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15|回复: 8

4篇Cell同发,封面论文 | 绘制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统图

[复制链接]

初出江湖

Rank: 2

1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08: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erendipity 于 2025-3-7 10:20 编辑

2025 年 3 月 7 日凌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华大集团联合发起并执行的“溟渊计划”(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MEER计划),第一阶段成果4篇论文以封面专辑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上。1 篇旗舰论文勾勒项目全貌(Leading edge,Commentary),3 篇研究论文(Article)分别聚焦深渊中的原核微生物、无脊椎动物(钩虾)和脊椎动物(鱼类),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是前2篇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地研究深渊生命,该成果揭示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拓展了人类对极端环境下生命过程的认知,推动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华大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了MEER计划,由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作为召集科学家。该计划依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及深海生命研究领域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体系,在国际深渊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中国人对海洋最深处的第一次系统性生命科学研究,相关成果阐述了深渊生命独特的生存策略,并揭示了深渊生命成为人类资源宝库的无限可能。

研究团队多次深入深渊海底探索,发现深渊微生物在最深海域超高静水压(600-1100个大气压)下的异常繁盛,揭示了深渊两种代表性宏生物与深渊微生物之间存在趋同的适应机制,即深渊存在跨越物种边界的“共适应”策略,从而串联起了独特的深渊生态系统,描绘了首个海洋最深生态系统的图景。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为该旗舰论文的通讯作者。

通过对采集的 1648 份深渊沉积物、622 个钩虾样本及 11 种深海鱼类的分析,结合深渊海底现场观察,研究团队取得了三大突破性发现:

1、深渊微生物新颖性成因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并鉴定出 7564 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其中 89.4% 为尚未被报道的新物种,其多样性与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总量相当。研究发现,深渊微生物通过“精简型”和“多能型”两种适应策略,在深渊高压、低温、寡营养环境中异常繁盛,支撑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繁荣。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赵维殳,华大张维佳、徐讯、韩默、刘姗姗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2、深渊钩虾的适应机制:端足类钩虾是深渊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扮演着“能量枢纽”的角色。研究发现钩虾基因组达 13.92 GB,是人类基因组(3.2 GB)的 4 倍多,刷新了端足目的基因组纪录。首次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分析,并综合转录组、宏基因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揭示了钩虾这种万米深渊动物的群体分化、种群动态历史以及其适应深渊环境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张海滨、华大徐讯、刘姗姗、范广益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3、深渊鱼类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适应性重塑和演化轨迹:通过 11 种深海鱼类的高质量基因组的比较研究发现,深海鱼类的演化奇迹从白垩纪开始,而深渊鱼类的环境适应机制也挑战了传统理论。发现 TMAO(氧化三甲胺)并非唯一抗压法宝,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也能维持细胞膜流动性,助力鱼类对抗高压。其代谢策略与微生物研究成果形成系统印证。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何舜平、张海滨、西北工业大学王堃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总的来说,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MEER计划)系统研究深渊生态系统食物链,从微生物到无脊椎动物(钩虾)再到脊椎动物(鱼类),阐明了极端环境下生命协同演化的科学规律,将人类对海洋生态的认知拓展至万米深渊。同时,繁荣的深渊生态系统展示出深渊在新基因、新结构和新功能方面的巨大资源潜能,为解决全球生物资源枯竭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2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09:2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面论文算研究论文吗?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6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09:2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各相关人员和单位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11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sjtulee 发表于 2025-3-7 09:28
封面论文算研究论文吗?

封面论文显然不能算啊

只能统计封面里面的论文

这是常识!!

初出江湖

Rank: 2

1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09: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erendipity 于 2025-3-7 10:25 编辑
sjtulee 发表于 2025-3-7 09:28
封面论文算研究论文吗?

封面专辑不算研究论文。。。

关键不在封面不封面,我修改了第一段的表述,而是第一篇新闻稿中提到的旗舰论文是Leading edge,Commentary,是论文,但不能算是研究论文(Article),因此算研究论文的时候,只能算后面3篇

1.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480-6
2.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479-X
3.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99-6
4.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31-5

初出江湖

Rank: 2

6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09:5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成体系的研究很重要,也有助于真正提高中国科研团队的声誉。

初出江湖

Rank: 2

8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10: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优秀啊

初出江湖

Rank: 2

10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10: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溟渊计划”的发起人和召集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肖湘带领团队,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多项“全球突破”:人类首次到达雅浦海沟最深点、首次对深渊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建立全球深渊生物大数据库并开放共享,标志着我国深海生命科学研究迈入国际前沿。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全球海洋最深的区域,代表着地球上最少被探索的极端环境。早在上世纪初,就有学者投入到深渊微生物研究,然而受限于抗高压设备的制作技术,多个国际同行组织的深渊大科学计划最终未能达到良好预期。在2020年之前,只有9人曾到达过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能成功下潜万米以下深度且能够重复使用的潜水器,全球所剩无几。2020年底,成功完成工程海试的中国第一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凭借其独特的采样能力和超长海底作业时间,成为当今全球唯一具备深渊系统调查采样能力的载人潜水器。

这一消息令肖湘感到振奋,带领着全球深海高压微生物领域极少数至今在研的科学团队,他预感多年求索的深海微生物高压适应的未解之谜,就藏在海洋最深的万米深蓝之下。2021年10月至12月期间,肖湘带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华大集团等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参加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的深渊航次。科学家团队对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和菲律宾海盆6000-11000米水深区域进行系统采集,获得水体、沉积物、宏生物等样本2000余份,其中雅浦海沟最深点为人类首次到达。

在深渊极端环境里,每下潜一米都是对设备性能的巨大挑战,每停留一秒都是用生命极限探索极端生命的生死竞速,“溟渊计划”就诞生于这样紧张且兴奋的氛围之下。团队顶着5次超强台风的冲击,经过33次科学例会的灵感碰撞,攻克了深渊极端高压环境下的采样与实验技术难题,建立了“深海采样-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实验室验证”全链条科研模式。由上海交通大学肖湘团队设计的系统性科学研究框架,结合中科院深海所的深渊现场作业经验与华大集团的基因测序技术,三方协同实现了载人深潜取样装置、低成本基因测序技术、全海深环境模拟培养体系的全国产化,为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撑。肖湘表示,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此项深部生命科学研究最大的两个瓶颈“数据库和仪器”如今都已实现国产化。

深渊中是否是一片寂静的生命荒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对1648份沉积物、622个钩虾样本及11种深海鱼类的分析,科学家团队研究鉴定出7564种深渊原核微生物,89.4%为未报道新物种,其多样性与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总量相当。科学家们还发现,深渊微生物通过“精简型”和“多能型”两种适应策略,在深渊高压、低温、寡营养环境中异常繁盛,支撑了深渊生态系统的繁荣;首次系统研究深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从微生物到无脊椎动物(钩虾)再到脊椎动物(鱼类),阐明了极端环境下生命协同演化的科学规律,拓展了人类对于海洋生态的认知,我国在深海生命科学领域已形成源头创新优势,并为开发深海生物资源、服务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开辟全新赛道。

“我们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深渊生物大数据库,包含微生物基因组、钩虾及鱼类基因组数据集,深渊微生物数据规模与过去十年全球海洋微生物研究总量相当。深渊微生物的超高新颖性和多样性,展示了深渊在新基因、新结构和新功能方面的巨大资源潜能。这些资源为解决全球生物资源枯竭困境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生物技术、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这些宝贵的数据是人类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它们代表着2021年10至12月期间地球深渊生命的真实情况,应该保留下来并对全人类共享,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些数据用好,为全球深海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肖湘在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完成采样任务后,在深渊底部通过水声通讯对外发布了《马里亚纳共识》倡议,承诺向全球开放共享深渊生命数据,呼吁国际科研力量共同攻坚深渊环境与生命科学问题。该倡议为应对生物资源枯竭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并推动全球深海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为全球深海科技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初出江湖

Rank: 2

9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3-7 10:1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算3篇,上交1篇,深海所2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4-7 00:48 , Processed in 0.15518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