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度中科院化学部“碳中和化学化工”这 1 个名额的竞争中,外界普遍把焦点放在下面两位“领跑候选人”身上: 1. 张锁江 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已在 2015 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因此本次不会重复参选。 • 但他仍是官方“碳中和”战略咨询核心科学家之一,其团队开发的离子液体强化 CO₂ 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已进入 10 万吨级示范,对评审风向具有指标意义。 2. 成会明 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 • 同样已在 2013 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本届亦不再参选。 • 其“石墨烯-碳纳米管宏观膜”用于电催化 CO₂ 还原制高附加值化学品,已实现 5000 h 连续运行,技术成熟度与产业规模走在最前列。 由于这两位院士均已当选,不会再占用 2025 年新增的“碳中和化学化工”名额,因此今年的真正竞争集中在以下几位尚未当选的候选人(按公开成果与行业认可度排序): A. 王野 教授(厦门大学) • 在温和条件下 CH₄-CO₂ 共转化、烷烃脱氢-加氢耦合等方向做出系统性突破,已在 2025 年化学部有效候选人名单之中(上一问已详述)。 B. 吕清刚 研究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攻“零碳燃烧+碳捕集”一体化工艺,其富氧-化学链燃烧技术在国家能源集团 100 MW 级燃煤机组示范中实现 90 % 以上 CO₂ 捕集率,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交叉特色。 C. 刘志敏 研究员(中科院化学所) • 在“均相-多相耦合催化 CO₂ 加氢制烯烃、芳烃”方向深耕 20 年,首次将 Fe-Co 双金属活性位限域于 MOF 衍生碳笼中,使 C₂+ 选择性 > 80 %,连续运行 2000 h 不失活,已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中和化学化工”专项。 D. 薛群基 研究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 提出“碳基材料-分子筛分级孔道”策略,实现 CO₂ 电还原与可再生电力耦合制乙醇、乙烯的千瓦级放大,单通转化率达到 25 %,获 2024 年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 综合学术影响力、技术成熟度与国家示范工程参与度,目前业内普遍认为: • 王野(厦门大学)因兼具基础理论与工艺放大能力,且已跻身有效候选人,被视为“头号热门”; • 吕清刚、刘志敏紧随其后,若评审更看重工程示范或原创催化剂设计,他们同样具备“冲线”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