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besthread 于 2025-8-16 18:41 编辑
9 J) X: P+ p. X3 {6 x$ U% \+ N: |$ n) n+ E
有感而发4 W, l( D5 y/ w" k8 Q" _2 H% n- x7 d
4 |, N- B: F+ b! n: l1 i
. L( x* n: S3 V6 Y( f" @5 E' _ Q$ b n) o/ @4 y
- j) k c t% ?1 V2 X# ^! I9 Q2025 年ARWU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呈现出 “中美双强引领、区域竞争分化” 的鲜明特征。
$ V! G' h" s2 M% B; M* [8 X2 y! @
4 t1 d n4 M# N" k中美双强格局持续深化
. S7 f0 \. W& E, P/ l5 r
( m" ~- u1 d; R0 @2 v美国高校仍稳居全球学术顶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长期占据前三甲,在全球百强中占比近半(48 席),其在基础研究、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及高被引学者规模上的优势依然显著。6 o2 Q w8 \, d) ?& j( N6 t" H' {
中国高校的群体性突破成为最大亮点:清华大学首次跻身全球前 20(18位),北京大学(23 位)、浙江大学(24 位)、上海交通大学(30 位)等 13 所中国内地高校进入百强,且多数较去年排名显著提升。
1 ? y7 A' P" P0 p( x* p7 W从整体规模看,中国内地共有 222 所高校上榜,数量超越美国的 183 所;更具标志性的是,包含港澳台地区在内,中国进入全球 500 强的高校达 113 所,首次超过美国的 111 所,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跃升” 的关键转型。& z4 D* y2 K6 L9 y! r5 }# U
, P& d9 V: G) r5 n
区域竞争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3 B E0 z2 E o8 a% E1 k q& N8 T- T8 q" ^2 R: |" G" B4 F3 p, P
欧洲:整体表现稳健但增长动能减弱。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仍稳居全球前十,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13 位)、PSL 大学(34 位)通过院校合并策略维持竞争力;但受脱欧后科研经费缩减影响,英国百强高校数量已被中国内地反超。9 } G$ ?) {, ?) k/ E p
亚太地区:除中国外,新加坡国立大学(56位)、韩国首尔大学(81位)排名小幅上升,日本东京大学(31位)、京都大学(46位)则停滞不前,反映其科研体系改革滞后。中国香港地区表现亮眼,香港大学(第 67 位)与香港城市大学(第 99 位)首次携手进入百强,依托国际化定位及大湾区协同优势,成为连接中西学术的重要枢纽。* y- N, ?, u5 @8 R- g" u% l4 S
大洋洲: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38位)领跑区域,但 “八大名校” 中仅 5 所进入百强;尽管科研投入持续增长,仍面临中美高校的强势挤压。( R" I& ~% _4 y; K) f% M
d1 A S% o; D! y, gARWU逻辑与学科偏向性/ ]$ c7 a' O3 O# [
/ \4 q$ q( {& F+ oARWU 以诺贝尔奖得主数量、高被引学者规模、《自然》/《科学》论文发表量等硬性科研指标为核心评价依据,这使得理工医类高校在排名中占据绝对优势(具体名单此处不赘述)。相比之下,以社会科学见长的院校(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因评价标准的偏向性排名相对靠后,这也凸显了该排名体系的学科局限性。
; D, g2 e8 `( e2 Y" i3 n1 W3 M6 Q! q
值得注意的是,ARWU 排名不仅是各国高等教育政策成效的 “晴雨表”,更揭示了全球学术资源的流动趋势。在中美 “双极” 格局下,多极化竞争已初现端倪,而学科特色化发展与区域学术协同,将成为未来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c( Q+ {" V1 {" v
* U( S; ~. v7 K6 u6 T0 C8 y. y2 r8 F) j
ShanghaiRanking-Univiersities
7 ]5 \4 B+ |1 Z9 ^ G
( m# n4 c9 E0 d5 @+ l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rankings/arwu/2025; o6 ^1 e' D5 c. e# P+ c
0 j0 ^3 D3 r7 ~ I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