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具体为抗日战争后期至胜利初期,约1944-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National Resources Commission,简称资委会)确实组织并派出了一批精英人员赴美国考察学*,重点考察工业技术、资源开发和管理经验,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重建做准备。这一行动是国民政府战时工业规划的一部分,由资委会副主任钱昌照(Qian Changzhao)主导,旨在学*美国先进的重工业和资源动员模式,以支持战后中国经济恢复和现代化建设。以下是基于历史资料的简要说明:
历史背景与目的
• 成立与角色:资源委员会成立于1935年,前身为国防设计委员会,由蒋介石兼任委员长,翁文灏(Weng Wenhao)和钱昌照分任正副主任,实际负责重工业(如钢铁、电力、化工)和资源调查开发。它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核心经济机构,支持了兵工厂、矿业开发等战时工业。
• 战后重建需求: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工业基础设施严重破坏(许多工厂内迁西南),资委会预见胜利后需快速重建。为此,他们派员赴美学*美国的新政工业经验(如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的资源综合开发)和战后重建规划,涵盖矿业勘探、冶金技术、电力工程等领域。
• 考察团规模与组成:这批精英约10-20人,包括资委会工程师、技术专家和学者,来自各行各业(如水利、冶金、电气、矿业)。他们不是单一“团”,而是分批或专题考察,但整体由资委会统筹。钱昌照本人也参与相关协调,并在回忆录中提及此行对战后工业规划的影响。
主要活动与影响
• 时间与行程:1944-1945年,考察团抵达美国,主要考察地点包括华盛顿特区(与美国资源规划委员会NRPB交流)、田纳西河流域(学*多功能水坝与资源一体化开发)、匹兹堡(钢铁工业)和加州(石油与矿业)。他们参观工厂、实验室,并与美国专家讨论技术转移。
• 具体贡献:
• 带回报告和技术资料,用于资委会的战后重建蓝图,如恢复华北钢铁厂和西南电力系统。
• 推动中美技术合作,例如引入美国设备用于中国矿业开发。
• 钱昌照在考察后撰写报告,强调“资源综合利用”理念,这直接影响了1946年资委会的工业复苏计划。
• 历史记载:这一事件见于钱昌照《回忆录》(2011年东方出版社版,第5章“赴美、日考察”部分有相关描述)、翁文灏传记,以及《中华民国经济史》相关章节。资委会档案(现存台湾“国史馆”)也记录了考察团名单和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