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完全统计,2025年两院院士候选人中,共有39名量子领域研究人员入围。其中,中国科学院候选人高度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顶尖高校,以基础科学领域(物理、量子信息等)为主。7 `! e6 z* a) E
* _! E% I2 D! B3 B- o/ J根据对院士候选人所在单位统计可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候选人数量最多,达7人;南京大学紧随其后,为5人;清华大学有4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为3人;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各有2人;其余14个单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每个单位的候选人数量均为1人。
; W; ]' g6 D, i$ P% w; [. f' V; w8 w
. j/ \. y3 @1 ^9 k据统计,在近三次申报中,多数候选人集中在2次申报。仅有胡江平、尤建功2人连续3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
: N/ e0 D& C' V$ {' B3 x0 y3 O& {9 a+ R3 `
在2次申报的候选人中,彭承志、李建新、刘亮、卢仲毅、 王伯根、闻海虎、尤建功、游建强、翟荟、张广宇、张靖、郑阳恒、资剑、黄翊东、龙桂鲁(2017年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报)、陆卫、沈波16人集中在2023-2025年,周兴江、靳常青2人为2021-2025年(间隔2023年),表明多数候选人在近两个周期内持续参与,少数存在申报间隔。仅陆朝阳1人为跨院申报(2023年申报中国科学院,2025年转向中国工程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