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4-5 19: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墨哲庚 于 2025-4-5 21:48 编辑
我发现古今中外能留下名字的“文科生”,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学术,死于非命、不得善终、颠沛流离者远大于锦衣玉食、功成名就、寿终正寝者,且他们极少是学院派培养出来的。孔孟、老庄及诸子、三闾大夫、太史令、竹林七贤、李杜、苏王、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僧;苏格拉底、希帕蒂亚、伊本西拿、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雨果、波德莱尔、荷尔德林、尼采、诺瓦利斯、特拉克尔、阿波利奈尔、梵高和高更、弗洛伊德、胡塞尔、米塞斯、哈耶克、托马斯-亨利希·曼兄弟、本雅明、法兰克福第一代、茨威格、茨维塔耶娃、薇依、朋霍费尔、石里克、维特根斯坦、米沃什、托洛茨基……他们潦倒死、流亡死、刺杀死、跳江死、上吊死、不得志死、斩首死、发疯死、早夭死、羞辱死、抑郁死、儿子先死……反正各种死,生前极少获得世俗的成功。由此下个结论:大学文科教育的学术大师和人生赢家两大目标很难互容,学院派很难培养出大师。中国大学的文科更是狗屁,因为文科是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而那些文科教授从幼儿园到挂到墙上,都在学院度过,更别提统一的教材教纲对思想自由的钳制。理工科则不一样,只要智商足够,且有实验条件,一辈子关在学院里都能做。别看现在一些文科大咖的名声如雷贯耳,死后什么都不会留下。所以复旦的做法是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