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立足甘肃寒旱农业实际需求,融合生物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陇原大地上。”近日,甘肃省种业实验室组建方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在省农科院举行,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兰州大学和省农科院的20多名负责人和专家参加座谈会。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侯岁稳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总体框架,涵盖建设基础、科研方向、运行机制等核心内容。与会专家立足本单位工作基础,针对玉米、小麦、油料、马铃薯、中药材、牧草、羊等产业在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组建方案内容的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经过充分讨论,省农科院院长常宏提出三大主攻方向:立足寒旱农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兰州大学与省农科院专家一致认为,高校与农科院的合作具有资源互补性强、学科交叉优势突出的特点,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在科研、教学和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未来,双方还将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甘肃作为国家三大制种基地之一,拥有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库,近年来持续强化种业创新布局。甘肃省种业实验室建设是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我省种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去年7月,省政府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同谋划建设甘肃省种业实验室,形成以甘肃省种业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梯次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围绕玉米、马铃薯、牧草、牛羊、生猪等领域,选择区域代表性强、辐射影响面大、属地积极性高的地区,建设物种实验室,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衔接互补的创新平台矩阵,为种业实验室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杨维才带队深入庆阳、酒泉等制种核心区进行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后充分肯定了我省种业产业基础,指出甘肃具备独特的农业生态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完全有条件建设高水平种业创新平台。今年4月13日至16日,省科技厅组织兰州大学团队赴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田间试验区、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及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重点学习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人才引进培育和成果转化经验。4月22日,兰州大学召开专题座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院士明确表示,将举全校之力推进实验室建设,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兰州大学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重点推进硬件条件建设、用地选址等前期筹备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杨维才院士表示,将结合甘肃实际科学谋划西北创新基地和甘肃省种业实验室的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加强多方联动,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育种制种平台,开展种业前沿技术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