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昨天 0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学森的回答,点燃、激活了我国导弹事业探索的热情。陈赓要求刘居英副院长组织“哈军工”专家教授进行研讨,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联名起草了关于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报告。
陈赓向彭德怀报告了钱学森的意见,建议与钱学森商谈,1955年12月26日,彭德怀在陈赓的陪同下会见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12月27日,彭德怀和黄克诚在“哈军工”上报的报告上给予批示,并要求征询钱学森的意见。
在彭德怀的安排下,1956年初,钱学森开始给中央***、JFJ高级将领进行一系列关于导弹的讲演活动。1956年元旦下午,钱学森在北京给JFJ高级将领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他阐释道,“火箭军”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
2月1日,钱学森第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问钱学森:“我们国家用3个五年,15年吧,在原子弹和导弹尖端技术上能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钱学森的答案简单而又明确: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根据与彭德怀、陈赓的商谈,以及“哈军工”的建议报告,向国务院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建议在“哈军工”设立导弹专业。
钱学森的构想得到党和国家***的鼎力支持。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归国一周年这一天,聂荣臻代表中央宣布,正式组建中国专门研制导弹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为了打破西方的核垄断和战争讹诈,中共中央果断作出研制原子弹、导弹,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
钱学森成为了我国无可替代的导弹研制领军人,在国家需要与个人才能之间,在历史机遇与人生取舍之间,钱学森带领中国最早一批航天人向着导弹、火箭领域的最前沿出发了。 |
|