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8 1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rcc 于 2025-2-8 11:19 编辑
Cyride先生对清华医院筹建过程的了解 还是比较深入、细致的,点评也非常客观、准确的,包括前文所提及的水磨、八家、朱房选择的问题,不是对清华比较了解的人,是不会知道这些细节的。
所以我想借您的帖子,就医院选址的问题更具体的说几点:
1、水磨社区:水磨社区按照当时的学校的规划是要建医院的,而且也请关肇邺先生在做医学院楼设计的时候,同步也做了该医院的概念性方案,但是这个医院不是大型医院,而是校医院的“升级版”,在扩大校医院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基础性的教学、试验职能(比如解剖等)承担基础的教学任务。因为这个地块紧靠圆明园,规划设计限高9米,而医院病房层高都是3.6-4米,盖楼也就盖两层,是无法建大型医院的。另外去年这所校医院升级版已经开工了,方案是由中元国际做的,建在水磨社区南侧,西门北侧。
2、八家、朱房与天通苑:很长以一段时间医院的选址都是在八家,这也是公认的最佳方案,离校园近,但是当时学校还有一件特别紧急重要的事情——解决教职工住房,而且多数领导层认为要优先解决住房问题,这个大家都懂得,切身利益,所以八家最终变成了教师住宅区,然后朱房就就进入了议题,朱房位置也可以,紧靠北五环,交通便利,可是要命的是拆迁问题,迟迟没有着落(这个片区到今天也没有完成全部拆迁),学校耗不起。于是这个时候选址范围就扩大了,虽说是扩大,其实也是有范围的,主要就是京北地区,三个要素交通便捷,周边有人口基数、靠近学校,还是要感谢市政府和昌平区政府,最终选定了天通苑。从现在的运营情况来看,选址还是非常成功的,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人口基数。
3、清华长庚医院:医院一期是由王永庆先生生前捐建的,共投资10亿,其中台塑出资8.5亿,学校出资1.5亿。建设规模1000床,其中住院部900床(18个病区,每个病区50床),其他医技医疗床位100床(急诊、ICU等)。二期由北京市出资大概20多亿吧,二期的建设床位规模是1000+,报道所说的增加500床是一个模糊概念,建设规模和开放床位是有区别的,待3月份二期运营开始,到一期改造至年底完成,医院的床位规模将达到2000床,实际开放床位会根据需要慢慢增加。这便再多说一句,医院的床位数,不仅仅是住院部的病床,急诊病房、ICU、EICU、CCU等医技用床都算在内,像长庚这样规模的医院,光ICU就上百床。包括编制床位、核定床位、开放床位这些术语,不是医院的管理者或者设计工作者,是不会区分的很清楚的。
4、还有一件事大家鲜为人知,就是北大国际医院的产生其实和清华医院的筹建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换句话说没有清华医院的筹建就没有北大国际医院。这一切的起因就是王永庆先生要在北京建一所集医疗、康养、教学、护士学校、医疗器械等一体的5000床的亚洲最大的医院,做为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选址就是现在的北大国际医院和东侧的医药科学中心这个整个的大地块大约600亩吧,后来因为台湾省当局的制约以及政策的影响吧,就黄了。后来市里就请北大和清华来接盘了,于是整个地块一分为二,西地块也就是现在的北大国际医院,由北大方正集团联合北大系医院筹建。东地块清华大学委托诚志股份联合协和系6家医院,成立北京协和诚志医学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医院命名为“北京协和医学中心”,当时规格很高,两家都是采用了国际招标,设计很先进,方案还登上了《建筑学报》(具体哪一期我忘了,应该是2004年2005年的样子),但是后来清华放弃了,已经辗转就有了后来的长庚医院,而北大坚持下来了,就有了现在的北大国际医院。
不说了,太多了,想想25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网大论坛、水木清华bbs,北大未名bbs,,现在想想都是回忆……可能是有感而发吧,不知不觉的说多了,言辞不妥之处,请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