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议科学 2025年07月19日 08:05 北京 180人 星标
* r/ n. w: ]! z* T/ k$ Z$ o* H# v8 h: w% H8 e e
今天的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盛行以学术论文发表的刊物为标准,不看内容只看杂志名称。
! D! U% ^1 S3 q$ o. N7 L
+ | A+ H& W5 R) a. X+ v( G而且,认为这样最公平。. }5 @+ \ }& t( ?7 u
9 T; i6 d6 \& Q% V* P读者众多的杂志,当然好的科学较多,但从来都存在问题。
8 E! c( m2 }: H9 v6 H5 n n7 s" Y. H/ v8 j! k. p! s9 G6 I$ ]
一流大学的评审当然是看研究内容。公平的评价当然是看研究内容。与领域其他研究的比较,进展多少,很重要的话还要与领域外比较意义多大。1 a# d) I5 ~' x8 b k5 `$ M
6 Q$ G: E6 b: @- y9 ?
在蜂拥而至的“拜杂志教”热潮中,我国不仅编造结果的越来越多,而且做没有意义的研究、纯粹混文章的工作越来越多。
& ^* t# t8 p+ w$ h0 F4 r: X1 Q& k8 s4 C8 K5 z. v, y0 I! `
我国发表的《细胞》《自然》《科学》论文,也许创造了世界历史记录的废品率。
, D+ y8 } j$ {( o7 k$ [3 Z9 G
' p5 V) \, Q/ k4 P! Z但是,不仅制造废品的老师得到丰厚的回报,越来越多制造废品的学生成为中国高校和科技界被支持、被追捧的人,以后他们不仅遍布全国而且主导我国高校和科技发展,其危害就更大。" p/ K. H9 I1 r: W4 a" t; a
% k0 U3 Y' H5 U/ a9 ^7 P2 g* G1 ?
我在北大生科院通过两个具体例子,和其他时候的间或提醒,尽可能(但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抑制了这种不良现象。2 X6 v- {5 c+ O; n9 Q# Y
, _1 n9 P' R+ F! Z
早期有旅美华人博士后联系我,希望来北大生科院工作。他不仅有两篇第一作者的《细胞》论文,而且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是分子神经生物学,与我同行。他来北京的时候,我让他来顺访。我读了他的论文,听了他讲,认为工作不行,没有鼓励他正式申请教职。
& M7 s+ v3 k8 G5 b" ~2 U. F6 ~5 l8 G% m( z0 h- B4 V
试想,如果浅薄一点,在导致老院士的学生不能凭一篇《自然》从哈佛的博士后阶段回北大生科院,立即聘用一位诺奖得主有两篇《细胞》的作者,岂不是容易在生科院“好看”?
1 j+ g$ C0 K- U& Z9 |( O* m5 r
+ ^! v& h1 ]$ F: z) R) T那时,生科院、北大、全中国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对生命科学大部分内容的判断力,那还在我判断钱永健/下村修、屠呦呦等获诺奖之前。上任伊始的新院长,如果不担心学院的“舆情”、也要照顾“群情”?大家都认《细胞》《自然》《科学》,为什么新院长就认死理看内容?
3 F; ^! D# f! h) B3 y* O C% k! \' }) H7 e! ]
他如果正式申请,我肯定挡不住,两篇《细胞》拿不到中国职位是不可能的,在那时。就是今天恐怕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单位挡得住。
" S3 d) A- Z7 R% O) ]2 Y$ ?% a& @* G) O
好在他没有正式申请。6 h1 y8 `) e3 j+ Y
/ K: q( x0 O8 N; S# i U' F& Y
不久后,爆出新闻,两篇都是造假。! @' m/ l/ @9 a/ f( z2 u0 m% {& w6 x' `
* W; |/ A* ~) W3 k l: _' ^1 p, ~我并没有看出造假。而且他看上去是很谦虚的人,看不出是浮夸造假的那种。我只是认为工作不行,交流后认为他没有好的想法。
( D: o1 w7 u2 N; {: q- F; W% m4 y$ N( B
反过来,如果只按杂志名称招聘了他,他到任不久就会成为北大在全中国的丑闻。
! h4 B9 h) O5 L l/ V3 T
, g) D+ Z- i' l6 D以后,还有一位有两篇《细胞》第一作者的年轻人申请北大,并且正规程序。但她讲的很差,大家都意识到她仅仅做了实验,对科学的理解不够,成为独立科学家的潜力不足,所以投票没有通过。
1 l2 G0 u1 x \% h' e$ m$ F
& t% C/ c5 c3 Q0 k/ a1 W前一个例子是我个人在生科院初期的工作,后一个例子是生科院整体对科学标准的掌握已经水涨船高。6 g. N7 l/ ^# H3 H5 |0 j
7 t ^/ [: S* m6 t各方面经过这样的历程,才有最后总体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