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1|回复: 22

复旦校名题词“復旦大學”(1951年)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4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舵手 于 2025-5-19 15:23 编辑

宣纸上挥毫间,尽显骨力的行草书“復旦大學”四字,纵逸奔放、一气呵成,这是***给复旦大学题写的校名手迹(1951年)。

1950年11月,教育部正式通知校名取消原来的“国立”称谓,1946年由于右任题写的“國立復旦大學”校匾需要更换。彼时,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代表全校师生致信***,恳请***为学校题写新校名。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赴京开会,专门拜会张志让,二人商定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吴溉之再次向***转呈为学校题字的请求。很快,张志让收到***的亲笔信函,内附一张没有落款的宣纸题字——“復旦大學”题字写在尺幅为27.5╳13.9厘米的白宣纸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4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舵手 于 2025-5-19 15:08 编辑

张志让何许人也?

  张志让(1893年12月28日-1978年4月26日 ),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915年,张志让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就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法学。1921年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及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志让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是一名热诚的爱国民主志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营救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张志让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1954年参加制订中国第一部宪法。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中国—斯里兰卡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对法学研究和审判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分区版主

Rank: 8Rank: 8

120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1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KU 于 2025-5-19 19:27 编辑

毛**1950给南开题名校名,南开的校名倒是有落款,就是不知道原题字哪里去了

版主

Rank: 8Rank: 8

2874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于右任题的贴出看看

初出江湖

Rank: 2

10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旦光荣史

版主

Rank: 8Rank: 8

2874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2: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成就了复旦,谁成就了交大和浙大?

版主

Rank: 8Rank: 8

2874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ao为何与陈望道关系那么好?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的产物

毛题写校名的有:
1938年: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今改名鲁迅文学院)题名。
1950年:为第一师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题名。
1951年,为复旦大学、北方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农学院题名。
1952年:为北京政法学院、广西大学、海南农学院题名。
1958年:为湘潭大学、安徽大学题名。
1974年,为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题名。
解放前,毛泽东还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提写过校名,但是现在这些学习都不存在了。

毛给高校老师写信,里面提到大学名字,被摘录下来用作校名的,比如山东大学。

从毛的书法、书信中收集相关字,拼缀而成的高校校名有:
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济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均采用集字拼缀的毛体。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20 12:16
毛成就了复旦,谁成就了交大和浙大?

蒋,浙;江,交。当然,现在都在领袖的照耀下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6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势造名校,中国的头部高校基本上都是借“”势“”崛起的,从清末到现在没有例外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20 12:16
毛成就了复旦,谁成就了交大和浙大?

浙大的相对简单,蒋的底盘,必须绝对照顾。而且那时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财团实力雄厚,支持也很多。交大,实际上首先必须是盛,然后是江,略低一级的是王胡子。盛作为李合肥最得力的助手,亦官亦商,财倾国库,盛及梁等建立的“交通系”庞大势力绵延数十年,中国独一份。

版主

Rank: 8Rank: 8

2874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5-20 12:24
蒋,浙;江,交。当然,现在都在领袖的照耀下

新时代浙是依靠X

版主

Rank: 8Rank: 8

2874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mao眼里最瞧不上的名校当属浙?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20 17:59
在mao眼里最瞧不上的名校当属浙?

好像是国立河南大学

版主

Rank: 8Rank: 8

2874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20 18:13
好像是国立河南大学

那学校不算名校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浙沪是光头大的核心势力范围,自然光头所依赖的头牌比如央大、浙大、同济,必然都会被重点整改,其中南大、浙大在本地区可替代性低,所以地位依旧稳固。同济则险遭肢解。交大在光头一朝属于半打压半扶持状态,地位比较微妙,受影响相对较小。光头不大重视的复旦则乘机脱颖而出。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6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20 17:57
新时代浙是依靠X

新时代主要是靠吃985- C9, 合并潮以及一省独大的资源红利。X于浙大相似与江于复旦,有帮助,但谈不上依靠,其作用远比不上江与交大,胡,X于清华的校友作用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6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20 12:17
mao为何与陈望道关系那么好?

这个好像是个谜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ike99 发表于 2025-5-20 22:11
这个好像是个谜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时,深有感触地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1939年,他对党内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还特意把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英语的教材反复研读。

周恩来:当作“贴身伙伴”

看了不下一百遍、贴身伙伴、入门老师……老一辈革命家纷纷点赞这本书!

1920年,周恩来同志赴法留学之前,就在国内读了《共产党宣言》。

1922年8月,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说:“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实负有变更经济制度的伟大使命。”

1975年1月,周恩来同志对《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本首译者陈望道先生深情地说,当年长征的时候他就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看了不下一百遍、贴身伙伴、入门老师……老一辈革命家纷纷点赞这本书!

刘少奇同志是1920年赴俄前在上海外国语学社读到《共产党宣言》的。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曾回忆说:“那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自己是否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朱德:活到老 学到老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5-20 22:35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时,深有感触地回忆说: ...

1950年复旦校名用的是毛泽东主席写给周谷城信封上的“复旦大学”四个字,父亲认为还是请毛**亲自为复旦题写校名为好,为此,父亲给毛**写了信,又利用去北京开会的机会,托人请毛**为复旦校名题词。现在的“复旦大学”四字就是毛**亲自为复旦题写的校名。

院系调整中,上海市教育局根据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大学新闻系,身为校长的他专程赴北京找到教育部,又找到周恩来总经理,总经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主席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薪火不断的院系。


记忆|陈振新:我的父亲陈望道
2024-01-28 09:52:46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振新  

我的父亲陈望道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任命的复旦大学校长,在校长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5年,为复旦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复旦人都尊称他为“望老”。我与他一起生活了28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复旦大学工作,又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12年。他不但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好老师和好校长。

1. 影响一生

我是上世纪40年代末上海解放后,才从义乌乡间回到我父母亲身边的。来到上海后父母亲即带我去市区北四川路商店购买衣服,把我一个乡下的孩子打扮得与城里孩子一样漂亮。当时我们住在复旦大学的第一宿舍17号,父母亲为了照顾我,还专门为我在他们睡的房间放了一张小床。在父母亲的身边,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我当时就读于复旦校区的国权路腾飞小学。在去学校前,父亲跟我说,我们想把你的名字改一下,你原来叫“陈振兴”,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处处都是新面貌,就叫“陈振新”吧,改一个字。从那时起我就沿用“陈振新”这个名字到现在,但义乌亲戚仍然叫我“陈振兴”。



图| 我在腾飞小学上学时的成绩单和父亲的留言

在我就读腾飞小学时,由于浙江义乌的家乡话与上海话相差很大,我既听不懂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也无法与同学交流,加之乡间教育与上海大城市教育之间的悬殊差异,我当时的学习压力很大,且男孩子多顽皮,不爱读书,所以学习成绩也不好。父亲在接到腾飞小学送来的成绩报告单后,仅在家长意见栏内写了“新从乡间来沪,语言生活尚且生疏,稍久当有进步”这么几句话,然后微笑着摸摸我的头,叫我带给老师。父亲当时的和蔼可亲,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图| 父亲陈望道、母亲蔡慕晖和我

从初中升高中后,我已是一个大小伙子,父亲完全可以不管了,但是当他看到我高一的成绩报告单时,因为班主任老师在评语栏内写了“要注意遵守作息制度,看书不要太晚”一句话,他又在我的成绩报告单家长栏内写了这么一句话:“看书时不要不注意身体健康”。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此后我极注意锻炼身体,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晨练的习惯。

父母不但关心我身体的健康也十分关注我思想上的成长。在我读初中和高中时,班主任老师都对我很好很严格,在他们的教育下我初中即加入了共青团,从初中到高中的几年时间里我一直都是为同学们服务的班干部、团干部,而且在高中时第一次提出了要求入党的申请。事后我才得知,父母亲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曾对班主任提出希望他们关注我各方面表现的要求。

在我就读小学和中学的这段时间,母亲是复旦外文系的教授、校工会副主席、复旦托儿所的负责人,父亲不但是复旦的校长,还兼有华东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会长、《辞海》第二任总主编等十多项职务,父母亲工作的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不但提供了一般父母都会给予子女的衣食住行,还念念不忘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而在教育和培养上,仍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引导和严格的要求。在复旦校区,从小和我一起玩大的朋友,每当提起这些,都为我有这样一位好父亲而感到高兴。



图|陈望道夫妇合影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复旦大学工作(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后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为此父亲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你现在工作了,我们很高兴,但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一般复旦老师犯错、可以原谅的事,你也不能做。我清楚地知道,父亲是复旦的一校之长,我作为复旦的一位普通老师,父亲对我要求更严格,是完全应该的。

2. 爱生如子

在复旦大学,我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老师,在身为校长的父亲领导下工作了十二年,其间亲闻、亲历了复旦人广为流传的老校长爱生如子的感人故事。

1919年父亲从日本留学回国,应经亨颐校长邀请去浙江一师任教,父亲说,自己在一师的改革“实际上只是宣传文学革命,至于社会改革问题,只是涉及一些而已”,然而反动当局已视改革为洪水猛兽,派出大批军警包围学校准备镇压。父亲挺身而出站到学生中间:“你们不要怕,老师同你们在一起!”从那刻起,学生就成了父亲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袒护、引导他们,成了他终身之责。

父亲于1920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国文部,1926年出任国文部主任,1929年创建了中文和新闻两个系科并出任中文系首任系主任。

1923年父亲受党所托去“外国语学社”“平民女校”兼课,实际上“外国语学社”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所在地,父亲在这里亲自为他们讲解自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青年指明前进方向,引领他们走上革命之路。1923年秋天,受党委派,父亲又前往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和代理校务主任,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时,三分之二上大师生都参加了示威游行。1929年父亲出任中华艺术大学校长,他的名字一次次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在1931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个年代,复旦左派与右派学生对峙厉害,中文系的一位左派学生,为了召集左派学生紧急聚会私自敲响了校钟。根据学校的规定,学生是不能私自敲响校钟的,因此校长决定开除这位学生,但要时任系主任的副署,父亲为了保护这位左派学生没有签字,结果学生没有被开除。但是此事很快传到国民党中央,蒋介石下文点名要对陈望道等人采取措施,父亲被逼不得不在地下党的掩护下离开了复旦。

当时在复旦,父亲是一位身着长衫的穷教授,但在学生眼中被誉为“青年导师”。1927年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许多革命青年逃来上海没有去处,如夏征农(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等,就在父亲的安排下进了复旦中文系就读。

1931年父亲离开复旦后蛰居于上海寓所,悉心整理多年来讲课用教材并在自己与汪馥泉、施复亮等人合办的大江书铺里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一书。1933年去安徽大学任教,1935年父亲又带着他的学生夏征农、祝秀侠、杨潮去了广西桂林师专任教。



图| 1935年父亲在广西“红豆院”

1940年他才辗转香港回到了抗战期间迁校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1942年他出任新闻系主任,为了解决学生没有实习场所的问题,1944年他冒着酷暑到处募捐,1945年终于筹建了一座新闻馆,新闻系的学生可以在收音室直接收听延安的广播,被师生称为“夏坝的延安”。

1946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在1947年5月30日的晚上,因为国民党进行大搜捕,复旦新闻系的左派学生何晓沧,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躲到了系主任望道先生的家中。父亲让何晓沧睡在楼下客厅旁一个小房间里,自己则坐在客厅看书保护这位学生。到了凌晨,警车呼啸国民党开始抓人,父亲急忙把这位学生叫醒(这位同学因为感冒发烧睡得正熟),让他睡到楼上卧室里去。警察敲门进来查看并吼叫盘问有没有陌生人来过,父亲镇定回答:没有。这位学生没被警察抓走,其实在上海,父亲还设法营救过多名进步学生,其中学生杨贵昌就曾写过回忆文章《深切怀念我的救命恩师陈望道》,描述他的被捕和被营救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父亲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复旦大学的校长。



图| 1952年,毛泽东主席任命父亲为复旦大学的校长

在校务委员会上,父亲多次要求后勤部门的领导关心学生的饮食,关心教学楼教室的照明,以及图书馆和宿舍的照明,并且说,如果学生在复旦四年都搞坏了身体,成了近视眼,我们不但对不起学生,更对不起送他们来复旦读书的家长。如果学校里有学生犯了事,公安局要抓人时,父亲知道后总是跟学校保卫科的人说:“你们一定要慎重,要调查清楚。一旦抓错,这个学生一辈子就完了,千万马虎不得。”父亲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3. 爱校如家

1949年7月,父亲受命出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因为主任委员张志让另有安排去了北京,实际上从1949年开始父亲就全面主持复旦的工作。1952年毛泽东主席正式任命父亲为复旦大学校长,这样,从1949年至1977年,父亲在校长的岗位上整整27年。我在复旦三十几年,亲身经历了父亲“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一办校务、二办教务、三搞科学研究,以及还必须有一个良好学风、校风的办学理念的实践。身为校长的他爱校如家。



图| 复旦大学51周年校庆及第三次科学讨论会

父亲主持工作后的1950年,根据市里的统一安排进行了第一次的院系调整。195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复旦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全部调出,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厦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以及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18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文、理科系则并入复旦大学,复旦的文理科一下子大大加强。如何把院系调整后形成的复旦大学,办成一所为人民所需要的新大学,这个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父亲陈望道的肩上。

面对由十八所大专院校文理科形成的复旦大学,因各校有各校的传统和校风,教授们也个性迥异,要把这样多样化的文化背景融合到一起,实在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一个有资历有声望的校长,实在难以振臂一呼凝聚人心。身为校长的父亲坚守“以人为本”信念,在办新复旦的过程中,亲自去火车站迎接因院系调整调入复旦的外校名教授,亲自找复旦老教授谈话,让贤给调入的教授出任教务长、系主任。在1952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还作了一次长篇的演讲。他不但讲了新复旦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更对全校师生员工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这次讲演无疑是一次大动员,一篇“战前”的宣言,大大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图| 1952年陈望道与新闻系教师在新闻馆前合影

在办新复旦的过程中,为办校务,父亲提出了“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的办校方针,并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宜由校委会讨论决定后,再由正副校长、正副教务长、政治辅导处主任和总务长组成的行政办公会议通过后予以执行。为办教务,父亲提出了集体办学的思路,在全校各系成立了学科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全校教师都被编入各系的学科教研组内。教研组在系主任的领导下工作,负责编制教学大纲、编教材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开学后父亲都十分注重正常教学秩序的执行,常去各教学楼了解教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情况。

一天,父亲巡视到一个教室门口,听到上课铃声已响,同学们安静地等待上课却不见上课教师的身影,过了好几分钟一位青年教师才急急忙忙地赶来了。父亲当即严肃地批评了这位老师:“对老师来说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怎么可以因为老师迟到而浪费了几十位学生的宝贵时间!”此事一经传开复旦再也没有教师敢上课迟到了。

对于复旦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而言,校务办了,教务办了,还必须搞科学研究,父亲说,如果不搞科学研究,教学质量也一定上不去。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科学研究处(简称科研处),同时鼓励各系也成立自己的科学研究组(简称科研组)。在父亲这一思想指导下,复旦大学从1954年开始,在每年校庆的同时举行科学报告讨论会。



图| 1953年,陈望道与夫人合影

父亲认为,校务办了,教务办了,科学研究也开展了,还有一个学风和校风的建设问题。为此,复旦大学在1961、1962和1963年的三年时间里,曾先后多次讨论学风和校风的建设问题。尤其是1963年3月26日,父亲更是主持召开了一次在复旦校史上堪称空前的、专门讨论学风的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父亲一系列有前瞻性的正确决策指引下,复旦一跃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重点大学,父亲为复旦大学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复旦的校园内,复旦的师生员工随时都可以见到自己的老校长身影,他因此与复旦员工广结朋友。一天,我因为实验室需要增配钥匙去学校后勤部门,想不到一位师傅一眼就认出了我,问我:“你是不是陈校长的孩子?”我说:“是啊,你怎么会认识我?”师傅说:“我来复旦前曾经去你们家配过钥匙,那时你还小啊。”我问:“那你又是怎么到复旦来的呢?”师傅说:“那就要谢谢陈校长了。我本来是在马路边摆摊帮人配钥匙的,一天陈校长看到说,你年纪大了,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到外面帮人配钥匙,太辛苦了,我们学校也正需要你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到复旦来工作?就这样,我进了复旦。”闲聊中,师傅已帮我把钥匙配好了。1977年10月29日父亲离世,参加葬礼的有2500人之多,从照片可见,排在队伍最前面的很多都是复旦最基层的员工。

父亲在复旦近半个世纪,爱校如家,凡学校的事他都尽心尽力去办。1950年复旦校名用的是毛泽东主席写给周谷城信封上的“复旦大学”四个字,父亲认为还是请毛**亲自为复旦题写校名为好,为此,父亲给毛**写了信,又利用去北京开会的机会,托人请毛**为复旦校名题词。现在的“复旦大学”四字就是毛**亲自为复旦题写的校名。

另外,院系调整中,上海市教育局根据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大学新闻系,身为校长的他专程赴北京找到教育部,又找到周恩来总经理,总经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主席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薪火不断的院系。



图|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与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前排左三)等人在一起

还有两件事,老复旦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是父亲资助建校门的故事。1965年为庆祝复旦建校60周年,学校决定建邯郸路220号新校门,需要2万多元,学校却只有1万元的投入。为此父亲拿出了自己多年积攒的一万多元稿酬资助建了新校门。二是解决了复旦划归市区户口的问题。现在复旦大学属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地区,而在上世纪60年代,复旦却是被划在上海郊区的。在那个年代,国家供应十分困难,而复旦因为未划归市区,不论粮油还是副食品供应都比市区要差。身为一校之长的父亲,为此多次向市有关部门反映复旦员工生活的实际困难情况,希望能尽快解决,并提出了将复旦划归市区的要求。直至父亲病危弥留之际,市有关领导去医院探望,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再次提出:“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是仍然想为复旦说句话,请一定解决好把复旦划归市区的问题。”在他去世后不久,这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近半个世纪,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33周年,特撰此文以为纪念。(陈振新)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5-20 22:35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时,深有感触地回忆说: ...

除了陈望道,毛和复旦周谷城教授个人感情更深,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主席。

周谷城,1898-1996年,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领导人、著名历史学家。身为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周谷城和毛泽东的关系很密切,他曾和毛泽东同事,在一个学校教书。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个阶段。

  两位教书先生

  早在1921年,周谷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时,就认识了在一师附小任主事(即主任)的毛泽东,二人皆好读书,勤于思考,喜欢新思想,憧憬新生活。闲暇时间,常常畅谈国事、天下事。记得一次毛泽东在周谷城的宿舍,看到他书架上的《资本论》时,还惊讶地问他:“你读这种书,不怕吗?”

  此时,二人是一对教书匠,有着一样的身份,他们的关系很简单,就是两个有共同语言的同事和朋友。这是二人关系的第一阶段。不过后来,这两位教书先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埋头教书,继续当老师,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一个却投身政治,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此后一别经年,两人再次相见,已经是18年之后了。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周谷城在会场外见到毛泽东,两人寒暄时,周谷城关切地问:“您从前胃出血的毛病好了没有?”毛泽东说:“我这个人,生得很贱,在家有饭吃,要生病,拿起枪上山当‘土匪’,病就好了。”

  此时的毛泽东已是拥兵百万、雄踞一方的共产党领袖,周谷城则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学教授,两人在各自选定的生活道路上,矢志前行,均有所为。

  周谷城在解放后也说过这样的话:“大革命后,我怕死,所以做了学问。”言下之意,如果不怕死,那就不只是个大学教授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当上了国家的领袖,周谷城还是一介书生,教书谋生。不过,毛泽东还是很念旧的,虽然日理万机,但他还是总想到周谷城。根据媒体报道的材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至1965年,毛泽东先后与周谷城见过6次面。谈话的内容则是天马行空,从文学、历史、哲学到人生、政治。两人一起游泳、吟诗、吃饭,像朋友聚会一样。

  两人的交谈虽然并无一定的主题,但也往往会有新意出现。一次,在谈到革命的曲折过程时,毛泽东感叹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他对自己革命历程的总结。周谷城听后也很有些感触,他信口讲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时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反问说:“什么意思?”周谷城解释说:“成功者易于骄傲、腐败、争权夺利呀!”毛泽东沉吟片刻,立表赞同:“你讲得对。”

  还有一次,周谷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毛泽东听后,觉得有道理。他采纳了周谷城的意见,并加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句,于是,这两句文学色彩较重的话,作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来了,成为指导工作的方针。周谷城常以此为例说:“50年代,毛泽东是很能采纳别人的意见的。”

  两人之间既然是闲谈,话题就纵横无边,走哪说哪。一次,毛泽东突然说道:“我不想当主席了。”这是自言自语,周谷城不明就里,没有接口。毛泽东接着说:“有人说我可以去潜心研究党务,指导国家和世界。你说呢?”这是个问句,周谷城不知该如何回应,沉默片刻,他说道:“那怕不好吧。”毛泽东追问道:“为什么?”这次周谷城没有犹豫,他说:“恐怕人民不答应,人民习惯于喊:毛**万岁。”这下轮到毛泽东不吭声了,两人枯坐在那里,很长时间没有声音。继而,毛泽东长叹一声:“我有这么一个想法,你又不同意。”

  这恐怕就不是闲聊了,这段对话让周谷城很紧张,回到家里后,辗转反侧,还在思量这段对话,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毛泽东是否接受、满意。许多年后,周谷城才肯定地说:“我的话,恐怕毛**是听得进去。”

  关于周谷城与毛泽东的关系外人很感兴趣,周谷城也不避讳,他在课堂上也曾对学生们讲起他和毛泽东一起游泳、吃饭的逸事,常常赢得一片羡慕的目光。

  毛泽东对于自己和周谷城的关系也很看重。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的时候,周谷城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与会,与郭沫若、欧阳予倩等人同在一个小组。毛泽东派人跟他联系,转告让他在北京多住两天,并带给他100块钱。这在当时还是挺多的。不过,周谷城没有听毛泽东的意见,会议结束后就回上海了。

  显然,毛泽东似乎有意让周谷城留在北京。而后,毛泽东还特意和他讲起,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很重要,郭沫若那个科学院偏重于自然科学,还应搞一个社会科学院。”周谷城没有回答。毛泽东还问周谷城说:“文化部,文化部,文化应该是一个大文化,不单单是剧目演出、电影戏剧,是个大文化。你对文化有研究吗?”这次,周谷城回答了:“没有多少研究。”

  毛泽东也曾告诉上海市的领导说:“我认识周谷城比认识你们早得多。”一次,毛泽东到上海,陈毅在锦江饭店设便宴招待。晚饭后,大家一起去小礼堂看戏,毛泽东没有去前排为他准备的大沙发上就坐,而是主动找到周谷城,和他一道坐在中间的一排小椅子上,他还开玩笑说:“我们就甘居中游。”

  他也曾对贺麟、郑昕、冯友兰、金岳霖、王方名、胡绳等人直言:“我今天请老朋友周谷城吃饭,请你们作陪。”

  文化大革命后

  当然,毛泽东并不是只讲周谷城的好话,他也曾说过:“我就有几个右派朋友,周谷城、张治中。”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周谷城被关进“牛棚”,受尽了折磨。1968年11月,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有写完,书还是要让他写下去。”

  这句最高指示解放了周谷城,使得他免受折磨,算是毛泽东对老朋友的最后一次关照。

  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获知消息的周谷城悲情难耐,赋诗一首,名为《哀悼毛**逝世》。这首诗被人们认为是周谷城的媚俗之作,说他在拍马屁。据此又衍生出一种观点,说周谷城的史论均以毛泽东的旨意为主,缺少独立性。然而,我们从毛泽东和周谷城交往的过程来看,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周谷城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学者,他的著作和论文都有着鲜明的周氏风格。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可能在和毛泽东的交往过程中,会附和毛泽东的一些观点,但并非盲从。更何况周谷城的历史著作大都是在解放前完成的。

  同样,毛泽东是一代伟人,通古达今,对国内外历史有他自己的见解,用不着借用他人之手,抒己之见。只不过,毛泽东喜欢和一些文人、武人交流,指东说西,谈天论地,有话不明说,让你来琢磨话外之音,这是他的一个习惯。他喜欢在武人面前讲文学,谈文化,譬如,他会让许世友将军读《红楼梦》,明知不易,偏要你读,而且,一遍不行,可怜的许司令该怎么办啊!当然,他更喜欢和文化人谈哲学,说历史。会讲一些生僻的历史故事,借古喻今,这让他有种超越一切的成就感。

  不过谈归谈,毛泽东并没有在政治上给予这些文人过高的地位,在和他交往的文化名流中,只有郭沫若得到重用,这种现象也引得众说纷纭。不过,毛泽东好像更希望有一些淡如水的朋友,而不是唯唯诺诺的臣属下级。周谷城说:“我没有问毛**要过一官半职。”当然,毛**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二人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晚年的周谷城对毛泽东是怎么评价的呢?他的儿子周骏羽说:“他自始至终都认为毛**是伟大的,他和毛**是有感情的,这辈子毛**能够把他当做朋友,他觉得蛮光荣、蛮骄傲、蛮自豪。他认为毛**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从一个世界级领袖人物来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毛**的人品、人格和他的伟大来比拟。”

  身为历史学家,站在历史的高度,周谷城也看到了毛泽东身上的问题,他说:“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是我们党的、集体的。”

  作为朋友和历史学家,周谷城的这个评价应该是客观的。

  (摘自新华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的《大家风范》)

高级战友

Rank: 4

77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5-20 12:16
毛成就了复旦,谁成就了交大和浙大?

浙大毫无疑问是蒋,蒋介石1936年约见竺可桢,邀请他出任浙大校长,成就了浙大东方剑桥的美誉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4633464 发表于 2025-5-20 23:02
浙大毫无疑问是蒋,蒋介石1936年约见竺可桢,邀请他出任浙大校长,成就了浙大东方剑桥的美誉 ...

高等教育初创阶段,一个学校的崛起衰落都很快,用不了几年功夫,只要肯砸钱砸人,更不用说有政治势力加持了。比如浙大1927年建校,1936年老蒋邀请竺可桢当校长,还没到到抗战结束,只用几年时间就成了后起之秀,超过了很多大学。反例是二三十年代的东南大学,教师崩散后成全了很多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21 11:47 , Processed in 0.10208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