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稚晖1896年出任北洋学堂教习。
1897年他辞北洋教职考入南洋公学师范院,后兼职于南洋公学师范院附属外院院长。
与吴稚晖一起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还有江谦等人。
1902年江谦出任通州师范校长,1914年江谦筹建南高师任校长,李叔同及一批南洋公学同学出任南高师教授,你不承认江谦、李叔同的文科教授资质?笑话了。1914年有了南高师之后后,才有后来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与南京大学可言。所以,你在胡扯!
1896年成立的南洋公学,一直是清朝最高级的学堂。南洋公学师范院与南洋公学特班(文科)以及铁道管理科(理工科),就是大学本科了。
师范院最早派出章宗祥、吴稚晖等等留学日本,铁道管理科派出王宠惠、王宠右等等学生留学美国,王宠惠就凭铁道管理专业改考耶鲁法学,攻读JD。
1902年南洋公学中院高才生曾宗鉴、李复几等人分别进英国剑桥大学与帝国伦敦大学(是如今帝国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李复几在1903年获帝国理工机械工程硕士,到德国汉尼尔理机器厂实习,1906年5月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博士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氦的发现者凯瑟尔。1907年李复几在博士论文《关于P-Lenard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中,拿1905年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勒纳德开唰,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勒纳德的燃烧火焰学说。波恩大学高度评价李复几的论文。1907年3月授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在波恩大学长期保留。他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博士,比他的南洋公学学弟胡刚复(中国第三位物理博士)早10年得物理学博士。
李复机1902年从南洋公学中院毕业,凭南洋公学成绩单进帝国理工学院攻读机械硕士,03年得硕士学位。后改
物理专业1907年得波恩大学物理博士。这是铁的事实。
南洋公学此时已是国内难得的汉英双语教育的文、理、工学科具备的高等教育机构。
由于南洋公学早期留学海外生的声誉。所以"Nanyang College"是一张海外留学的金名片。以至于1935年留美的钱学长的毕业文凭还特地标注了国立交通大学就是"Nanyang College"的字样。
注意到,南洋公学在清朝时期的英文名字:
Nanyang College: 南洋公学(1896-1902)
Imperial Polytechnic College,Shanghai,China:帝国理工学院,中国上海(1903-1911);
Imperial College of Nan Yang:帝国南洋公学(1911-1912)
那年代在中国,同样以Imperial冠名的,唯有唐山铁道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