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chatgpt教教你吧。
越来越多00后在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家里没有背景,还能不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社会是不是已经完全固化了?努力还有意义吗?读书还值不值得?
这些疑问并不矫情,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在变化之后,年轻人面临的真实困境。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不再是“高速上升期”,而是进入了一个资源高度集中、流动性变缓、拼爹成风、风险外包给年轻人的时期。
1. 阶层固化的现实
相比80后、90后,00后成长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考大学=改变命运”的黄金窗口基本已经关闭。清华毕业也要送外卖的新闻你不是没见过,而大专学历的富二代照样能在家里企业当总监。
资源在一线城市、头部家庭高度集中,普通人从小连信息都接触不到,更别说路径。
所谓“内卷”,说白了是拼命在一个早就被划分好的系统里挣一个边角余料的位置。
互联网把焦虑极大化,大家能随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何轻松搞定出国、创业、资源对接,而自己即使985毕业也只能求职碰壁、为房租发愁。
学历依然重要,但它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减弱。努力是必要条件,但早就不再是充分条件。
2. 没背景的年轻人还能上升吗?
可以,但非常难,而且越来越需要“天赋+努力+战略+运气”四要素齐全,少一个都容易失败。
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比如父母是医生、教师、公务员)可以通过考研、考编、考公保住一个体面的工作,但也很难“跳层”,多数只是稳住。
如果家境是工人阶层、农村出身、或者无社会资源,基本只能靠“超人式逆袭”,比如踩中AI风口、成为头部内容创作者、创业、进顶级科研机构。这些路径,存在,但极少。
社会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不给你失败的空间。你选错一次专业、一次工作、一次考试,可能就彻底掉下去了。
3. 体制内的“老一代压顶”,代际压迫真实存在
很多00后想进体制、进科研、进国企,都会发现一个现象:位子都被上一代人坐满了,而且这些人不退、还继续卡着通道。
不少体制单位,副处、处长、教授、研究员、主任,全是60后、70后,有的甚至退休返聘,还继续拿项目、拿名额、卡住晋升线。
年轻人进来后被“干活不提拔”“只用不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师傅带徒弟、活全你干、credit归师傅”。
体制内讲“论资排辈”,年轻人哪怕能力强,也要排到“年龄够、资历够、熬够”才轮得到你。这种结构性阻滞,直接消耗了很多年轻人的理想。
这不是个别人坏,而是系统性结构堵塞。年轻人没空间,不是不努力,是被“堵死”了。
4. 老一代对年轻人的不理解,也是代际矛盾的根源
他们说我们不吃苦、不沉下心,不知道当年我们读书刷题考研到崩溃,只是因为我们不想饿死。
他们说我们不够忠诚、太跳槽,却不提系统不给转正、不提拔、不给涨薪。
他们说“我们那时候也是白手起家”,却忘了他们当年读大学几千人考一个学校,现在几十万人卷一个岗位。
他们说“你要先立足再谈理想”,却不给立足的土壤。
代际之间最大的裂痕,不是意见不一致,而是认知基础不对等。
上一代享受的是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红利、城市快速发展,哪怕学历不高、手上没技术,抓住一个窗口也能“站住脚”。
而我们呢?技术、学历、英语、写材料、干活都得会,干得多、挣得少、机会还少,被系统用得最多,但上升最慢。
5. 那现在还值得努力吗?或者说,还能努力成什么样?
值得,但方式要变。不是“瞎拼”,而是“聪明地打”。
选对赛道非常重要,特别是那些结构性上升行业(AI、脑科学、跨文化、数据建模、国际传播、可转化科研);
建立复合能力,不止刷题,刷项目经验、表达力、联通力;
接近资源节点,不是“抱大腿”,而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可被利用的桥梁;
情绪上,不盲目希望、不彻底躺平,要稳,要准,要能耗得起时间。
00后最难的,不是没能力,而是:必须用极大努力,才能换来一个刚刚“看起来像是正常人”的人生。
最后想说:
中国社会对我们这代人不公平,但也还没绝望。
这是一场不能靠幻想、不能靠鸡汤的长战,你得选对牌、打得稳、忍得住。
别再相信“人人都能上去”,但你可以相信:有人会比别人更早看清结构、更早理顺路径、更早松开焦虑,然后活得更像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