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附属医院的问题先前发过一个帖子,今天是加深入的剖析一下。其实很多人是被“附属”这两个字给误导了,想当然的以为附属医院就是属于大学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一所附属医院在产权上、编制上属于大学,下面我就从附属医院的属(隶属)、人(编制)、钱(预算)、物(资产)、职(级别)、管等维度进行分析: 一、附属医院的隶属分类 (一)附属医院从隶属分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1、 隶属于国家卫健委:比如北医一院、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 2、 隶属于教育部: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清华一附院等 3、 隶属于地方卫健委:比如南开、天大刚接收几所附属医院 4、 双重隶属的:清华长庚、复旦华山等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地方政府共建共管。 5、 非公立医院,或私立或民用:比如北大国际医院等 题外话:假如某所大学自己筹款建一所医院,是不是该医院就归该大学?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是公立医院,要么归教育部要么归卫健委,是绝对不可能归大学的,这是我国的体制决定的。 (二)对于1-4类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可以分成 1、 教育部系统内,“内属校管”:比如南开附院、清华一附院隶属于教育部,教育部授权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管理该医院。 2、 教育部系统外,“外属校管”:比如北医三院,隶属于国家卫健委,国家卫健委授权北京大学管理该医院。 3、 共建共管医院,“共属校管”:比如复旦华山医院,市政府与国家卫健委共建共管,由上海市、国家卫健委授权复旦大学管理。 (三)管理机制 大学对附属医院的管理,主要是靠“人事管理权”实现的,大学掌握了附属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人事权,也就是掌握了的医院的管理。 但是业务上,要分开管理,两条主线,泾渭分明。 1、 教学科研:医院通过大学对教育部门负责。 2、 医疗业务:医院直接对主管卫健委负责。 3、 资产、预算其他等事务:归隶属单位直接管理,比如清华一附院扩建要报教育部批准,湘雅二医院扩建要报国家卫健委批准。 二、附属医院的人(编制)、钱(预算)、物(资产)的管理 (一) 公立医院的资产,归根结底分成两大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1、 归属于中央政府:比如北医三院、南开附院等国家卫健委、教育部所属医院。有人可能说北医三院隶属于卫健委啊,怎么又成了中央政府了?这是个体制问题,国家卫健委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再举一个例子,咱们的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央企,是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在管理这些公司。 所以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南开附院等都是中央财政拨款。 2、 归属于地方政府:比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由地方财政拨款。 3、共建共管: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共建医院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 (二) 公立医院钱(预算)的管理 同(一)资产关系,分别有中央和地方管理,但是医院预算管理在系统内有一定的灵活性,隶属单位可以指定“系统内单位代管”。比如清华一附院与清华大学都是教育部系统内,则一附院的预算可以纳入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的预算可以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但是卫健委属教育部大学管的这种跨系统的,要分开,比如北医三院等国家卫健委属医院的预算与北京大学是分开的。北京大学的预算进入教育部,北医三院的预算进入国家卫健委。 (三)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编制管理 1、公立医院的编制的原则上是隶属于谁,谁给编制,谁给编制谁负责管理。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南开附院等分别隶属于国家卫健委医院、教育部,则由他们向中央编办申请编制,这些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工资等福利待遇,也由中央财政支持。同样天坛医院等地方医院则有地方政府批编制,地方财政支持。 2、还要说明的就是,某些国家卫健委属医院和地方政府共建后,卫健委同时也把这些医院的编制转到了地方,由地方管理。 3、某些特殊情况:某些附属医院的主要负责人,比如院长和书记,有可能编制在大学,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但是所有的医务人员编制都在隶属单位。 三、关于国家卫健委“委属医院”与“委直属医院”的说明 1、委属医院:国家卫健委属医院有一大堆,大概三四十所吧,比如北大系的北医一、三院,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等等都是卫健委属医院。 2、卫健委直属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只有三家,也是仅有的三所正局级医院,都比较特殊,承担中央保健任务的,也是目前仅有的三所没有挂牌大学附属医院的医院。 先说到这里吧,以后再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