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马斯克全职回国 于 2023-10-23 11:22 编辑
# ~4 W ?' S8 S
7 L3 C o! f( W$ z只统计第一单位
5 q+ ~6 l8 E1 V" P! \4 A# A资料来源:https://bbs.netbig.top/forum.php ... digest%26digest%3D1
0 ~. `& j& |2 d* l0 e' ?$ `% O$ v7 Nhttps://bbs.netbig.top/forum.php ... digest%26digest%3D17 J3 P& _# v: e# v- }5 A3 u% x* t
https://bbs.netbig.top/forum.php ... digest%26digest%3D1
1 T4 ~; k8 @4 c% n* Z% khttps://bbs.netbig.top/forum.php ... digest%26digest%3D17 r5 m, P- S1 p, w/ N
9 G6 d9 j, l# r4 f C+ b
【颁奖词】8 W% W$ r0 F" Z( [
玩笑之作,切勿认真
( J# u T; A8 R3 i5 I8 h. F) {+ |6 ~, H& s* o- Y" x4 M6 Q1 T
MVP奖:中科大
5 _3 T3 J% `5 ]2 y5 z8 I3 g: O. s% z$ Y9 s8 Q
最快进步奖:浙大、南方科大 [$ ?( i2 t5 F# S: g- V! u" K
{& c; K: Q- H最佳转型奖:华科6 L/ b" ], m- g ?; b7 `
6 Q) j- v& \) E' r* e+ e; q最佳关注奖:厦大、西北大
$ {7 e7 a& f( G7 M5 c1 Z# Y) a* a# e
前菜
+ H* w8 m% N9 h1 P0 H8 C* J' S+ v5 ^5 z% f3 Q
近3年:各大集团对比
: ]+ [$ G/ \2 d p( V, S3 |: [
1 p; z# k1 Q0 t6 K+ A9 e7 K! {5 d% z: J- B# I. _* M. I
+ _9 _4 J2 Y! _4 }, e+ S该维度下,中科院远胜于清北之和,目前看没有缩小差距的趋势。而清北之和刚好等于华五中较高的三家之和(科浙南)。而科浙南又高于其余纳入统计的二十所之和(不含复交)。若华五合体,则高于清北之和,接近中科院。
1 Z' ]* w6 p/ ^7 ^8 i& [+ t* {+ c+ X* x) Z; Y! Z8 |
因此得出以下公式:
8 Q) h+ g0 S0 d" m+ H: }$ M8 E. r) T. G3 P$ {4 J3 p) f- S
中科院 > 华五 > 清北 ≈ 华三 > 其他
9 I2 c. a. Z7 M2 O/ n4 z- q6 V2 c: [; {" e2 k& j1 j
近3年:中科院/清/北(欢迎老铁提供2020年以前的历年数据)
; h2 h' d% O, e+ f5 `
( }8 t, N2 e T$ E
' f: }9 f6 d% T9 u' `/ Z9 i! }8 m( B) t( K- c+ j
中科院近三年112篇
l% G5 ]. L- |5 ^; @看点:没啥好说的,体量摆在那,水平也不差,年均35+,今年的悬念是能否正式突破40+(2022年40篇,2023年9月15号共35篇)6 v- g2 U- I( m8 \; c/ m! i$ Z
! R" |. ]$ }* h- J清华近三年41篇,北大38篇
/ b% c2 S* U! p看点:两家难舍难分,年均10+,高峰有能力突破15(后面的高校很难做到)。总数上,清华有稳压北大几篇的趋势,北大年均更稳定一些,跟学科结构有关
, X! f+ W1 c' P( `1 z, B4 n$ V' ^/ K" ]
近3年:新型研究型高校3强
, l& b4 S' y" W: ?% w, N5 d% ]
5 r r% i7 I" b2 i% c
; \. }3 E# L- }: ?, _3 |, C/ Z" f, z) [) g% {8 F# |2 z# d
看点:南方科大一骑绝尘,优势明显,这个维度下已经是985第二军团的水平,甚至冲击第一军团;西湖大学也不错;上海科大名不副实,不知道在搞什么
# K! I# I- R9 O
, ^; ~ ? w* I: f正餐开始!+ V+ O0 F) e/ w+ H* S
+ M8 J: y% E: d; t) J1 q
1~5名:科浙复南交2 H/ S' D: [2 j' P( c% J) q
) O; v: v3 X, P, }) [6 p; x. t
4 n! v. o8 l7 p' @6 Q
5 @% G! P+ t+ g
中科大:1982~2023 共计69篇
T/ e0 ^4 ]+ N; U3 ?! C3 O6 h& Z看点:改开后中科大发表了大陆高校第一篇N/S,之后基本隔一两年就能发表一篇,2015年之后稳定高输出,目前基本站稳年均10+,确实厉害
& I& x |6 O R f7 t# R9 L- H) I0 p. q8 C1 y- B! B7 x$ ]
浙大:2007~2023 59篇
+ v" N# T" t3 z& J! T看点:浙大从2007年才开始发表第一篇N/S,但后来居上,此后基本年年都有收获,从2018年开始更是基本与中科大打平,目前也是稳定在年均10+的水平) I9 ?, g! R$ D! H3 q
' P1 \8 X1 p# [, ^/ s7 r复旦:2001~2023 48篇5 _9 q9 V, p& v1 ?8 x
看点:作为老牌理科强校,复旦的第一篇N/S来的有点晚,产生于2001年。2018年开始发力,年均稳定在5+
1 `# V- Q3 g; c" ~. r' D4 w: v
5 r; N2 K& N, y6 }, T; Q南大:1987~2023 40篇
( L2 v4 ?% E. R4 y看点:南大典型的起个大早,赶了晚集。早在1987年就发表N/S,仅次于中科大。此后一直到2008年,也能维持领先地位。但2009~2018堪称南大失去的十年,兄弟院校这段时间持续输出,南大仅收获2篇。好在2019年开始赶上了浪潮,2022年更是打平中科大,2023年上半年甚至小领先。希望南大能稳定住年均5+,甚至10+的水平
5 H9 q% e' v7 w' H$ c1 V, [8 x' c& v2 X! L: p
上交:2004~2023 27篇. d% J6 P) B- u5 S
看点:同为工科顶尖高校,上交早于浙大发表N/S(2004),而且一上来就是2篇,可谓高起点,但后续输出乏力。2017年开始稳定年均3+,考虑到上交的学科结构,算差强人意吧
* X( d" y4 f8 e8 ^
) H& t+ ]/ r, ~' t, B6~10名:厦大/华科/西北/武大/西交$ ~/ q. J2 o" t4 Z$ f* z+ c: J
7 A2 |# G9 Q/ v- V
5 \8 {& w: }7 K2 i) [* X" @& [3 R) c
厦大:2004~2023 18篇; `: f1 Y2 X2 R6 n
看点:这个维度里,厦大非常强悍,说明厦大的理科发展非常聚焦. v" U' o& h& {2 I* | p
. ]2 L, e b; {% T- y& ^! P华科:2004~2023 16篇: M* Q* Z+ i7 k& p
看点:工科学校里,华科的仅次于浙交,学科建设成果卓有成效4 n' \/ h5 }5 [0 a" K) U
) D$ X5 S! J" I
西北大学:1996~2023 16篇
4 T- y! i! a* O! g/ ~, ^看点:西北大学是典型的一招鲜吃遍天,靠古生物研究这个“独门手艺”,堪称2010年以前的NS强校,当然也由于学科过于单一,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但作为唯一进入TOP10的211大学,又是西部大学,完成可以称得上,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 _" f4 K! j/ m5 h" i# i
" Y! v3 T3 ^7 A+ T& U1 q4 C: l武大:2018~2023 14篇
8 n* n* E7 y, V6 p E# r- r- m看点:传统理科强校2018年才开始发表NS,匪夷所思。好在后续产量稳定,年年入账,今年稳定在年均2~3篇。今年比较猛,已经4篇了。接连把中山挤出前十,又超过西交一个位次。照这个趋势,超过西北大学是迟早的事情,跟华科已经会很快汇合,看点是什么时候超过厦大?
. z2 i @9 ^9 w7 ?0 B8 j" q& [& d; }& \+ W8 C) U8 b
西交:2010~2023 13篇
& b1 m+ x* B) k; Q2 P5 y看点:西交不愧是上交的亲兄弟,这个维度里也是亦步亦趋,少于上交可以归咎于地域限制,少于华科就应该认真反思了* r8 l3 O; e. L+ {/ D l' O
& B8 n' ]% y( X" F& N l/ c0 V2 n+ q11~15名:北航/中山/中农/吉大/南开# P' v9 h$ P" H! R9 g) Y: w9 C9 L
6 c( |5 N6 S: S
5 l0 m4 F* m% g
/ @3 F2 J2 R, b! k/ z6 v
北航:2016~2023 12篇/ _' o7 ^/ m" O/ g, `' A5 ?$ X
看点:好的一点在于近年来很稳定,连续7年有入账,近年稳定2篇;坏的一点在于,比同类型的华科、西交少。北航近年来方方面面都一派霸气,但该维度下说明,内功还需要修炼9 ~/ Z. J( U# x
) Q) z2 H0 g; n' A7 L4 n7 E g
中山:2011~2023 12篇
; Z, N Q% v/ L) A; F' Q# P看点:中山也是传统的理科强校,但2011年才发表了第一篇N/S,比厦大晚6年,总数也比厦大少,今年势头也弱于厦大,说明中山的理科存在不够聚焦的问题,有高原,无高峰。也与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奖项、院士选举弱势有所印证3 ?: ]( q0 c) u2 p1 ?# a; B
9 r) o$ K* @3 A3 S& Q# w1 i中农:2006~2023 11篇! J- S- Y: q j- v
看点:农业第一高校,带动生物学研究也不错,2006年就开胡了,近年基本都能入账' P+ ]" n8 ^5 j8 e$ @* g: r# q
! r7 n' d$ U, F0 Z j5 m% t) x
吉大:2002~2023 11篇
! n2 Q* w0 c: Y' @2 I# \& h# E0 U看点:2002年就有发表,符合传统理科强校定位;后续除了2021年爆了一波,其他都乏善可陈,优势学科也很单一; D1 s7 n$ A8 d5 e7 h
- E1 c5 s1 R6 }% }, @8 `9 r南开:2018~2023 8篇
' t0 {8 L2 ]( p& F6 Z看点:跟武大一样,2018年才开始发表,匪夷所思!近年来都有所斩获,但总数太少。后面还有哈工大(8)、同济(7)虎视眈眈,他们可都是工科学校阿!1 S' H) j S) [ g; s/ o. [& M
7 R6 S' }, L7 n+ z( y$ A* s1 G% \后续再继续更新~
& v8 Y% Z& H. l9 A& U: V4 n; E0 M+ s9 T; n3 a
- n* F' I$ G# B' F/ E各家连续有第一单位NS入账的时间比较( Y* L8 `" k& [" D) {1 Z7 W
5 C$ G4 b7 K! T) Z0 E中科大 9年(2015~2023,2014为0)
& f# ?) L2 g2 W& A/ X浙大 11年(2013~2023,2012为0)# Z9 N9 w2 d0 u" ^4 B, k! c
复旦 6年(2018~2023,2017为0)2 z2 X8 g! I0 W% N5 n: r
南大 5年(2019~2023,2018为0)! D# v" B" W8 E/ u V
上交 7年(2017~2023,2016为0)
% k4 d: o; c/ s& s& ^3 m厦大 4年(2020~2023,2019为0)$ M9 E& Y1 P: e0 i: n
华科 6年(2018~2023,2017为0)
8 c6 ^7 X% t! t2 e6 \+ J7 v西北大 3年(2021~2023,2020为0)
) k$ w2 g: R% j( i- n; E/ \3 x' ]武大 6年(2018~2023,2017为0)0 _& c& u K7 w# I
西交 5年(2019~2023,2018为0)% t8 k' n2 @8 v$ n" U9 H" [1 v
北航 6年(2018~2023,2017为0)
5 x, m J. }8 G5 U1 Q中山 5年(2019~2023,2018为0)& ~8 A, u, M6 k1 z, p: o$ S3 y7 }
中农 2年(2022~2023,2021为0) n) d7 l& g2 H n
吉大 3年(2021~2023,2020为0)
7 f7 E2 N: `. X+ S- @- w$ y. R南开 5年(2018~2022,)
6 C+ o6 d3 O7 }5 D' W% G* x% @) m, e0 H8 d/ s6 J
彩蛋(年底再更新)4 V3 d) t. k! c$ w) h6 H: B
5 q0 j2 Y- [ R" @2 e) \' Z4 x" QTOP20合计趋势分析
, l t3 K4 k# y. F+ E1 ?0 f( X不含中科院、清北、新型三所
& V" i- P' T7 P P
" M# G6 x! _2 O3 T" z( V
' U5 U ~% p/ |" |3 a. M
7 p- N4 j# s, A资料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2691220,自然基金官网
: N2 g- [) ?2 q1 d1 l0 E1 I( k
- x- c+ `8 o2 y6 J8 N3 K7 S该统计虽不是全中国发表NS的总量,也不是全国所有的基础研发投入,但从趋势分析上,应该很有代表性。
" ]/ T. h: r |8 B! d) g, Q3 `/ Q
& q! w% m h4 f! w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自然基金资助金额与发表NS数量成正相关性,与大家的常识相符:基础科研需要烧钱!
/ Y4 v1 O+ a: T3 Q) n* i/ ~4 y8 ?
. N/ c" h$ r- `9 C; E" \, F不过基础科研的投入不是立竿见影起效果的,中间存在着10年左右的“孵化期”。我们当下被卡脖子的恶果,是至少十年前种的因。而当前重视基础科研投入,是为将来做打算。. L' U$ w4 y3 {2 K
大陆高校的顶尖科研水平约以10年为一个周期,不断进步:
, D/ Q8 z. t- M7 p1、拓荒期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1980~1995)
" K8 S; p) h; y; a- l改开刚开始,百废待兴,全社会沉浸在搞钱的氛围中,造YZ弹不如卖茶鸡蛋。仅个别高校个别教授发表过NS,且不具有持续性
& }4 [% v5 ]) w5 m4 _2 X* w, s1 _: f- X8 Y" E5 S5 T
* N1 P$ n% y7 X2 C$ |
2、起步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头十年 (1996~2009)8 W6 H1 ^( N+ e) m$ o N) g7 g
北约轰炸南联盟痛醒中国人和领导层,985 211等计划进入正轨,科研投入逐年加大,开始有更多头部高校和教授可以发表NS,但每年不过寥寥数篇
0 f8 G8 t, F5 q5 e" O7 e( J9 U/ Y- @5 Y/ F. m6 r4 o
0 Q# }( i! V2 \7 P# k7 v; y3、提升期 21世纪第二个十年 (2010~2018)
1 i9 t- |# L5 ^) o/ uZZB千人计划为标志的高端学术人才从上至下全面开花,伴随着GDP的高速提升,科研经费投入也如烈火烹油。随着人才引进和硬件提升,NS发表量提高到两位数,出现了施一公等为代表的NS”大刷子“
' n4 ?% i4 R- _; K
' v' ]' B8 `3 c7 W4、高产期 正在进行时(2019~至今)! H- p d5 y. e# Q9 V; q% A9 E! x
高端人才开始从头部高校外溢,地方政府也重视科研投入,各种人才项目层出不穷。贸易战、疫情等因素促使全社会都意识到争夺科研高地的重要性。头部高校NS发文量站上10+位置,甚至冲击20+;能够发表NS的高校越来越多,不限于名校,地方性不知名的高校在特定领域也能取得单点突破。年发文量50+已是定局,何时能够破百拭目以待。
* z, d$ C3 i# K' |2 n: k5 g: S
+ v& ?; I$ m& M0 u7 K
当然,相信随着历史的进程,以上全部可能都是一个小小的”拓荒期“
, o6 t% k# ~ _5 K, D0 Y M0 Z( U" [
) `3 s9 ]$ P) E S( b7 W
# x+ @7 R+ R* _# O; g2 h% g4 z; h8 |! R
$ `) L7 Q' g9 d/ t) v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