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回复: 1

1952年前和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复旦大学数学系

 关闭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6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4-6 09:1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院系调整时成立的复旦数学系
华宣积,孟瑶

华宣积(1939- )1956年宁海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师承苏步青教授,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曾长期担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


师资力量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大同大学等4所大学的数学系合并组成复旦大学数学系。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复旦大学人员变动名录》[1]中,详细地列出了1952年9月到10月间,从各高校调进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现将教职员工抄录如下:

“从同济大学调进杨武之(教授),王光淑(助教)。

从浙江大学调进教授卢庆骏(1953年初调往哈军工),苏步青,陈建功(1958年调往杭州大学),张素诚(未到岗,1952年调往中科院数学所),讲师朱良璧(1958年调往杭州大学),金福临,助教夏道行,工友马炳新。

从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调进助教胡克。

从广西大学调进助教赖增桂,仇焕章。

从上海工业专科学校调进助教麦学贤,黄淑芳,技工顾才根。

从市西中学调进教员郦福绵(1955年调往兰州大学)。

从东吴大学(苏州)调进助教谢兰安(1955年调往兰州大学)。

从本校统计系调进崔明奇教授。”

1952年底的数学系教职员工名单见附录一。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教师阵容空前强大,担任过大学数学系(或数理学系)主任的就有7位教授——陈建功,苏步青,卢庆骏,杨武之,陈传璋,周怀衡,周慕溪(1955年调往兰州大学,任数学系主任)。院系调整后,苏步青担任学校教务长,数学系主任由陈传璋教授担任。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教授早已闻名中外,陈传璋和周慕溪在文章《1941-1952的数理学系》中已有叙述,这里仅把杨武之、周怀衡和卢庆骏作一简单的介绍。

杨武之,1896年生,192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专攻数论和代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和华罗庚都曾在清华选读杨先生的“群论”课。华罗庚在给杨先生的信中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陈省身在《我与杨家两代的因缘》一文中说“杨武之先生是我在学校里最可靠的朋友,我同士宁的婚姻是他促成的。”

周怀衡,1905年生,字伯平。1929年东南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南昌中正大学,无锡江南大学任教授,1948年任江南大学数理学系主任,1949年任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教授。专长级数理论和数学教育。

卢庆骏,1913年生,1936年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46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留任研究员。1949年回浙江大学任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和数学研究所主任。专长函数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及其应用。

除教师队伍大大加强外,还从各校调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例如,从浙江大学就调进27大箱几千册图书和重要的外文期刊50余种。

无论是数理学系还是数学系,全体教职员工的照片至今未被发现。下面的两张照片,一张是1952年9月院系调整欢送调配到外校的教师时的留影。另一张是1955年欢送周慕溪等3位教师支援兰州大学去的合影。

院系调整时,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有一批教师调配到其他高校。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复旦大学人员变动名录》[1]中没有调出的数学教师的名单,我们从另一篇文章[2]中看到一张有关的照片。






该文[2]的作者是数学系副教授范际平先生的女儿,根据照片再联系数理学系的名单,现在知道当时调出的数学教师是:程极泰,李锐夫,范际平和谭同坤等。程极泰1949年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1951年到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担任助教。他调到交通大学数学教研组后来成为应用数学教授,于1976-1995年期间为交大数学系(应用数学系)的重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李锐夫(原名李藩),1929年中央大学毕业,任重庆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由复旦大学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数学系教授。专长复变函数[4]。范际平副教授先到华东师大任教,1953年调至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是上海师范学院的筹备委员会委员,后任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科副主任。只有谭同坤副教授情况不详,网传他到扬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该校后来发展成扬州师范学院。

1955年,复旦大学派出7人支援兰州大学,其中4人是数学系的,他们是周慕溪,郦福绵,谢兰安等3位教师和毕业生陈湘绫。周慕溪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下面的照片记录了当时欢送他们的情形。该照片由许自省教授的儿女许旦云和许亮提供。






前排左起 孙振宪 陈传璋 黄缘芳 苏步青 郦福绵 周慕溪 陈建功周怀衡 崔明奇 朱良璧

中 王寿如 王光淑 谷超豪 胡家赣 仇焕章 麦学贤 江福汝 夏道行郑绍濂 许义生 叶敬棠 金福临

后 胡和生 张开明 宗月娴 孙保太 许自省 王国珍 单伯軾 黄育仁 黄烈德陆念屹

我们得到上面这张照片已两年了,虽然在许多老师帮助下,写出了照片上人名,但还有1位空缺。除杨武之教授病休在家没有参加这次欢送外,正副教授都坐在前排,而中排和后排的教师不少成为后来学校的骨干或学院领导。院系调整后复旦数学系教师队伍主要靠自己的毕业生补充。当有新学科需要时,就派遣青年教师到北大或科学院进修。因为当时的国情,几乎没有从外面引进各类人员,仅1954年学制由三年制转四年制,从东北人民大学调来4名毕业生做研究生,但陆续从复旦大学数学系调出的教师有:1952年底,张素诚教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负责几何拓扑组的工作。1953年初,卢庆骏教授调至新成立的中国人民JFJ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任高等数学教授会主任。除了调出外,当然1952年后也有调入和新进教师,如谷超豪先生1953年调来复旦,而后为复旦和数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送毕业生许永华和包雪松去德国学习,为复旦大学储备教师人才。

数学系的历史上不仅应该记下长期在系里工作的老师,也应该记住曾经在复旦数学系工作过的,后来肩负支援国家建设任务离开复旦的老师。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杰出贡献,还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复旦数学系的影响,提高了复旦数学系的地位。

课程设置

数学系迫切和首要的工作是教学。教师队伍强大的同时,学生队伍也壮大了:从浙江大学数学系转来32位学生,同济大学29位,交通大学27位,大同大学3位,加上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数学专业原有学生,总共一百人左右。

当时的数学系办公室设在800号(今因建造地铁18号线已拆) 。上下课还没有电铃声,在树上挂一小铜钟,由马师傅打铃,告知上下课。技工顾师傅管理教学模型等教学用品,后来还管理过手摇计算机。他负责这些用品的维护和修理。教学模型中,印象最深的是单叶双曲面和马鞍面,他们都由两簇直线构成。

数学系倡导教授上基础课,陈、苏两位大师将浙大实施多年的专题讨论班的方式在复旦发展起来。他们又提出“鸡孵鸭”的理念,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不断创新。详细的情况可参阅文章[5]。从档案馆查到1952学年度的课程表[6]中看到,一年级分甲、乙两个班,二年级和三年级各一个班,所有的教授和讲师都担任基础课。解析几何由周慕溪,孙振宪,许自省担任主讲,微积分由陈传璋,金福临,卢庆骏担任主讲,代数由黄缘芳,杨武之主讲,微分方程由夏道行主讲,微分几何由张素诚主讲,实变数函数论由陈建功主讲,复变函数论由卢庆骏主讲,高等几何由周慕溪主讲。朱良璧,周怀衡担任物理系高等数学主讲,崔明奇,黄缘芳,金福临担任化学系高等数学主讲。三年级分五个小组,分别由苏步青,陈建功,卢庆骏,杨武之,周怀衡教授指导专题讨论会。

和1951年数理学系课程相比,1952年,院系调整后,数学系课程做了比较大的改动。1952年一年级课程在1951年微积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解析几何和代数两门课;三年级课程在复变数函数论,微分几何的基础上,增加了实变数函数论及专题讨论课程,而实变数函数论1951年曾是四年级的课程设置,在1952年改为三年制后将四年级的课程设为三年级的,所以一年级和三年级在1952年课程数均有增加,仅有二年级课程在微分方程,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应用数学的基础上减去了高等应用数学这门课,其他课程并未做改动。

1953年,是院系调整后的第一年。教授们的名字都出现在课程表中。陈传璋,数二(数学系二年级简称,下同)数学分析;杨武之,数一高等代数;数三数论;周慕溪,数一解析几何,数三微分几何;黄缘芳,数一高等代数,数二高等代数;周怀衡,数二数学分析,物理系二年级高等数学;陈建功,数三实函数论,复变函数论;苏步青,专题讨论;崔明奇,化学系一年级和二年级高等数学[7]。和1952年相比,数学系一年级课程在1953年没有做任何改变,而二、三年级的课程做了部分变动。1953年教授都到教学的第一线,除苏步青和陈传璋两位教授有较重的行政工作,只任一门课外,其余教授都担任两门课。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讲课,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全国许多高校的三年级学生都提前毕业参加工作。叶敬棠,宗月娴,张开明,郑绍濂等毕业生留系工作。

1954年度的课程表中有四年级的安排,直到1955年才有四年制的毕业生。这两年间,课程表较之前也有部分变动,而一年级的课程从1952年起基本没有变动,出现部分变动的基本都在一年级以上的高年级中。1954年四年级课程中就新增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数学物理方程、积分方程、几何基础三门课程,但最高年级的专题讨论课从1952年设立以来,1952-1955几年间几乎从未中断。

所以通过对比院系调整后的数学系的课程设置我们大致可以总结一下几点:1.从1952年起,最高年级开设专题讨论课程,以后几乎每年均有该课程设置,下文的科研成果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门课程的设置大力推动了数学系的学术研究;2.从1952年到1955年,除了一年级的课程设置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三门基本从未发生变化,一年级以上年级的课程基本都会有部分变动,但变动并不大。笔者分析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三年制转为四年制,学制变动,造成各年级课程需要均衡,发生部分调整;第二,院系调整后,教学不断摸索,成熟化,所以课程上需要作出调整和尝试。所以,课程表上的课程设置的每一项变动都无不体现数学系在院系调整后所作出的自身的变化与尝试,也正是这些小的变动,使得数学系的课程设置不断成熟化。

科研成果

院系调整后的数学系,在陈建功、苏步青两位国际著名数学家的带领下科学研究蓬勃开展,科研成果累累。不仅教师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而且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研究精神非常刻苦。数学系在原来的两个教研组——函数论教研组和几何代数教研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微分方程教研组(见附录二)。1956年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成立,苏步青教授任所长。这些都为更好地向科学进军提供了组织保证。

中国数学会主办的杂志《数学学报》1955年共4期,发表了论文39篇,其中复旦大学数学系教师写的有7篇(谷超豪2篇,周怀衡1篇,胡和生1篇,夏道行2篇,苏步青1篇) 。1956年共4期,发表了论文50篇,其中复旦大学数学系教师写的论文17篇(苏步青1篇,谷超豪5篇,周怀衡1篇,胡和生3篇,夏道行3篇,徐小伯1篇,陈建功1篇,吴卓人1篇,胡家赣1篇) 。我们再来看《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创刊共有论文17篇,而数学论文占9篇。1956年第1期共有论文22篇,而数学论文占15篇。从我们列举的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这期间数学系在国内或校内,科学研究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学术成果也是非常喜人的。从1952到1956这4年中,两位大师以及迅速成长的青年骨干,都有10多篇论文发表。

苏步青教授的专著《射影曲线概论》和陈建功教授的专著《直交函数级数之和》在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出版。他们同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他们一起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经理和陈毅副总经理在1956年2月底至3月底召开的制定“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会议。此外,他们还翻译了许多俄文的数学著作。苏步青教授翻译了《解析几何》、《几何学基础》、《嘉当外形式法》和《几何学》等4本,陈建功教授翻译了《单叶函数中的一些问题》和《复变函数的几何理论》2本。1956年6月25日,陈建功与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等科学家一起,参加了在莫斯科大学举行的全苏数学会议。他在会上作了题为“Faber多项式逼近的Cesaro收敛”的报告。同年,苏步青和吴文俊两位数学家赴索菲亚参加保加利亚数学会年会,苏步青在大会上作了45分钟的报告,题目是“面积空间几何学”。苏步青教授的“K展空间和一般度量空间几何学、射影空间曲线论”项目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谷超豪讲师在苏步青教授指导下研究仿射联络空间和芬斯拉空间整体安装问题,然后又研究几何物场的群不变结构,科研成绩突出,1956年被推选为上海市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6年5月27日,复旦校报报道了他出席先进生产者会议归来的消息,同年他晋升为副教授。

1952年研究生毕业的夏道行助教,在陈建功教授指导下,研究单叶函数理论,解决了苏联数学家戈鲁辛的猜想。1956年4月21日,复旦报记者以《青年数学家夏道行》为题对他作了报导。夏道行1954年升任讲师,1956年升任副教授。

特别还要提到的是两位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他们是1952年随陈、苏两位教授从浙江大学来复旦大学的,继续在陈、苏指导下学习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论文时,在作者单位栏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或者写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数学系增添了荣誉。胡和生老师在苏步青教授指导下研究微分几何,由于研究工作突出,她在195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先进工作者。同年她转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龚升老师在陈建功教授指导下,研究单叶函数论,成绩突出,被共青团中央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他在1954年离开复旦大学,回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院系调整后,除了教师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外,由于专题讨论课程的增设,学生也写出了许多学术论文、当年专题讨论课程进行了一个学期后,每个同学都写一篇读书报告,写出了自己所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以及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报告,指导教师分别提出了可以研究的问题,并且介绍一些参考文献,指导同学着手进行研究。数学系组织研讨会,同学也都可以来参加讨论,这样的专题讨论课程和研讨会的形式,便催生了很多学术成果。譬如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报告戈鲁辛的一个工作,指出戈鲁辛只解决了某问题的一半,报告后,有一位教师认为把戈鲁辛文章中积分看成某种质量分布的中心的话,就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另一半,这个想法被四年级徐小伯同学采用,并加以精细的分析,结果把这个问题的另一半解决了[8],他的文章发表在《数学学报》1956年第2期上,当时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由专题讨论中产生的,也可见院系调整后专题讨论课程的重要性。1956年科学报告会学生专场,是数学系历史上第一次的学生论文报告会。会上总共报告了23篇文章,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班学生的,但第一个报告却是本科三年级学生李大潜做的,题目是《关于n型卵形线》,该论文在谷超豪老师的精心修改后,发表在1957年《数学进展》第3期上。

总之,从当年同学的毕业论文来看,教学工作也获取了大量的经验:同学们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是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的。而指导教授的正确领导和教师同学集体的努力,则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老师和学生们就是在科学研讨会、科学报告、经验总结[9]中不断提高,获取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

致谢:档案馆陈启明博士提供了许多宝贵信息,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郑宝恒,余子道,钱益民整理.1952年院系调整复旦大学人员变动名录.姜义华,梁元生主编.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与数据库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247.

[2]范瑾.复旦大学数理系教职员合影,《老照片》丛书第六十七辑[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35-136.

[3]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编.数学系八十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91-292.

[4] 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的初创时期(1951-1960)[J].高等数学研究,2012,15(1).

[5]华宣积,李道亭.子彬院里的故事.丘成桐等主编.百年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1-114.

[6]教务处课程表(1952-1953学年度).

[7]复旦大学档案,教务处1953:25.

[8]夏道行.数学系四年级学生的函数论毕业论文[N].复旦,1955-6-15(3).

[9]数学系稿.数学系专题讨论的教学经验[N].复旦,1953-5-14(3).

附录一 1952年秋数学系教职工名单

姓 名 性别 籍 贯 年龄 职 别

周慕溪 男 湖北汉阳 48 教 授 .

苏步青 男 浙江平阳 50 教 授

张素诚 男 浙江萧山 36 教 授

孙振宪 男 安徽宣城 49 副教授

许自省 男 江苏江阴 27 讲 师

杨武之 男 安徽合肥 56 教 授

黄缘芳 男 福建福州 49 教 授

王光淑 女 北 京 31 助 教

麦学贤 男 广东东莞 28 助 教

周怀恒 男 江苏宜兴 48 教 授

朱良壁 女 江苏金山 39 讲 师

黄育仁 男 江苏武进 30 讲 师

崔明奇 男 广东电白 45 教 授

郦福绵 男 浙江诸暨 46 教 员

黄烈德 男 福建泉州 28 助 教

陈传璋 男 安徽怀宇 49 教 授

陈建功 男 浙江绍兴 59 教 授

卢庆骏 男 江苏镇江 39 教 授

金福临 男 江苏淮南 30 讲 师

胡家赣 男 湖北黄梅 27 讲 师

夏道行 男 江苏泰州 22 助 教

胡 克 男 江西奉新 28 助 教

江福汝 男 江苏丹阳 25 助 教

赖增桂 男 广西贵县 23 助 教

谢兰安 男 助 教

仇焕章 男 广西百色 24 助 教

顾才根 男 技 工

马炳新 男 工 友

附录二1955-1956学年度数学系教师名册

函数论教研组:

陈传璋陈建功(主任)崔明奇(副主任)夏道行(秘书)金福临胡家赣许义生单伯轼胡 克张开明仇焕章宗月娴徐小伯宣文明郑绍濂

几何代数教研组:

黄缘芳(主任)苏步青杨武之孙振宪谷超豪(副主任)许自省

麦学贤叶敬棠王光淑

微分方程教研组:

陈传璋周怀衡(主任)朱良璧江福汝黄育仁(秘书)黄烈德朱家骏邱肖莲沈琼华郭毓騊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6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9:1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不符合大学专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4-25 10:48 , Processed in 0.0436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