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十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所谓质量,不用多谈,师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平台质量、项目质量。不一定非要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但要有强大的 师资队伍,要为共和国培养很多中坚力量。大项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有,不是说一个就够了,每年至少能保证拿1个才行。
所谓特色,一流学科要有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比如电气工程,有的是电力特色,有的是弱电特色。我觉得每所学校应该有个侧重点,比如大家都搞弱电,强电没有也不合适。当然也可以理解中国特色。
所谓贡献,如果学校近十年有很多国家奖,说明贡献是够的。如果没有国家奖,怎么体现出贡献呢?各个学校申报时要凝练好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不可或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