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毕业生薪水水平 背景: • 文科(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毕业生多从事教育、新闻、出版或政府文职工作。《围城》中方鸿渐的文学背景和假博士学位反映了文科的尴尬地位:社会评价低,就业困难。 • 文科被视为“无用”或“空谈”,尤其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民国社会,文科毕业生常被嘲笑(如方鸿渐被赵辛楣讽刺“文学无用”)。 薪资估算: • 初级职位:1920-1930年代,文科毕业生在中学任教或报社工作的起薪约为 每月20-50银元。政府文职(如低级书记员)薪资类似,约为 30-60银元。 • 高级职位:有海外学位或名校背景的文科毕业生(如北大、清华毕业)在大学任教,可能达到 每月80-150银元,但此类职位稀少。 • 1940年代:通货膨胀后,文科教师或记者的薪资可能为 200-500法币,但实际购买力远低于1930年代的50银元。 • 例证:《围城》中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教职薪资未明确提及,但根据历史背景,类似职位的文科讲师月薪约为 50-100银元(1930年代)或 300-600法币(1940年代)。 比较:文科毕业生薪资处于鄙视链底端,远低于工科和理科,反映了社会对文科的低评价和有限的就业渠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