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4月,郭力被任命为长春汽车厂厂长(后来中央正式命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他随即带领筹备组的部分成员赶赴长春,建厂准备工作拉开大幕。为了解决人才问题,郭力在重工业部的支持下,筹建汽车工业技术训练班并兼任校长,首期800名学员全部来自JFJ,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基层骨干。之后训练班改为长期办学,定名为长春汽车工业学校(今长春工业大学)。
1952年6月,中央正式决定汽车厂要三年建成投产。
郭力认为,建设汽车厂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援,调一位熟悉东北情况的干部当厂长,自己做副手,能加快工程进展。于是他亲赴沈阳和北京,向东北局和党中央汇报。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调饶斌同志担任厂长。“郭力让贤”成为佳话。
退居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1954年初,作为领队兼党支部书记,郭力带领500名实*生赴苏学*。在苏期间,由一机部授权,郭力代表中方审批了一汽的技术设计。回国后,郭力挂帅抓生产准备。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经济核算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庞杂而分散的生产准备工作被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的轨道。在生产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郭力大胆采取迂回工艺,使试生产一次成功。1956年7月,推出了我国自制的解放牌汽车。尔后第一批红旗牌高级轿车在设计上的成功,也证明了郭力为“红旗”确定的设计原则的正确性。
1959年末,郭力重又走上厂长岗位。面对被“大跃进”打乱的生产秩序和严峻形势,他作出了一系列后来均被实践证明是极其正确的重要决策,其中包括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力量有计划、有重点的转向企业整顿,使“一汽”从一度停产到恢复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为后来年产6万辆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1964年8月,郭力赴北京,在原汽车局的基础上筹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国国情,主持起草了《汽车托拉斯的组建报告》。1965年1月,郭力被正式任命一机部副部长兼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经理。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北京、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汽车分公司,至此,我国汽车工业沿着中央确定的方针,进行管理体制的革命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1976年2月,郭力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病故,享年6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