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文汉院士回忆录:
1952年夏天我参加了高考。发榜时,我和班上几名成绩优异的同学被另榜公布。我们被录取到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也就是当时的留苏预备部。
回顾三年的高中生涯,帮我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尽管高中学的都是最初等的知识,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是这一阶段非常大的收获。以致后来参加工作遇到大量实际的工程问题,我都能很好的适应并加以解决。
3 在哈工大打好工程技术基础
1952年秋天,我满怀憧憬的来到了留苏预备部。能够去苏联学*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是包括我在内无数青年人的梦想,我为之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一年的学*时间很快过去了,结果却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被通知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政治审查没有通过,不能去苏联留学。
当时满心的期待落了空,很是失望。不过好在因为我成绩优异,学校允许我可以申请到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回顾这一年,虽然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但是过程仍然弥足珍贵。我既开拓了眼界,也更坚定了逐梦科学的信念。
1953年,正值中国“全面学*苏联”浪潮的高峰时期。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被确定为全国学*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一切传承苏联的教学体系。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工大,选择继续北上,来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由此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大学求学生涯。
哈工大以工科为主,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专业设置完全仿效苏联模式,根据实际的岗位需求针对性的设置专业。毕业生能够实现按专业对口分配,到岗后可以比较快的适应工作要求。分配专业时,我响应号召选择了最艰苦的铸造工艺与设备,学*又脏又累的翻砂专业。
姜文汉可以选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他选择哈工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