免费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预科就读。
常道直(1897-1975),又名常导之,江苏省江宁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1920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遂升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学习,修业两年毕业,成为中国首届教育学科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一职。1925年考取公费留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杜威,1926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6至1928年公费赴英、德等国考察,并在英国伦敦大学哲学系和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习。

1928年回国,先后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安徽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教育系主任及教务长等职。参加创建中国教育学会,为首届常务理事。1943年底当选为教育部部聘教授。1944年任教育部中教司司长。1948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身份出席了世界教育大会,并代表中国发言。

1951年起在华师大任教育系教授,先后担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任外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导师,晚年在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主持研究。1975年病逝。

金陵大学校友:3人
光华大学校友:3人
同济大学校友:3人
大夏大学校友:3人
复旦大学校友:3人
北大校友:3人

金陵大学
谢循初,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安徽省当涂县人。1915-1918年在南京私立金陵大学攻读。1919年留美,在芝加哥大学深造。1921年回国。从1921年起先后担任武昌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光华大学教育系主任,安徽大学教务长等职。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系教授直到去世。谢循初是在中国创建心理科学的倡导者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为中国最早的心理学杂志-《心理》撰稿,介绍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的成长。1937年4月24日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他参加了学会并担任心理学名词审查会委员。三十年代初期,他曾多次著文评论当时出版的教材《新师范教科书:心理学》(《图书评论》,1932)、《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心理学》(《图书评论》,1932)、《潘菽编的心理学概论》(《图书评论》,1932)、《丘景尼编的心理学概论》(《图书评论》,1933),对当时心理学的教材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还发表《学习心理》(上海教育季刊,1931),文中首先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又从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及格式塔学派的观察阐述学习,并就学习环境、教材的分段及学生本身的妨碍等问题提出看法。他在《英国学者谈“心”》(《上海教育季刊》,1931)一文中介绍了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家及物理学家对“心”的认识。谢循初曾翻译过不少心理学名著,主要有:武德沃斯《心理学》上册(1925)、下册(1933),武德沃斯《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等。
常道直(1897-1975),又名常导之,江苏省江宁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1920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遂升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学习,修业两年毕业,成为中国首届教育学科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一职。1925年考取公费留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杜威,1926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6至1928年公费赴英、德等国考察,并在英国伦敦大学哲学系和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习。

      1928年回国,先后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安徽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教育系主任及教务长等职。参加创建中国教育学会,为首届常务理事。1943年底当选为教育部部聘教授。1944年任教育部中教司司长。1948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身份出席了世界教育大会,并代表中国发言。

      1951年起在华师大任教育系教授,先后担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任外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导师,晚年在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主持研究。1975年病逝。
洪范五(1893.11.22—1963.1.27)
原名洪有丰,字范五,安徽绩溪人。1910-1912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堂中学部。1912年考入金陵大学,攻读文科,1916年毕业留校任图书馆助理,后任图书馆副馆长。191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留学,期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任中文临时编目员。1921年6月学成回国,任东南大学教授兼图书部主任。1927-1949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中央政治学校、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秘书兼第三科科长等职。建国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52年8月,到华东教育部主持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图书调拨工作,同年12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任业务指导,后任副馆长。1957年、1963年,先后被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为图书组组员。


北大
王智量(1928.6-2023.1),著名外文专家、翻译家、小说家,笔名智量。中共党员、民盟成员。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人。1928 年 6 月出生于陕西汉中。1947 年王智量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高达观于1897年10月27日出生,自幼接受家庭的启蒙教育,在高家私塾和祖父创办的广益学校学习。1915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在族叔曾祖高一涵的推荐下考入北京大学法语系。
赵廷为(1900-2001),字轶尘,浙江嘉善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尤长于教学法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教学法的引进和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我国现代教学法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勤奋好学的赵廷为从小便刻苦读书,事事绝不落在同学后面。少年时在家乡一带求学,就因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颇受老师重视。尔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后来为减轻家庭负担,转到免费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预科就读。




同济大学
陈昌平(1923.12.12—2003.05.18),广东台山人。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钱国祯(1918—1985),江苏江阴人。著名动物学家、生态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生态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态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上海生态学会首届理事长。1937— 1942年就读于同济大学生物学系
堵南山(1917—2017),浙江绍兴人。著名动物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七、八两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奠基人之一。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生物学系,


复旦大学
葆奎(1923年2月5 0—2012年7月30日),字照藜,号宝魁,江苏 宜兴人。早年就读于武进县立漕桥小学、宜兴县立夏芳中学(初中),194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47年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教育学系
曹孚(1911年3月12日—1968年1月15日),字允怀,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我国当代有名的教育学家、教育史学家。少时家境贫寒,多依靠姑母资助。1929年7月,在上海市麦伦中学高中部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33年考入复旦大学教育学系
胡寄南(1905.11.18-1989.12.20),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原籍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192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心理学系


大夏大学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大建校元勋之一。1943年毕业于大夏大学历史社会学系
戈宝权(1913年2月15日—2000年5月15日),曾用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江苏东台人。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夏炎(1913-2002),又名浴风、南薰。湖北鄂州人。著名化学家。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毕业于大夏大学化学系


光华大学
叶百丰(1913-1986.4),号颍根,安徽桐城人。1938年肄业于上海光华大学
杨宽(1914.1.12-2005.9.1),中国历史学家。字宽正,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白鹤江镇(今上海市青浦区),1919年入鹤溪小学念书,1926年就读苏州中学师范科,1932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
赵善诒(1911.10.10-1988.3.25),字穀丞,江苏苏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



武汉大学校友:2人
东吴大学校友:2人
雅礼大学校友:2人
之江大学校友:2人
东吴大学
顾可权(1914-2014),江苏省苏州市人。1938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任上海市农工民主党市委常委,华东师大农工民主党主任委员。历任光华大学南通学院教授,上海商品检验局化工处主任,杨氏化学治疗研究院和永明化工研究院研究员。1953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任化学系教授,有机化学教研室、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和有机合成教研室主任等职。1977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5年和1986年两次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1986年获化工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颁发的溴氰菊酯的《六五》公关项目的成果奖(集体),1986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委贡献纪念奖, 1992年获国务院高等教育事业特殊津贴。

顾可权在国内较早开展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研究,并合成了多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拟除虫菊酯,发表了“含氟除虫菊酯全合成”等有关拟除虫菊酯方面的论文29篇。此外,发表的重要著作有《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及其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半微量有机制备》、《拟除虫菊酯》(集体编写)、《分子重排反应》及《棉油烧碱脱酸法的理论与实际》等。

代表性的论文有“我国合成拟除虫菊酯发展近况”(Synthetic pyrethroi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自然科学年鉴1990)第八届国际农药化学会议时发表(1995年),“杀虫杀螨低毒多功能拟除虫菊酯的研究”(1989年),申请专利2项。

历年来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三次参加由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即IUPAC召开的国际农药化学会议(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举行的农药技术学术座谈会),二次赴日本(1988年,1992年)进行除虫菊酯研究的学术交流。
王志稼(1895-1981),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名守成,以字行。1916年考取东吴大学生物系。次年发起成立丽则会。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东吴大学学生会第一届会长,在《东吴学报》发表中国第一篇藻类论文《苏州螺壳上附生的藻类植物群》。次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兼任东吴一中、景海女子师范教员。1924年初其英语论文《中学生物学之教学法》在全国教会大学会议上获誉,并受中国科学社委托编著新学制高中教材《公民生物学》。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次年获植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沪江大学生物学讲师,1927年参加沪江大学中国教员收回教育权委员会。后任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兼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国立药专教授。1932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藻类学技师、研究员,对长江流域淡水藻类植物作系统研究。1938年任上海女子大学教授,1941年任沪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3年任私立华东大学理学院院长。1946年初中国建设服务社、中国科学事业协作社联合创办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次年兼任光华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1948年又兼任上海市立科学馆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初当选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委员。1951年负责创办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8年,为支援安徽建设,全家由上海迁到合肥,他奉命筹建合肥师范学院生物系。该系1959年,由合肥迁到芜湖,后又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和系主任。曾当选上海市植物学会第一届主席,安徽省植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常委。


武汉大学
刘佛年(1914.4.1-2001.5.12),教育家。湖南醴陵人。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
徐德嶙(1902.5-1978.11.30),字莹怀,湖南益阳县人。教授、研究员。1917至1922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本科第l部第17班。在校期间,参加毛泽东指导的进步学生组织“崇新学社”,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徐德嶙品学兼优,深得师长赏识。1922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毕业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之江大学
施蛰存(1905.12.3—2003.11.19),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名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柳安、安华、薛蕙、李万鹤、曾敏达、陈蔚、舍之、北山等。原籍浙江杭州,1913年随家迁居上海松江。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
张宗汉(1899—1985),字真衡。浙江嵊县(今嵊州)人。著名生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06—1914年在浙江嵊县读小学,1914—1918年在浙江绍兴第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18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后因经济困难中途停学去小学任教,1921—1926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学系,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曾兼任江苏海州中学教师。大学毕业后,应聘在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所秉志先生领导下工作,负责建立了生理学研究室,期间曾兼任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师从R.W.Gerard教授,攻读生理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上海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立中正医学院(江西)教授、国立中正大学生理学教授兼生物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人类学系生理学教授、南通学院医科生理学教授、上海同济大学生物学系教授等。1951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学系系主任。

雅礼大学
陈科美(1898—1998),原名陈锡庆,湖南长沙人。1903年春到1912年夏受旧式教育8年,奠定了部分的学术基础。1913年春,投考长沙著名的私立修业高等中学,两年半的新教育帮助他奠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1915年秋考入长沙私立雅礼大学读预科,因读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认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道路,所以立志学教育,以作报国之计,于是在暑假与几位同班好友创办暑期儿童补习学校,后改为工读学校,又扩充为协均中学。1920年大学预科毕业
萧孝嵘(1897.10-1963.6)著名心理学家。1897年10月生于衡阳一个中产家庭,一岁丧母,就养于浙江祖母家,10岁随父亲回湘,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县广化学校、凤池学校及长沙雅礼大学肄业。后至上海继续求学,191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其余,燕京大学、无锡国学专门学院、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大同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大学、中国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国立音专、齐鲁大学、沪江大学各一人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6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做是中文,外文,历史,地理,教育学科的实力综合体现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6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一级二级教授那个网络贴上我看漏了华东师范大学这么重要的一个大学,结果一看,人家的大师在这列着呢,看来那个帖子漏了不少学校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6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师近些年录取分直线下滑,学科建设也乏善可陈啊

初出江湖

Rank: 2

11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ecosong 发表于 2025-5-20 11:47
华师近些年录取分直线下滑,学科建设也乏善可陈啊

现在人口下降,老师严重过剩,其他学校毕业生又来挤压老师空间,师范学校哪有走上坡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21 13:17 , Processed in 0.0981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