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进一步推测,杜甫虽未见过《圣经》,但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宗教绘画,可能间接受到了影响。这个推论被历史学者泼了冷水。
《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原是在公元 635 年。传教士主要活动在长安、洛阳的外商聚居区。杜甫青少年时期辗转山东、河南,现存史料中从未提及他与西域传教士有过接触。
更关键的是诗歌文本本身。《咏鹅》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的描写,完全是对家鹅形态的客观再现。这种写实风格在初唐儿歌中很常见。而欧洲中世纪手稿里的天鹅,多与贵族狩猎、宗教寓言相关,两者在文化语境上毫无交集。
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很快被扒出更多硬伤。有读者核对参考文献时发现,其中三本外文著作的出版时间,比论文投稿日期晚了半年。这意味着论文写作时,这些书籍根本还没问世。
学术圈的批评声接踵而至。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李教授公开表示,做古典文学研究,首先要过文献关。连作品归属、创作年代都没搞清楚,谈何跨文化影响?
张教授接受采访时并不认账。他说这是 “跨文化研究的创新尝试”。他认为网友的指责,是 “对前沿理论的误解”。这番回应让争议更烈。
有人翻出他近五年的研究成果。《陶渊明与但丁:论隐逸思想的共通性》《李清照词中的骑士精神溯源》…… 这些论文都在试图将唐代文人与欧洲中世纪文化捆绑。
其中一篇论文称,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想象,可能受到哥特式建筑尖顶的启发。但史料显示,李白去世于公元 762 年,而欧洲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始建于 1194 年,两者相隔 400 多年。
武汉大学文学院很快被卷入舆论。学院负责人回应,已组织专家复核论文内容。但网友们更关心的是学术评价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