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1|回复: 4

中广核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共建反应堆冷却剂化学联合研究中心

[复制链接]

白银长老

Rank: 8Rank: 8

3455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2 E! }. y' C" Y8 T% ?* [" Q
7月8日,中广核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成立“反应堆冷却剂化学联合研究中心”,并举行研讨会。7 u3 l2 L# a5 G1 ]
. g2 W( S. c9 J1 n, M. f9 x; `$ |
  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双方在核能领域的合作迈入了更深层次、更富成效的新阶段,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持续、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助推我国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白银长老

Rank: 8Rank: 8

3455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银长老

Rank: 8Rank: 8

3455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广核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共建反应堆冷却剂化学联合研究中心 (cnnpn.cn)
9 n& |+ F4 \% X6 M0 Q$ V0 t/ [
7 U0 A4 ^6 G1 _/ U
% L* `1 \) U" \  X+ s3 c+ l

1 \& P6 x% \" E( v6 E8 T, S8 y* q9 p. J* H  }
$ `3 B- y) M5 M/ u* x9 a# N3 a
7月8日,中广核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成立“反应堆冷却剂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研究中心”),并举行研讨会。
4 W2 @/ O/ [5 ~0 k: x; D, g+ M% x
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双方深化战略合作、服务国家核能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该中心分别依托研究院反应堆放废与放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旨在打造一个聚焦反应堆冷却剂化学关键技术的先进科研平台。
会上,研究院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建设背景、目标、方案及预期成效。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在研讨会上指出,期望联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院交叉学科优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引领多学科发展,为双方在技术研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搭建更广阔平台,为国家核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强调,此次与中法核学院的“强强联合”,是研究院落实国家战略、聚焦行业痛点、深化产学研融合、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期望通过联合研究中心引进更多国际顶尖人才。
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双方在核能领域的合作迈入了更深层次、更富成效的新阶段,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持续、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助推我国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瑶、院长王为、副院长马显锋,研究院放化所所长李利、副所长刘夏杰,科技管理部及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后,相关人员参观了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并开展了安全检查工作。
登录位置 185.191.171.12 - 欧盟

3 D7 Q1 g/ R% _7 Z+ p4 r

白银长老

Rank: 8Rank: 8

3455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978年至1994年,中广核成功筹备和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填补中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空白,实现中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1994年9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13年4月26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3 P6 q6 ]" ~& I1 p+ Z- I+ A9 Q
9 r! I" G9 ~7 K
1995至2004年,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核电自主化进程,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建成,奠定中广核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从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方面为中广核迎接核电积极发展以及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奠定了基础。
" T' u- y& t  X/ W- F9 t, G# u- {
; k/ f+ V6 R# O0 Y6 I$ Z) Y2005至2021年,中广核迈入了自主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中国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等四个自主化,迈出广东,布局全国,在辽宁大连、福建宁德、广东阳江、广东台山、广西防城港、广东惠州、浙江苍南等地建设核电站。同时,中广核构建铀资源保障体系,进军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并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医疗污水处理、抗生素菌渣处理、辐照农产品保鲜等领域。

白银长老

Rank: 8Rank: 8

3455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sthread 于 2025-7-12 14:48 编辑 4 P* T$ |! R4 {% H1 ?4 F: j
besthread 发表于 2025-7-12 14:37  ~/ A# @/ ~6 c8 @  x3 X
1978年至1994年,中广核成功筹备和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填补中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空白,实现中国大陆大型商 ...
1 j( {6 Q# ?) N0 D

2 C4 ~8 M% [, T& U3 C8 A5 Z: x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409-312800-1.html9 f, v+ z3 p, q) {+ J4 R8 \! E
“产教融合”助推中广核人才培养 激活发展新动能# ?3 g$ ~9 a8 M! \
/ K: e3 R* Z" B# l3 ]0 f! _  [

9 z8 y, @/ Y% z" x' t+ r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K4 C. R) {& T) i

& `  x2 @) U' e$ F2 V) n

  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据中广核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安排,中广核集团积极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自2022年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集团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按照中组部下达的招生计划,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主动对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硕博士招生培养工作。在招生方面,现已完成2022、2023两级共计64人的招生,其中在校工程硕士36人、工程博士12人,面向集团优秀一线技术骨干的在职博士16人。在培养方面,集团通过高校走访调研、制定培养管理细则、配强导师建立联络、编制培养计划、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系统安排入职等方式推进企校联合培养工作。根据估算,集团将为首期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投入超过7000万元。

  除了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中广核还拓宽校企联合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的新模式。自2005年开始,中广核相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山东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签订了企校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累计从这些高校招聘学生5000多名,有效地解决了集团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


9 Q( Y8 D+ u3 w0 D  B% z) E7 w( Q, S

  四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积极探索,中广核形成了四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中广核通过考察评估,与高校签署《“订单+联合”培养协议》。每年3月,中广核都会派出专人到全国相关的高校招聘一批相关专业(主要以核工程与核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自动化等5大专业为主)的三年级在校学生,并与学生签署“就业意向书”。随后,企、校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双方对这些学生进行联合分班培养。学生在本科毕业前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完成十多门与中广核业务相关的联合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核物理与反应堆物理》《压水堆核电站原理》《核电站安全》《核电工程导论》《核电专业英语》《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广核人》等。

  在联合培养期间,中广核将根据签署“就业意向书”的学员数量及与高校商定的费用标准,向校方支付培养费。中广核在校方设立“中广核奖学金”和“中广核育才奖”,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员和优秀教师。中广核还将根据协议约定,向学员发放部分生活津贴。学员未在规定的期间内完成全部学业并达到与中广核签订的“就业意向书”规定要求的,中广核安排下属成员公司与学员签署劳动合同。

  中山大学-中广核 “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2013年中广核与中山大学签署的核电“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核电“工程师教育”项目学制6年,其中三个阶段的企业实习环节由中广核负责承接实施。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核电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翻开了新篇章。截至目前,中广核已经为中法核学院安排了1000余人次的实习和350余人次的核电厂参观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中广核累计招聘录用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毕业生300余人,其中大部分进入到中广核的研究院和设计院的专业技术岗位,极大地夯实了中广核高端技术方面的人才储备。

  博士后工作站。为促进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广核于2000年9月提出设站申请,经深圳市人社局、广东省人社厅、国家人社部三级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批后,中广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1年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作。在国家大力发展核电、鼓励核电“走出去”的大好形势下,中广核亟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入站,中广核博士后工作站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建立起完备的博士后“招收-进站-培养-出站”流程,截至2023年8月份,工作站已累计招收博士后71名,其中已出站博士后24名,在站博士后47名,博士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主持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7项,参与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博士后论文、专利、著作权等科研成果丰硕,其中撰写专著2部,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人入选广东省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海外青年博士后引进项目”名单,8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科研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中广核博士后工作站于2019年获得了广东省首批“100家博士博士后创新平台”的荣誉称号。

  2023年,依托中山大学,申请成立中广核南方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打造“深圳+中山”博士后双站运作模式,有力支撑研究院和南方中心建设。

  清华大学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清华大学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硕士班是由国家能源局、教育部共同牵头,清华大学、中广核、中核集团、国家电投联合发起的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采用企校联合培养模式,实行企校双导师制,企业负责配备企方导师,安排留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实习。截至目前,共有来自英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巴基斯坦、加纳、南非、苏丹、土耳其、泰国、伊朗、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尼日利亚、突尼斯、约旦、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纳米比亚及阿富汗等22个国家的141名留学生在中广核进行了专业实践培养。企业导师来自中广核研究院、工程公司设计院的管理及高技术岗位人员,学历均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反应堆核技术、核燃料研发设计、反应堆物理及核电厂安全分析等。截至目前,共有23名导师参与留学生培养。


% m0 K6 _8 r8 ?% X, p: w" l$ o

  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中广核除了与高校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广核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单位员工安全文化意识以及工作技能培养,主动弱化边界,为合作伙伴单位关键岗位提供安全质量、震撼教育、防人因素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牵头为合作伙伴单位培养授课教员,建立规范的教员聘用流程,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以及岗位授权体系,为合作伙伴自主培训能力建设提供支持。

  中广核积极地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牵头成立了核电工程产业链AE培训联盟,致力于通过提升核电工程产业链的劳动者素质,为全产业链赋能,实现核电项目优质高效的建设。我们围绕安全和质量两个专业,开发了19门涵盖设计、采购和施工领域的精品课程。近两年,已面向产业链单位400余位安全质量管理骨干实施了安全质量管理能力认证培训。通过骨干培训后在其所在单位开展轮训,提高产业链各单位相关员工安全质量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累计培养核电工程产业链工人超过24万人,实现产业链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中广核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包括承办香港机电署培训班、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能源局培训班、香港中电项目等,并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了防人因素、工业安全、核安全等培训。近三年来,中广核为外部客户、承办商、供应商、产业合作伙伴组织培训参训总计达8.8万人次。

  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不仅是经济发展增长带、经济发展创新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职业教育及地方普通高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广核集团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 i8 L) b7 e. F: P#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12 19:44 , Processed in 0.0845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