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到底有多少秀才(生员的俗称)?根据王跃生的《清代科举人口研究》(人口研究 . 1989, (3): 42 -47),清代秀才(生员)3年两批,每县每批20-30人左右,30年录取20批,大概每个县同一时期生活着约500名秀才,清朝早期1300个县,后期1700个县,平均1500个县,这样算来,平均同时生活着75万秀才。早期约50万秀才,到后来超过100万秀才了。一个县平均每年录取10人,按现在人口是清代平均人口5倍算,大概相当于现在人口的50人。这基本上就是中九录取人数。当然,扩招前,一个县往往重点大学也就一二十人,那时考上重点大学的至少在清代就是秀才了。
至于乡试录取的举人,每3年一次,各省分配了招生计划,如:乾隆9年分配的计划数顺天102、江南114(江苏69,安徽45)、浙江94、江西94、湖广93(湖北48,湖南45)、福建85、广东72、河南71、山东69、陕西61、山西60、四川60、云南54、广西45、贵州40。当时人口只有不到2亿(早期1.4亿,乾隆后期达到3亿),考虑到人口因素,按7倍计算,每3年折算为一年录取数,基本跟现在清北一批次录取人数差不多。如河南省举人每3年71人,折合一年24人,7倍是168人。而2024年清华普通一批文科和理科计划62人,北大58人,两校合计140人。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提前批、强基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等途径录取人数。总体上一批普通批是最难的。所以说大概普通批考上清华北大的跟清代考中举人的差不多。范进中举跟现在考上清北本科差不多。
至于进士,清代虽然定制三年一科,但实际上清人很注意开恩科,实际的频率接近两年一科,共开科112科,取中进士人数总计26849人,以清朝立国267年计,每年取中100.6人。100人,即使是不考虑人口变化,现在每个省的文理科高考状元也可以轻易取得。如果按人口同比例扩大,每个省的前20名可以考取进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