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基础研究与“卡脖子”技术攻关。
2 i3 O- u6 S5 ?5 G5 b7 j5 |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聚焦基础学科建设和前沿领域研究,加强研究方向、科研团队、资源系统布局,提高科研组织化程度。要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投入支持机制,完善动态科技评价体系,在确保基础研究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推动科研资源向高潜力领域倾斜。: e7 z$ Q8 g* A
近年来,山东大学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加强体系化科研攻关,承担了一批亿元级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克了碳化硅晶体生长、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等多项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8 N8 u A7 ?6 Z7 _
$ }* ^( N" v L& z: D
探索本博贯通培养模式。
# M' Z/ q0 T0 b9 M! M0 L, v构建一体化培养方案,实行“少年班”等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提前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进入科研团队并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 x6 |8 V. } G9 }' q8 N' |
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支持将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前沿意识。山东大学通过建立本硕博学分转换机制,持续推进贯通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 Z: e) u/ v; i$ n( z* R, R! [3 j2 q) J- q0 X1 Z
构建开放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
; _( @* L/ ?4 E; a$ p) u8 f持续深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要快速响应,前沿学科专业要适度超前布局,人才需求比较稳定的学科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深化资源力量整合,推进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强化学科特色发展。9 D2 Z5 F7 r. K0 U- j0 |
山东大学坚持“融合发展”理念,统筹优化一校三地学科力量布局,助力数学等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学科向“大而美”升级,推动东北亚区域国别研究等具有独特优势、小众专精的学科向“小而优”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