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2-15 17: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 ~! H V, t7 k4 H, B
(三)深化“双一流”内涵建设,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深化新一轮“双一流”内涵建设,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学科前沿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强特色、固基础、促交叉”的发展思路,继续强化“一教一地一信”特色优势,构建统筹提升、争创一流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若干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面向需求紧盯前沿,推动一流学科建设领跑登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社会急迫问题,以推动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等一流学科持续领跑发展为核心,实施一流学科培优提升计划。推动教育与心理和脑科学、音体美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群的融合创新发展。促进生态学与地球科学学科群、生物学、绿色化学等学科及学科方向,统计学与数学和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软件工程等学科及学科方向,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创新融合,形成一流学科群组的高原—珠峰态势。成立一流学科建设行动委员会,总体统筹和执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给予一流学科建设最高优先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端师资引育、基地平台支撑、资源配置与核算方式等方面出台一揽子优先支持方案,造就一流学科在若干重点方向上的领跑新优势,率先实现从国内一流向世界一流的跃升,形成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性学术力量。( J8 x! U2 X9 Z
+ c3 L3 D' x% ~
& q3 a* S4 |& ?. ~& _* r. |2 \3 X( a# Z5 d" m
) q( c5 O2 k3 F, H: {
29——持之以恒强基固本,推动文理基础学科卓越发展。设立基础学科发展行动委员会与基础学科发展专项项目,分类编制基础学科发展规划,按照长周期持续深化基础学科建设。参照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和政策力度,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创造宽松包容环境,以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为重点完善基础学科评价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史哲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领域巩固传统优势、发挥引领作用,以开放视域、中国范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和人类命运重大问题,参与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话语和知识体系,凝聚一批真正出观点、出名著、出流派的专家学者,持续推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扎实推进文科基础学科卓越发展。在地数物化生等基础理学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交叉融合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组织重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整体推动基础理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统筹发挥综合优势,促进特色应用学科跨越发展。重点支持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应用学科,巩固学科优势,达到一流学科水平。有侧重地支持相关学科群在优势领域或优势环节上的提升,以特色、卓越为标准衡量发展应用学科,以优势突破带动增强整体实力。大力推动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绿色化学、信息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进一步凝聚重点发展方向,前瞻性提出、创造性解决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的重大问题。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师范大学“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优势,推动体美劳等
3 j9 U6 p+ I0 F1 K( T4 U% r7 H$ U4 u1 V- f, w& o% E
$ H4 ]/ x$ S: C; q5 e: S
8 P$ ~ }+ K2 |( Z+ b3 f
) o/ `; F7 Z# t6 }7 Q& @ S; E30学科专业实现更具引领性发展。瞄准世界前沿高科技产业发展,探索引进并共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研究团队发展新兴应用型学科。探索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双向促进路径,引领中国应用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革命性变革。优化应用学科发展与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优势特色凸显的应用学科卓越发展新格局。——聚焦重点促进交叉,培育未来学科新增长点。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领域,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引领驱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创新。推动大数据和智能计算方法在各学科领域的深度应用,引领研究范式变革。鼓励人文社科领域的文理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工具创新研究,促进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支持重大仪器创制,打造战略性、前瞻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带动理工科新兴领域高水平发展。鼓励开展科学—工程—艺术类的跨学科融合和创新探索研究,建立在相关领域的新优势并实现延伸拓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绿色碳科学、微纳光子学等新兴学科领域快速发展,重点支持智能教育、脑科学与教育创新、数字人文、生态研究、超限制造等大科学计划。组建跨越学科边界的学科集群,推动学科建设资源共享,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社会问题的跨学科合作研究。推动“智慧教育信息科技”“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科学”“绿色碳科学与碳中和技术”等学科交叉领域重点布局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积极筹建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适时新建交叉学科门类和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和跨学科研究新范式。+ ~/ `( w: E7 }! i r' s
5 [; w: q; V, h& C, f) `. h
( c0 l( z3 I5 O& u) o, y1 R
0 e S. T5 I3 ?" _: U学校十四五规划实在是太长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开http://xxgk.ecnu.edu.cn/1f/52/c29049a401234/page.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