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汪泉 通讯员 陈书田 朱泽琳)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同步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我校共有7个项目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
3 h$ r9 M3 E6 R
3 f- ]; h' ~! ?" d* ]) f! R
能源学院徐明厚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机械学院尹周平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材料学院周华民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电气学院文劲宇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锂电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光电信息学院闫大鹏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冯丹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莉莉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q7 s& z: ?- U7 W! M3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分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个奖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10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4 x- C* Q. H ]+ E' B
附我校获奖项目简介
( N: m9 W# T# Z! k7 D# {5 j1 i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6 C5 }( O0 _5 `6 J; A& q7 z% f# g
获奖项目: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
完成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徐明厚教授团队
; F& U, a; ~* ?6 Q3 C
" K0 u e4 |" v( I9 Y
项目简介:煤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燃烧颗粒物污染控制是国家重大需求。依托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持续资助下,徐明厚团队历经20余年的研究,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研究。团队首创了基于特征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的PM模态识别方法,发现了PM2.5新的生成模态并揭示了其生成机理,建立了完整的PM2.5生成理论;构建了全尺寸颗粒物生成预测模型,实现了颗粒物生成的准确刻画和预测;创立了基于矿物表面化学反应和液相物理捕集共同作用减少细颗粒物生成的定向调控方法,实现了PM2.5源头控制,为低碳条件下污染物控制提供基础指导。项目成果已在大型燃煤/生物质发电机组示范应用,实现了颗粒物和有毒痕量元素的高效联合脱除。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国家级人才9人次、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人次。
4 P7 i5 \0 e1 c; m+ H) B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j8 n+ \. |- ~! X
获奖项目: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
完成人: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尹周平教授团队
( J$ s$ r) a; |, Z2 e5 @/ E* _( E9 l6 S0 {/ h
项目简介:新型显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制造技术代表着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OLED是继LCD后第三代显示技术,具有超清晰、大幅面、柔性化等优势,其制造技术与装备一直是世界各国抢占万亿级新型显示产业制高点的突破口。尹周平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支持下,历时十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原创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新原理新工艺,发明了电流体喷印新喷头、新技术和新装备,国际首创多款柔性显示器件并占领高端市场,实现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从理论、技术、装备到应用的系统性创新。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新型显示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支撑成果转化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与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0 _ A( b6 q: i$ B6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 @* Z5 i" I0 g$ A
获奖项目: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
完成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华民教授团队
4 S+ {7 j; n. x6 v* @2 K- a
9 T# Z9 Z. {. Y. G8 T0 Q项目简介:电芯是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制造工艺。周华民团队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高性能电芯设计、宽幅高速制造、长程精确调控的共性技术难题,建立优势资源战略联盟,历时十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创立了大容量电池的异构电芯设计方法,突破了涂布-辊压-卷叠的宽幅高速制造工艺,攻克了液-固长程制造的智能联动精确调控技术,研制出自主可控的系列装备。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2项,形成了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设计、制造、检测与应用技术体系。项目研制的装备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应用覆盖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主要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确立了我国大容量离子电池制造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
! a/ t& m$ v; T* h+ ^- R获奖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锂电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文劲宇教授团队
) `& n* B0 M6 Q3 E4 d" K9 Y7 {1 P, z! |8 J2 [1 I( v3 B0 t/ y/ g
项目简介:突破规模化新型储能技术,大规模消纳风光新能源,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能源重大战略和全球共同选择。文劲宇团队于200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个电力储能重点项目,创新国内外沿用动力电池的锂电储能路线,按电力系统要求全面重新设计新型锂电储能,在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下,历时14年,从电芯设计-电站控制-电网应用全链条创新,首创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铁锂电芯新体系,创建百兆瓦锂电电站高速高精协同控制技术,创立新型电力系统锂电储能精准规划方法,使锂电成为第一个规模化应用的新型储能技术。团队与国内行业主要企业合作,率先建成首个分布式和集中式百兆瓦锂电储能里程碑电站,引领了锂电储能跨越式发展;研发了锂电储能系列产品,开发了储能规划软件,均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
9 g3 k/ q! X+ o; _
获奖项目: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人: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闫大鹏教授团队
! c' O/ D( ~ J1 y
, T9 d7 K8 l3 t& O. g项目简介:激光制造是全面提升制造业中切割、焊接、表面改性和增材制造等的颠覆性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效、高精、智能制造的迫切需求,广泛赋能于机械装备、汽车船舶、新能源等国家支柱产业。闫大鹏团队创新地解决了增益光纤光致暗化与拉曼效应抑制、半导体激光泵浦源波长锁定、光纤合束输出光束质量提升等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和关键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圆形改性双包层大模场光纤激光器体系,自主研制了6大类200多个品种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涵盖了激光制造亟需的各种高端光纤激光器。近三年团队研发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1500余家国内用户应用35余万台,并出口至500多家国外用户,应用5万余台。
0 C1 P2 [( U7 ]4 w% o$ v获奖项目: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冯丹教授团队
) i( ^. N3 h4 s0 g0 i6 c' s, R7 i
/ m" \8 f% k4 }% W) J项目简介:数据存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安全的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冯丹团队在国家973、863、重点研发及企业重大合作等项目支持下,历经十余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首次阐明面向存储介质特性的精细粒度多级并行调度机理,提出融合多介质的横向拓展存储组织新模式,发明动态重构硬件的近数据处理加速方法,首创局部性与相似性结合的高效数据去重方法,提出基于间隔感知的多维特征盘故障预测方法以及基于复合局部性的大条带编码快速修复方法等,突破了异构融合存储体系结构、高效近数据处理、高效数据去重、高可靠保障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高效可靠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并产业化。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213项,制定国家标准9项(牵头6项)、电子行业标准2项(牵头1项),开发的固态盘仿真工具SSDSim被10个国家的100余家机构应用于存储控制器研发。项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部分厂商,在金融、通信、安防等关键行业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 Z; f& }# G& R" b' H j
获奖项目: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莉莉教授团队
7 ~. ~! p& [% U, Z; _) a1 ]& v7 G( p; g
项目简介:骨性错颌畸形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患病率高达27.9%,严重影响口颌系统功能、颜面美观及身心健康。如何实现畸形早期防、快速治、治得好,一直是全球口腔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陈莉莉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杰青/优青/重点等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历经17年医工交叉持续攻关,创立畸形早期精准预防新策略、创新正畸加速新技术、创建健康轻力矫治新体系。团队首创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和个性化早期预防矫治器,实现早期预防理念与技术齐步革新,显著降低严重骨性错颌畸形发生率;研发新型微磁和多功能近红外正畸加速器,高效促进颌骨改建和牙齿移动;发明低摩擦力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精准施力健康矫治,使Ⅱ级以上牙根吸收减少50%,牙槽骨开窗/开裂降低30%,正颌手术率降低20~30%。产品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7个,获得国际FDA及CE认证,在19个国家的2000多家口腔诊疗机构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超过200万。
8 \7 s$ r2 s. E/ v. f
4 H+ e& t' P9 f( {6 O5 m
6 Q$ V# ]0 v- c-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