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董小姐生了
爱说实话的老陈 2025年05月16日 08:47
卫健委一纸公告,将一位董袭莹“博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位董小姐的事迹,说起来那叫一个“励志”,只不过,这“励”的是旁门左道之志,“志”的是如何将规则玩弄于股掌之间。
前不久更是传出真假难辨的消息,董小姐居然生了,5月8日在洛杉矶,男孩,7.2斤。
坊间有言,此子一出世,便自带几分“好命”的标签,毕竟投胎也是门技术活,孩子与孩子之间,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起跑线便已划出了霄壤之别。
然,世事吊诡之处在于,并非所有生命都能享有同等待遇,即便出自同一“源头”。
传闻中,当董小姐在肖医生殷勤陪伴下,安然赴海外待产之际,另一位同与肖医生有所牵扯的护士,却(据说两度)身怀六甲,最终却不得不面对“强硬打掉”的冰冷指令。同是血脉相连,命运的剧本却在尚未拉开帷幕之时,便已判若云泥。
思及此,一股莫名的悲凉感,确实油然而生,令人不禁慨叹这世道人心,有时竟比手术刀还要冰冷无情。
当然,稚子无辜,我们且将目光从这初生的啼哭与未竟的生命中移开,继续深究其背后更为盘根错节的成人世界。
★
事件的核心人物,董袭莹,如今已被剥夺了昔日“博士”与“医师”的光环。官方通报揭示了一条颇为不堪的学术“捷径”:其入学资格便是建立在伪造的基础之上,足足16个学分的大学课程,包括所谓的大学物理AI、大学物理AⅡ、有机化学B及无机化学B,竟能凭空捏造,只为叩开那扇象征身份的门槛。
这份胆魄,若用于正途,怕是早已成就一番事业,可惜用错了地方,倒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荒诞剧。紧随其后,其2023年的博士大作,主体部分竟与同年毕业的北京科技大学某位同学的论文高度雷同,重复率超过20%的“巧合”,与其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不如说是学术裁缝的拙劣手笔,不知是否共享了同一位深夜显灵的“缪斯”。
而为了凑齐这份“辉煌”的履历,董小姐还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数篇学术论文中,亦被查出3篇署名不当、1篇重复发表的劣迹,其在“资源整合”与“循环利用”上的“天赋”,若非用错了地方,倒也算一位“学术界的可持续发展先锋”。作为初步处理,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乃至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均被撤销,算是给公众一个阶段性的交代。
然而,董小姐这艘“学术泰坦尼克号”撞上的冰山,看似偶然,实则其下潜藏着更为巨大的礁石群。人们不禁要问,伪造学分、论文抄袭,这一路绿灯畅行无阻,难道各环节的审核人员当真都是“睁眼瞎”?
抑或是某种“神秘力量”让他们心照不宣地“选择性失明”?
坊间盛传其父乃国企高层,“爹能量守恒定律”是否再次于此显灵?其留学经费的来源,又是否经得起“阳光普照”般的严格审计?医院在笔试、面试和推荐机制中的层层把关者,是否也曾收到过某些“温馨提示”,还是早已习惯了这种“礼尚往来”的利益交换?就连本意培养精英的“4+4模式”,也因此蒙上阴影,令人质疑其是否在某些角落已悄然沦为“特权定制”的快车道。董小姐究竟是个案,还是“冰山一角”,着实引人深思。
从入学到毕业,再到执业,重重关卡何以形同虚设?是制度设计本就千疮百孔,还是执行层面被人为“架空”?
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某些监管体系,恐怕早已沦为装点门面的“稻草人”,风一来便散了架。
★
董小姐事件,绝非茶余饭后的猎奇谈资那么简单,其恶劣影响如涟漪般扩散。
当“拼爹”、“拼关系”就能轻松绕过规则,寒门子弟十年苦读的意义何在?
这是对社会公平最赤裸裸的嘲讽与打击。倘若此事最终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方式收场,或仅仅处理几个无关痛痒的“虾兵蟹将”,那么政府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将再次遭遇重创,要知道,信任的建立如春蚕吐丝般艰难,其崩塌却如山倒般迅速。
学术界、医疗界,这些本该是守护良知与专业的净土,如今却因这类丑闻而蒙羞。一颗老鼠屎,足以败坏整个行业的声誉,让那些真正兢兢业业的学者和医生情何以堪?
更深远的是,这种“学得好不如生得好”、“有关系走遍天下”的消极甚至扭曲的价值观,将在社会中进一步弥散,侵蚀着奋斗精神的根基。
★
董小姐事件背后,清晰折射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与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博弈的重重困境。
比如先前曾提及的韩国医改与印度土改,乃至中国古代频发的“削藩”之举,无一不是前车之鉴,警示着我们改革之路的崎岖。
韩国尹锡悦政府试图扩大医学院招生规模,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医生短缺问题——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此举精准地触动了现有医生集团的“奶酪”,无论是预期收入的下降,还是行业门槛的相对降低,都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最终以集体辞职、大规模示威等激烈方式对抗,使得改革纵有民意基础亦难以为继。
可见,专业精英集团一旦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其能量足以让利国利民的政策寸步难行。
★
目光转向印度,其土地改革的漫长与艰难更是令人唏嘘。让耕者有其田,这般朴素而正义的诉求,在印度却历经七十余年仍未竟全功。究其原因,地主、地方封建势力以及农业中间商等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仅控制着土地,更掌控着种子、化肥的供应以及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渠道,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利益网络。
任何试图削弱其权力、触动其核心利益的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发起的强力反弹。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王朝的“削藩”之举亦是同样的逻辑。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博弈,贯穿数个朝代,从西汉的“七国之乱”到大清的“三藩之乱”,每一次“削藩”都几乎伴随着血雨腥风。
因为那些“封地”对于诸侯而言,便是他们的“独立王国”,是其权力、财富与地位的根基,岂容他人轻易染指?
★
这些案例,连同董小姐的风波,无一例外暴露了几个问题。
其一,是权力不受有效制约时的“变现”冲动。只要存在寻租空间,权力就极易被异化为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董小姐的“通天之路”背后,若隐若现的正是这种权力寻租的魅影。
其二,是“圈子文化”与“利益共同体”的顽固性。既得利益者往往会形成盘根错节的“圈子”,互为奥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便是为何深入调查往往阻力重重,因为一旦某个环节被突破,便可能引发“火烧连营”的连锁反应。
其三,是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帕累托困境”。任何一项深刻的改革,都必然会触动一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即便这项改革能够从总体上提升社会福祉,但只要受损一方的势力足够强大且不愿妥协,改革便可能陷入僵局。
还记得昨天文章《一口气举报300人,惊了巡视组》里的李建勇,那句“反正自己已经完蛋了,也要拉几个垫背的”,道出了某些人在绝境之下可能滋生的“玉石俱焚”心态,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调查腐败案件时,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往往能起到摧枯拉朽的关键作用。
卫健委在通报中坦言,目前仍在对涉及的相关单位、人员开展深入调查,并特别提及此事“链条长、人数多、对抗激烈”。
我们常在新闻中听到的那句“十八大后仍不收手”,既是严厉警告,又何尝不是一种斗争策略,意在分化瓦解,以减少改革推进的阻力。
诚然,中国的改革已然驶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我们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解决所有沉疴积弊,这需要我们给予国家和政府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但与此同时,更要大声疾呼制度的持续完善与执行的雷厉风行。唯有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规则真正长出锋利的牙齿,才能最大限度地压缩“董小姐”们及其背后那些“无形之手”的活动空间,净化我们共同呼吸的社会空气。
刮骨疗毒,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但为了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清明的未来,这场与积弊的战斗,我们别无选择,也决不能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