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多年前的秦代法律体系究竟如何?古人如何应用“勾股定理”“乘分数”进行精妙的数学计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岳麓秦简”中。6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带你一起探寻湖南大学“岳麓秦简”的秘密。
岳麓秦简是什么?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中华先民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从殷商到魏晋,在超过1500年的时间长河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
2007年,岳麓书院这座古朴而庄重的书院迎来了比自己还要年长千秋的老者,一批用塑料薄膜和湿海绵包裹着的珍贵简牍,这也首开我国高校入藏简牍的先河。随后,多位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冒着冰雪极端天气赶往长沙,对这批简牍进行鉴定,最终确认这是一批秦代的简牍。
由于长期处在被挤压和接触空气的环境中,这批简牍已有多处残断破裂,一些竹简上还呈现出霉变痕迹,状况很不乐观,需要立即对其展开保护与研究。
历经15年整理研究,这批简牍上记载的内容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大量从未见过的秦律令,十余则扑朔迷离的案件记录,以及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出土数学文献等等,如同历史的拼图,为我们揭开秦统一前后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更为充足且珍贵的原始资料,按照考古学惯例,这批珍贵的简牍被命名为“岳麓秦简”。
丰富的数学智慧
岳麓秦简涉及秦代律令、质日、官箴、占梦书、数学文献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包含我国数学史上现存最早、有系统的数学文献——《数》。岳麓秦简中的《数》共有200余枚竹简,简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运用内容,实证了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中国先民就已熟练运用这一数学定理。
此外,《数》中还有一段“乘分术”的记载,它念起来朗朗上口,类似分数乘法口诀,刷新了人们对于中国早期数学水平的认知。《数》中的乘分术,比此前发现的西汉初期张家山汉简中的乘分术更早。由此可见,不仅是九九乘法口诀,更为复杂的乘分术,在秦时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熟练运用,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数学思维与精妙的计算智慧。
失传2000多年的秦代律令
“百代都行秦政法”,商鞅变法制定秦律,其后汉承秦制,律令体系成为中国两千年法制的基石。岳麓秦简以秦代法律文献为主要内容,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秦代法律体系乃至中国的法制史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六篇”,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等历史原因,秦律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在传世文献中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而直到岳麓秦简的发现,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了《盗律》《贼律》《杂律》《具律》等与“秦律六篇”相对应的部分内容。
在岳麓秦简中,关于《盗律》的内容有十余枚简,多为有关于办案人员及其亲友与涉案人员之间收受贿赂的法律规定。例如,秦《盗律》记载,办案人员如果接受了他人的酒肉和食物,就算没有因此而徇私枉法,也要按《盗律》论处。而《贼律》则规定官吏在书写券书时,如果写错的是人的户籍、马、牛等一个以上,羊、狗、猪两只以上,或者写错的东西价值大于660钱,都属于大误;而小于660钱、错字、少字的属于小误。小误罚一面盾,大误则罚一套铠甲。
《杂律》规定,啬夫擅自给犯错的属吏戴刑具或者夺走属吏的衣服、帽子、箭、鞋子,侮辱其人格的,均需罚两副铠甲,由此对官吏进行管理。此外,岳麓秦简中还有两条《具律》简文,同样与官吏管理相关。一系列法律规定呈现出秦严密、细致的官吏管理制度,真实再现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社会风貌。
除了秦律,在岳麓秦简中还首次发现了秦令。“律”和“令”有着根本区别,“律”是指中央政权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而“令”是对“律”的补充和修改,以及对各种具体事项的规定。然而,以往发现的秦简中都只有律文,没有令文,这也引发了学界对于秦令是否存在的怀疑。在两千一百余枚岳麓秦简中,记载秦令的简牍有近千枚,占岳麓秦简总数近二分之一,大量前所未有的秦令,彻底推翻了学界关于“秦代有律无令”的说法,填补了法制史方面的空白。
岳麓秦简中发现了大量较为完整的秦令,其中有名字的就有20余种,如《迁吏令》《食官共令》等。此外,秦令记载的内容也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岳麓秦简记载秦始皇南巡,“凌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頫见亦美,其皆禁勿伐。”相关记载呈现了秦始皇保护环境的态度,与《史记》记载其砍伐整个湘山树木的内容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岳麓秦简让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历史的认识有了一种新的可能。
此外,这一批前所未见的秦令中也有许多保障百姓利益的内容,如《县关田令》规定凡是管理公田的官吏,应当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水源,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仗势抢夺百姓的灌溉用水,不遵循既定的用水次序,都需要以重罪条款大犯令论处。这些首次发现的秦令,揭开了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秦朝。
岳麓秦简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秦代严密的法律体系,也为我们还原了一位令出法随、公正无私的秦吏形象。岳麓秦简的抄写年代大致为秦王政至秦始皇时期,根据简牍中《质日》《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推测,其主人可能是秦南郡参与或负责法律相关工作的基层官吏。
2000年后的今天,《简牍探中华》以戏剧的形式,从岳麓秦简主人的视角展开,结合秦简中《为狱等状四种》记载的案件,讲述秦令史“泰”侦破棘手案件、护民安宁的故事,生动呈现岳麓秦简所属时代的中华故事。
最新简牍研究成果
岳麓秦简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它入藏岳麓书院也首开我国高校入藏简牍的先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松长、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罗小华在节目的最后向观众介绍了岳麓秦简的最新研究成果。
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团队在2024年从释文与书迹两个方面对长沙地区出土的十余万枚简牍展开了第二次研究,团队还将整理许多还未公布的简牍研究成果,以及最新出土的简牍材料。其中就包括2015年在长沙市坡子街一口古井中发现的一批秦代简牍,这批秦简中发现了一枚写有“大庶长周举私”的简牍,这是长沙出土简牍中首次发现关于“大庶长”的记载。专家分析,这位未见于史册的秦代大庶长名叫“周举”或者“周举私”,爵位比商鞅、白起还高,可能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大人物。而在不久前,坡子街战国简出土地又发现了新的简牍,研究人员初步判断各有东汉和西汉的简牍数百枚。
岳麓秦简等珍贵简牍的发现,为学术研究赋予了新使命。未来,相关团队也将继续致力于发掘和传承简牍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简牍中探寻中华文脉的赓续绵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