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最新一期国际学术顶级期刊 《nature》线上论文更新。本周共上线研究论文28篇。 以论文第一单位国别统计,中国共发表4篇,美国11篇,英国、德国、荷兰各2篇,西班牙、挪威、瑞典、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和国际科研合作组织各1篇。 其中,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芝加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发表2篇成果,国际组织“LHCb合作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国际合作组-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发表《观察到重子衰变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研究成果。  封面:猎户座B分子云中原恒星HOPS-315的行星形成零时点的天文观测 : w) g4 ~3 h K( p9 ~" p
1、清华大学发表《重塑植物广谱免疫的自激活NLR(核苷酸结合与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免疫受体)》研究成果。证明了一个工程化NLR可以对多种植物病毒提供广泛且完全的抗性,有可能被利用来控制病毒、细菌、卵菌、真菌、线虫和植物害虫。 
4 U- ~6 q* x" A$ M2 k, E( N% |, @! y
论文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玉乐教授【国家杰青,毕业院校:南大、中科院微生物所】。 7 @% s3 }( k2 ?9 D
9 r" r" [ h! n% ]) r1 `$ H2、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液-液界面张力稳定的锂金属电池》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制造了两个能量密度分别为531 Wh kg−1 和547 Wh kg−1的软包全电池。在189次和155次循环后,分别保持81%和79%的容量。引入的液-液界面张力为界面调节和电解液设计提供了视角,并为高电压锂金属电池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g1 J* [$ r* f( J
8 f$ I5 W- w! n, P, _ h+ J% M7 F论文最后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黄云辉教授【国家杰青、北大毕业,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5 X: n) X8 H" D+ h- \% W
$ u, z; T, }7 ` d, ^/ z3、武汉大学发表《气候变化下与温度相关的住院负担》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分析了各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对人类健康的未来影响【数据样本来自中国301个城市和7000多家医院】。 这些发现强调了需要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以减少与气候相关的不平衡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同时考虑到城市地理、极端温度、人口群体和碳排放发展路径的差异。 , g6 P# B" X- V' v7 X1 n
# C/ A/ U: V; {! F4 R! V论文最后通讯作者为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国家级人才,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入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 n- b4 a- ?' [; D
9 N8 G9 z3 a% ]% L: z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表《非双曲晶体表面上的长程双曲极化子》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实现了极化激元色散的原位操控,使其从双曲态向管状态以及最终向椭圆态过渡。这些发现通过消除对双曲晶体的依赖,扩展了双曲纳米光学的领域,为负折射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 F, o: j5 L1 G+ U+ u8 R% b! `& W: e; P+ v' ?: h' ^2 |$ A
论文最后通讯作者为南洋理工大学胡光伟博士【入选斯坦福大学顶尖科学家榜单】。 中国地质大学材料学院戴志高教授【湖北“青拔”,武大博士毕业】、李国岗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岐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戴志高 + }4 w2 D0 s0 z) G
' n- z5 I3 N5 |7 F! d6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