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诺奖、国家经济发展与大学进步三者成正向循环关系0 i* [! | I, g1 J
W- ^. t0 F, a& A/ |6 X; r2 S5 r1 b/ k% p( @% z! V2 K
1. 大学进步是基础 :大学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聚集顶尖学者,成为诺奖级成果“诞生地”% F+ Q% y s- k, R& R' @( K3 C% V8 H
2. 经济发展是支撑:国家经济实力决定教育和科研投入(如二战后美国对大学的巨额拨款),充足的资金吸引全球人才...
, U4 ]8 s c: g7 D3 L+ w5 V" S3. 诺奖是“催化剂”:一国获得诺奖,会提高其大学的全球声誉,进而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 B. P# r: i8 q5 Q1 x# @6 [% u! q
- A5 n8 N* g: q: ]- l
7 x0 g* `9 _* o1 H, I
全球重心的“三次转移”,印证循环逻辑/ h2 R. T9 ?6 f
" o/ H5 M# R! Y6 E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导,“学术强--》诺奖多--》经济稳”;
& q; q/ H1 T7 Q; r2 _) l. P- Z% P# r1 P H9 f9 c; u- G0 o
20世纪中期,美国崛起,“经济强---》大学兴----》诺奖霸榜”,(就亚洲来讲,日本经济发展、大学进步和诺奖获得和美国类似,日本1968年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前西德,2010才被中国超过);' p+ G: z$ F: n5 |( B4 ~
+ c: C+ k$ K' M, g! @# u
诺奖的获得与大学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时间滞后现象:" z' P* k4 M' c& |8 B" Y& i* N
" y' e/ T' W1 T0 r2 _4 {7 r获诺奖前5国家以及数量
1 H! H/ X* T9 D( u/ @' K3 v S$ e
. T% d& f1 L: j* A: ?1901---1950
) N; ^8 v( M+ I. ^德国 28人,英国 15人,法国13人,美国4人,日本1人
6 V' L# ?" i% Q. o
) k& B; h3 V6 d1951-2000
% J: D3 l2 L6 |美国 208人,英国 57人,德国 30人,法国19人,日本 5人- v( ~; e3 b4 X X, `1 J) }
7 Z3 A" v, i- [( D1 u3 [0 J& e5 Y2001-2024
$ ?( P" K! t" j; Q6 M美国 115人,日本22人,英国27人 ,法国12人,德国8人# |# d: b" r5 v9 }
" j& M/ e" w# v" {! R! z! s当然除了以上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家经济发展和大学进步),还存在别的一些影响因素(应该是次要一些),如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教育科学体制、传统文化、哲学理念等也会影响诺奖的获得时间和数量
6 e& Z7 i- K/ m ^* s( F+ j T# Q7 P4 {9 K5 i, F e. B
资料参考:豆包7 d! x- x2 z- C3 i$ `+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