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符松:主要从事湍流模式的理论研究。在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二阶矩雷诺应力湍流模式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非线性湍流模式,以他为主命名的Fu-Launder-Tselepidakis(FLT)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被同行们广泛引用,并已列入美国某些大学研究生课的内容。在剪切湍流混合过程中将脉动压力-速度的相关作用包含在湍流扩散模式中,成功地解决了平面和圆管射流计算中的“反常”现象,所提出的IPCM模式,在国际湍流界被称作基准二阶矩封闭模式。他曾荣获1994年度中国人民JFJ科技进步二等奖。
5 q( }1 k- [2 J$ B! X; B, G4 p9 D$ _ Z) s
上海交大廖世俊:长期致力于非线性力学的基础研究。他1992年原创性提出“广义同伦”概念,进而提出解析近似求解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法”(Homotopy Analysis Method,简称HAM),突破了传统方法依赖物理小参数、不能确保级数解收敛等局限性,开辟了强非线性问题解析近似求解的新途径,开拓了非线性力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伦分析法被Sardanyes等欧洲学者认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truly important milestone)”。此外,廖世俊2009年原创性提出求解混沌系统的“洁净数值模拟”(Clean Numerical Simulation, 简称CNS),突破了传统方法被数值噪音严重污染之局限性,为混沌系统和湍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长时间模拟工具。他应用CNS发现著名三体问题二千余个新周期解,将其数量增加了几个量级。美国学者Anandam 评价其在三体问题周期解上取得“巨大进展(tremendous progress)”,美国知名杂志New Scientists曾两次报道其成果。
0 D# u) Z* s% O! C) M: j( K9 {- Q+ P. J! R
清华冯西桥:其主要研究领域在生物材料的微纳米力学与仿生、细胞力学、损伤与断裂力学,在上述领域已发表专著2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530多次。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no Letters》、《Soft Matter》、《Small》、《Applied Physics Letters》、《Langmuir》、《Polymer》、《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Int. J. Solids and Structures》、《Int. J. Plasticity》、《JMPS》等
5 ?% W5 Q0 M0 x+ @' w9 |' }南航卢天健:从事多孔结构跨尺度多场理论和应用领域研究25年,对随机/规则多孔结构力/热/声理论体系、含液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等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提出创新的细观力学方法,确定了孔径和孔形貌在不同力/热/声服役条件下的最优解;提出以异材填充点阵构建混杂多孔结构的新概念,开辟了轻质承载结构多功能一体强非线性优化设计新途径;修正Biot多孔弹性理论,解决了长期未决的多孔固液界面效应国际力学难题。成果被用于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航母、空间站等对结构多功能轻量化优化设计要求极高的重点型号工程急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1)和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1)。出版9部中英文专著,发表336篇SCI论文,其中15篇JMPS(固体力学旗舰期刊)、5篇ESI高被引论文,25篇被Mat Sci Eng R Rep等选为封面论文,SCI他引10591次(单篇最高472次、20篇超百次),入选中国科协优秀论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和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各1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9件,专利转化2件。1 C1 [ n' l% D0 G2 _
. E8 ]9 j: T% S; Z% g, C8 j
力学所戴兰宏:主要研究领域为冲击动力学与新型材料力学行为。在非晶合金剪切带与断裂、金属基复合材料剪切带、金属高速切削力学、细观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有系统工作。在JMPS、PRL、Acta Mater、PRS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y! I* z! r3 q2 I! g) X3 t2 ?
$ N+ @) ~1 R) p: u 西安交大王铁军:提出了非线性韧性损伤模型(被国外有的学者在引用中称为“Wang’s model”或“Wang Tie-Jun’s model”,并作为其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低周疲劳损伤模型(被国外有的学者在引用中成为“Wang-Lou model”)、韧性断裂判据和约束无关的韧性断裂参数;提出了校正传统弹塑性断裂韧性约束相关性新方法;求得了非线性损伤固体中反平面剪切V型缺口、夹杂和裂纹端部场的高阶渐近解;求得了含初应力压电介质中Love波、广义Rayleigh波和B-G波传播问题的解析解;在功能梯度材料结构强度与稳定性、高分子材料变形和断裂、心脏瓣膜力学研究上有新点。王铁军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 8 r0 B' w) h, V$ n7 x" U5 Y/ r4 c0 [
( {8 k3 A m* ] ^/ a- [中科院大学倪明玖:研究方向涵盖磁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体流动与传热、实验流体力学以及核聚变工程与技术。他主要研究磁约束聚变堆关键部件液态锂铝包层及液态锂第一壁相关的液态金属磁流体理学的数值模拟及实验方面。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金资助。主要成就,倪明玖教授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杰青项目,以及科学院先导B专项子项目和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他作为科技部ITER专项“液态锂壁在未来聚变装置应用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为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o. ?. e. s# o! S. L8 G3 R 8 @$ N6 v( H* b) A4 [% b
" w0 }8 Z7 e/ {% g% S2 v% X
南航赵宁:多年来一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从事空气动力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973课题、国防973课题、国防预研等研究课题,内容涉及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飞机气动减阻机理、多介质流体界面问题数值模拟、大型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数值分析、飞机结冰与防除冰问题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1997年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018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2006年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8 c* k; K1 p/ {$ ]3 c1 | 8 L6 o+ D; ?+ ~( f
8 G( o% i* b# L/ ^9 o
力学所魏宇杰: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强度与破坏理论、微结构计算力学、晶体材料的变形机理及本构模型、电池材料的力热化耦合问题、工程结构服役可靠性等。材料的塑性变形机理与界面力学行为,研究成果以通信作者在Nature, Nature Mater., Rev. Mod. Phys., PRL, PNAS,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JMPS, Acta Mater., PRB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