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复旦大学周鹏团队实现Nature正刊“帽子戏法”;今年已发4篇NS和3篇NE科技大满贯 2025年10月10日
4 j2 |4 }: j; j1 ]/ w: ]. J$ i
/ U' c5 y4 `" C. h' m( R) D/ Z2 F1 _7 J8 d9 F0 Y" I0 `3 X
" o: d* w# M3 ^& e. T( q1 w复旦大学周鹏与合作者又发Nature了。10月8日,复旦大学周鹏与刘春森(一作兼通讯)合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报道了由系统集成实现的全功能二维闪存芯片。二维材料不仅延伸了硅技术的器件可扩展性,还催生了器件机制的根本性创新。尽管已在二维材料集成或二维-CMOS混合集成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缺少一套能将器件优势迁移到应用层面的系统。
1 u, T! |! g0 Y0 \4 ~+ X% n* Q, w* `: u1 O1 I& ?' x* o9 A
在此,该研究报道了一颗通过“原子器件到芯片(ATOM2CHIP)”技术实现的全功能二维NOR闪存芯片,该技术将卓越的二维电子器件(破晓)作为存储核心,并辅以强大的CMOS平台来支撑复杂指令控制。ATOM2CHIP蓝图涵盖全栈片上工艺与跨平台系统设计,为从新兴器件概念到可应用芯片提供完整框架。全栈片上工艺是专为平面集成、三维(3D)架构和芯片封装而设计的流程,基于全芯片测试实现94.34%的高良率。跨平台系统设计同时处理二维电路设计与二维-CMOS模块兼容性验证设计,贡献于一条高度复杂、指令驱动、全功能的芯片,支持8-bit指令操作和32-bit并行度。8 c! |8 r+ H; |0 @7 G
" C# |1 b# J! c' J9 n2 b% [总之,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世界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的“破晓”原型器件),将二维电子器件成功集成到传统CMOS技术当中,展示了一种高效的系统集成策略,彰显了二维电子系统的优势,并成功研发了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据报道,该芯片目前已成功流片,目前团队正在致力于尽快将该成果投向产业化应用,而这一研究范式也将**缩短实验室成果的应用化周期。4 }# G5 X( u5 k& H2 H! a
0 P; J+ I6 n; a+ ~# x% a
据了解,本研究在今年2月初向Nature杂志投稿,9月11日文章便被正式接受,如今正式发表还是算快的了!6 o) D1 E1 r2 h0 c
% ^+ ^- x! v( Y7 A( G- a本文也是周鹏和刘春森团队今年合作发表的第2篇Nature了,更是周鹏作为最后通讯作者今年发表的第4篇Nature和Science正刊了,其中Nature3篇、Science1篇,成为了今年国内第2位实现Nature“帽子戏法”的学者,首位是清华大学的张强教授,详见:强!清华大学张强三个月时间在顶刊Nature连发三文,实现正刊“帽子戏法”。
# A3 o" }" w+ x) P" p
w; K' [ q8 q3 ^除此之外,周鹏今年还以(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电子学顶级期刊《Nature Electronics》上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以上一系列杰出研究,大多数都是周鹏团队与合作者在半导体,特别是二维半导体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是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在该领域发力的优秀成果代表。
6 u) D j8 Z2 R! I6 c; _1 B, r8 T; s9 h! T6 [
由于今年以来,周鹏和刘春森这对师徒合作团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两位今年也是收获了不少新的荣誉,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下两位:本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的刘春森,他2015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19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导师即为周鹏,并获得了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的荣誉。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复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21年他正式入职复旦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的青年研究员。刘春森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逻辑存储器件设计,包括新型逻辑晶体管、超快存储器和存算一体器件,以及对应的芯片集成系统的研究等;他曾获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启明星、国家“优青”和U40教育部人才计划等荣誉。
' e0 c' F: A/ n% I
5 e5 o5 W0 J8 {8 Y! l- d2 x: M, C今年7月,刘春森和周鹏合作发表在Nature上的关于“通过二维增强热载流子注入实现的亚纳秒闪存”的文章,还获得了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青年优秀论文奖;而就在上个月,他又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
7 ]$ Q! Z6 Z( V7 B) M
4 c. C" I* @# b: Z本文最后通讯作者周鹏,1979年生,他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在复旦大学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留校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教授;他目前为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二维层状半导体电子器件与特性和下一代CMOS兼容非易失存储器。他此前曾获国家“杰青”、科学探索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荣誉。今年以来,他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高能效新原理晶体管器件研究”获得了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刘春森为第二完成人);9月时,他又成为了2025年度“尚思探索学者”,支持他“在原子制造跨尺度集成上推动器件性能与系统应用融合”上的持续探索( x7 L& n9 ^7 O1 V1 Y+ D; F! U. V2 s6 Z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