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蛇年春晚上,身着花袄、手持花绢的机器人扭起秧歌,成为了大众关注的亮点,让人直呼“科幻走进现实”。那么,如果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站立和运动,还能与人互动,提供“微笑服务”,是不是感觉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了呢?时值新春,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工作者研发的多种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2月5日,湖北举行“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会。10款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其中5位人形机器人来自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是“劳动者”1号、2号、3号,以及“荆楚”和“神农”。 “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由华科大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开发,未来将主要面向电站巡检等运维场景。 陈学东院士给这款机器人取小名叫“大壮”。它身高180cm、自重95kg,具有国际领先的负重能力和动态控制能力,同时拥有智慧的大脑,可以与人互动。它有全套金属仿生关节,研发不到1年时间,劳动者1号“出生”最早,2号与3号是1号的迭代升级版。  “劳动者”1号,加载自研系统和通用大模型,能够自我介绍,还能回答简单问题
 “劳动者”2号,能够在无辅助站立时双臂举起10公斤重杠铃
 “劳动者”3号,能够在平地上直膝稳定行走、横移、倒退
陈学东院士在采访中谈到:“从选材到设计到制造到传感和控制,我们现在自己在做这方面,这是我们这种机器人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优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罗欣教授介绍说:“关节的驱动、整机结构优化、高维的自由度,我们都坚持自研,电机扭矩密度走到了世界的第一方阵。” 

“荆楚”人形机器人“荆楚”人形机器人由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汉院士团队研发,其身高170cm、自重65kg,对标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是国内外少有的下肢采用直线关节驱动方案的人形机器人,可实现长续航稳定行走和站立。 它还搭载了自研的具有20个自由度的仿生类人头部和高灵敏度电子皮肤,能够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感知和表情交互,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它互动时,“荆楚”能眨眼、眼球转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能像人类一样做出微笑、悲伤、惊讶等表情。 
“神农”人形机器人“神农”人形机器人由丁汉院士团队研发,其身高170cm、自重50kg,能在各种复杂地形中实现自主适应行走。在受到外部推拉扰动的情况下,“神农”仍能保持稳定,其运动控制能力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荆楚”和“神农”人形机器人有望携手,既能服务于智慧医疗,如配送、分拣药物、搬运医疗器械、在病房提供服务和陪护等,也能广泛应用于装配制造等工业场景。 
丁汉在采访中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华科大有三四个一级学科一起联合公关,攻克了直线关节的独立行走的技术难题。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陶波教授也介绍了研发过程:“国内(直线关节驱动)这种部件比较缺乏,控制算法目前也没有成熟解决方案,我们找了一些企业来合作制造,把我们学校的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起集中起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这个算法实现了。” 

作为在世界机械制造领域享有盛誉的院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培养出包括10余名院士及多名知名企业家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当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国家战略行业和新兴产业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1”个基础学科方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巩固“3”个优势学科方向(机器人化智能制造、高端电子器件制造、高端仪器和医疗装备)、扶持“X”个前沿学科方向(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仿生/生物制造、共融机器人、智能微系统等),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依托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在6大技术领域实现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跑与并跑。 有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元年,各界对人形机器人发展亦是满怀憧憬。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基础前沿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工程验证、应用推广、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与技术生态,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技术成果和飞跃从这里诞生![url=]#华中科技大学#[/url][url=]#机器人#[/url][url=]#人形机器人#[/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